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论文导读::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俚语的语言理解。从社会文化背景看中西俚语的产生。从语义学视角看中西俚语。
论文关键词:俚语,文化背景,语义学,语言功能
引言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频繁,人们居住在这个狭小的地球村里,深感在彼此交流中屏障重重,究其原因是语言的问题。不管是中国人到西方,还是西方人到中国都会有一种“局外人”的感觉,因为我们发现彼此很难融入到对方的文化中,说白了就是我们在交流中很难实现真正的沟通。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俚语的语言理解。
中西方对俚语的定义各有不同:《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对俚语slang 解释为very informal language that includes new and sometimes not politewords and meanings, is often used among particular groups of people, and isusually not used in serious speech or writing.那么中国人对俚语的定义可见于《辞源》中即“方言俗语”。虽然中西方在俚语的定义方面有所不同,但在俚语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俚语语言功能以及俚语的发展前景等方面无不表现出较大的趋同性。
一、从社会文化背景看中西俚语的产生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俚语也自然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信息。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俚语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在人们的交流中,人们普遍使用俚语,然而俚语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据记载俚语是伦敦罪犯们的行话,在美国曾是流浪汉,黑人,囚犯,吸毒者等下层人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人说的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处于劣势地位的黑人群体更是为俚语的使用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用俚语的人群不断扩大,因此俚语的来源也就不断扩大语言功能,俚语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同时各个行业各种身份的人也有自己所使用的俚语,如有警察俚语,士兵俚语,学生俚语,运动员俚语等,且每个时代也会出现每个时代的俚语中国论文网。
在中国,相传“俚”是一个小国家,地处海南,越南南部,南沙群岛地区,由于该国距离中原遥远,且说话难懂,中原人就嘲笑他们遥远鄙夷,故而将他们所说的话称为“俚语”,后来慢慢就成为偏远地区和乡下人说的土话的代称,也即方言俗语。
由此可见中西俚语虽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但两者都是非书面语言,具有非正式性,是特定群体的人使用的语言。然而随着时代的推进,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俚语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青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从语义学视角看中西俚语
从语义学中,我们可知,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或集团与集团之间存在着各种摩擦和压力,而语言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更担负着其它多种功能,如表达功能,指示功能,美学功能,和酬应功能,那么俚语作为语言亦担负着这些功能,本文将在表达功能,美学功能方面探析中西俚语。
(一) 表达功能
语言的表达功能指的是语言可以用来表达使用者的情感和态度,俚语作为语言中一个实实在在的语言现象常被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思想和特定情感。不管是朋友聚会还是家人聚餐,如果能适度的使用俚语不仅能够使气氛活跃,还能使彼此之间的感情亲密融洽。在美国由于种族歧视,黑人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自然也就不相信白人,甚至对本种族内那些受到高等教育的黑人也存有戒备心理,他们认为那些受到高等教育的黑人现已经处于较高的社会地位,也会看不起自己语言功能,因而也不会真诚的对待自己,此时俚语便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如一位黑人律师在办公室里接见一位素不相识,且地位比自己低得多的黑人,他开口便用地道的黑人俚语打招呼:“Hey, baby. How you doin’ baby?”,那么效果自然不同凡响,因为对方立即感到这位律师毫无架子,心情放松下来也就会放心的把事情委托给他办理。
同样在中国,如果一个来自乡村的人多年以后回到故里,乡亲们会问他:“你啥时候回来地”,如果他能用家乡话说声:“我夜个1回来的”,那么他与乡亲们的距离也就进了,但如果他说自己是昨天到的,纵然这是普通话,那乡亲会在背后撇着嘴说:“你看他撇地,油勺子都没有把了,还捏(嗫)着撇”,可想而知距离远了不说,说话的情感也就变了。
(二) 美学功能
美学功能根据语义学解释即指语言能创造一种艺术效果。俚语作为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使用的语言,亦能给人一种美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首先由于俚语是口语,为了便于理解,创造并使用俚语的人往往以俚语的形象生动吸引听众。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千变万化,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想象空间也不断扩展和延伸,我们从俚语便可知晓。比如“bird woman”女飞行员会让人联想到飞鸟, “a load off one’s mind”让人联想到卸下担子,如释重负之感。 “buzz”表示有电话(telephone call) “think-tank”表示智囊团等等,这些俚语可谓是形象生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前,尤其是女性总希望青春永驻,容颜不老,尤其上了年纪的女子不仅在面子上要大动干戈,而且在语言、举以及服饰上也要能和处于二八年华的少女“平起平坐”,那么在汉语中,当我们听到有人称这类人“老黄瓜刷绿漆---装嫩”,脑海中不禁产生丰富的联想。古今中外,老少恋比比皆是,如果一个人跟年纪比自己小很多的人结婚的话,英语中称这类人为 “baby-snatcher” 而汉语中则称其为“老牛吃嫩草”这种诙谐生动的语言给朴实无华生活增添了几分乐趣,且语言的魅力尽在其中。
其次,俚语除了形象生动之外语言功能,还因其语气委婉深受大众的青睐。例如“怀孕”这个词对于那些内向、害羞的女子来说,不免有些唐突,有时会令人尴尬,所以在西方“pregnant”经常被一些委婉的说法来代替,如 “to be in the family way” , “to swallow a watermelon seed”, “tobe expecting”等,在汉语中,人们为了避免使用“怀孕”一词,常用某人“有了”或“有喜了”或“要当妈妈了”等语词来消除令人脸红尴尬的情形中国论文网。在中西俚语中,关于“死”的俚语亦有很多,如英语中“to go west” “to kick the bucket”等等,汉语中则说“老了”“走了”甚至还有“翘辫子”等不同的俚语来表达在不同场合中的相同的内容。
三、中西俚语的发展前景
(一)时代赋予俚语生命力
由于时代的发展,新事物,新语词不断出现,俚语也便成为词汇中变化最快,最不稳定的成分,况且人们退陈求新的心理随着时代的推进自然在语言中有所体现,因此旧的俚语词汇一旦失去了新鲜感,就会被摒弃或者被新的俚语词汇所代替。在美国嬉皮士,雅皮士时代的语言现在已经早已被扔掉,在我们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用的俚语如果还用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那肯定会让人笑掉大牙的。所以时代赋予俚语生命,部分俚语也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亡,例如“groovy”原来表示“棒极了”的意思,现在随着人们开始使用 “cool”来表达这个意思,“groovy”这个俚语词也就逐渐消失了。在汉语中,过去常形容男子长得好为“四方牌子脸,膀大腰圆”,现在我们常用“帅呆了”“酷毙了”,过去称“姑娘”现在叫“美女”,过去称 “先生” “小伙儿”现在叫“帅哥”。
(二)身份职业为俚语增添血液
每个行当都有每个行当的专业术语,因此各个行业,各种身份的人都有自己的俚语,如政界要人、商人、电视节目主持人、专栏作家及娱乐界明星、学生等等,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充满才智,具有极强的表达能力,是日常生活中俚语的主要创造者之一,如IT行业、娱乐业,体育行业出现的俚语可谓不胜枚举。 “hacker”音译为黑客原指精通电脑编程语言的程序员,而现在则专指那些喜欢破坏他人程序,甚至非法入侵电脑系统的电脑高手。还有像bloke, cap, nose candy, grass, heaven dust这些是毒品的代称,都是吸毒者创造的,罪犯把监狱外的社会称为street,黑人更是大量创造和使用俚语语言功能, 他们称廉价酒为dog juices ,把阔舞步和霹雳舞分别叫做cakewalk和break dancing。
学生俚语也是层出不穷,以大学校园俚语为例,称男教师为bears ,拍老师的马屁是apple-polishing,容易学习的课程为Mickey Mouse,逃学那就是cut class. 在中国那就是“翘课”,考试不及格就是“挂了”,
四 结语
存在即为合理的,俚语的存在与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语言现象,也许有学者认为俚语难等大雅之堂,但是作为来源寻常百姓的日常口语,他的表现力绝不亚于标准语言,同时俚语能使人们互相接近并消除隔阂,通过俚语语言的使用能加强交际者之间的亲密程度。当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学说普通话固然无可厚非,倘若不懂中国的俚语,那他一定不能和中国人进行自由的交流,同时中国人要想融入西方社会,不懂西方的俚语那也是寸步难行。因此对于西方特别是英语俚语深入分析和探讨以及对于汉语俚语翻译介绍,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的社会准则和文化价值观,并在彼此交流中,克服交际障碍,从而实现真正的友好交往。
参考文献
[1]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2]辞源(世纪珍藏本第一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杰弗里?利奇语义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张艳浅析英语俚语的特征与风格[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
[6]刘金梅美国俚语映射的社会文化心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7]骆越虹透视美国俚语的社会功能[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
上一篇:网络流行语为何流行_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