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论文导读::以期为俄语隐喻研究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隐喻已经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隐喻研究现状。
论文关键词:俄语,隐喻,研究,简评
隐喻的系统研究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的相关讨论。G. Lakoff 和M. Johnson 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隐喻研究开始从传统的修辞学和语义学方向转向认知语言学方向,从传统的客观主义转向认知主义[1]。隐喻已经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一 隐喻研究现状
俄语隐喻问题研究是20世纪末才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根据本人统计,从1999年到2011年的十几年时间,国内俄语学届共发表俄语隐喻相关论文60余篇(其中包括19篇硕士论文)。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现综述如下,以期为俄语隐喻研究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 隐喻理论研究
关于对隐喻理论本身探讨的论文有7篇。彭文钊结合认知心理学、语用学、符号学等有关理论, 对隐喻的本质、生成和阐释作了探讨[2]。李善廷从意向性角度对隐喻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隐喻的意向性特征突出地体现为施喻者意向的相对独立性及其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交际语境的适应、选择与融合[3]。本论文对意向性研究为隐喻的建构和解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点。武瑷华从隐喻化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深入阐释,这在目前论文中涉及很少。作者认为文学艺术论文,首先,在研究隐喻时,要区分共时与历时。共时隐喻化对应于信息加工过程,而历时研究可以发现人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其次,隐喻化不等于概念化或范畴化[4]。同时,对捷利亚的隐喻化过程进行评论,提出了新的隐喻化模式。胡世雄从替代观,明喻观,相互作用观,语用观来深入分析了隐喻的深层结构,并分析了它们各自对隐喻和明喻的阐述,深入研究了隐喻和明喻的异同点[5]。孙慧洁( 2009)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隐喻的语义分类。杨衍松(2003)探讨了隐喻反用构成的基本格式,语义结构和意指的多项度以及在各语体中运用的功能特点。隐喻反用在俄语学界研究还很少。张琼(2005)进行了俄语隐喻认知研究。目前,对隐喻理论的研究既是焦点,也是热点,在这方面,仍然值得我国学人深入研究。
2 对隐喻的多角度探索
2.1隐喻和语言世界图景
颜志科通过分析语言世界图景的构成文学艺术论文,从隐喻的符号性、认知性和文化性方面探索隐喻与语言世界图景的关系以及在语言世界图景建构过程中的作用[6]。讨论这一问题的还有宁翠兰(2006)的硕士论文。用隐喻理论对语言世界图景进行分析的不多。
2.2 隐喻和语境
关于语境问题和隐喻的关系,只有2篇论文。王松亭认为,根据俄罗斯学者К. А. Долинин的语句和交际情景相互制约的公式,广义语境因素对隐喻起很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同时,任何隐喻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得以产生和理解的,关于文化对隐喻的决定作用,请参见拙著《隐喻的感悟及其文化背景》[7]论文开题报告。陈勇认为,隐喻的产生和使用过程透射出其固有的认知本质和文化根源,具有重要的文化认知价值,是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协同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正确把握隐喻的特征的基础上对隐喻生成和理解中的文化认知过程进行考察,对于揭示出隐喻这一文化认知现象的真正本质,对于深刻认识隐喻这一现象的核心内容,无疑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1]。关于隐喻和语境的探索,在我国俄语学界还不多。
2.3隐喻和文化
通过俄汉词语隐喻性转义对比分析,赵淑梅(2002)认为民族文化背景是隐喻产生,理解和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8]。涉及文化的论文还有彭丽君(2008)。这方面的论文只有这2篇。隐喻和文化的结合是隐喻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从熟语,谚语等角度探讨隐喻和文化的关系,在英语学界很多,但俄语学界很少。
3 具体语料的隐喻分析
3.1俄汉隐喻对比
此类文章共有5篇。王松亭在对俄汉隐喻共性现象的探讨过程中, 把始源型隐喻和语言型隐喻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它归纳出了俄汉两种语言隐喻的三个共性和在对比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三点原则[9]。马华和梁冬雪从认知角度对俄汉语种的隐喻进行了对比分析[10]。李晓露(2009)从修辞学角度讨论了俄汉隐喻的对比。李耐国(2000)论述了汉俄语语义变异和隐喻的各种模式和词义变异的基本方式----隐喻。李玉萍(2000)分析了俄汉报刊中功能性隐喻使用的一些共性现象。王秀菊(2007)以俄汉语中“人”为例进行俄汉隐喻对比研究。在这方面,俄语学界应该继续加强和汉语学界的合作文学艺术论文,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3.2 空间隐喻
空间隐喻是目前国内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最多,有9篇。张志军和孙敏庆对俄汉语“深/浅”空间维度隐喻认知对比进行了研究。他们借助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俄汉语中“深/浅”维度由空间域向时间域、颜色域、社会关系域及程度域四个目标域映射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11]。王建兰将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归结为三种模型:横向模型、纵向模型、内外模型,并分析这三种模型在俄汉两种语言中的反映[12]。通过俄汉语“上、下”空间隐喻的实证对比,“上、下”在俄汉语的空间隐喻拓展中并不呈对称状。徐英平对这种对称失衡现象从共时和历时,语言和认知等角度探讨了原因[13]。孙敏庆借助空间隐喻认知理论 ,对俄汉语空间维度词“大/小”“большой / маленький (малый, мелкий)”在隐喻时间、年龄、数量、颜色、评价五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从认知和文化的角度对其异同进行阐释[14]。赵亮通过对俄汉语空间形状词острый(尖)隐喻化过程的分析, 对空间隐喻中功能性因素进行了认知角度的研究[15]。张凤(2001)和张薇(2008)也探讨了空间隐喻比较问题。以上论文是从俄汉对比的角度探讨空间隐喻的。
苏珊珊(2009)阐释俄语中Длинный / короткий由空间域向时间域、评价域、社会关系域三个目标域发生映射的隐喻认知基础。赵亮通过分析высота/высокий(“高”)的空间意义及隐喻意义,研究了功能性因素在词义隐喻化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16]。王琳(2005)对俄语空间隐喻的模式进行了研究。
3.3颜色隐喻
单小莹从黑白红黄这四种颜色讨论了俄汉颜色词隐喻认知对比研究[17]。朱宏(2007)从文化认知角度论述了俄汉颜色词文化认知的异同。卢烨(2006)论述了颜色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应用。
3.4情感隐喻
关于情感隐喻的论文有4篇。牛丽红和林艳首先探讨了俄汉语中5种相同情感隐喻概念,然后又利用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对情感隐喻的发生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描写[18]。概念合成理论是目前隐喻研究的新理论以及热点,但俄语学界对它的探讨还不多。牛丽红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俄语中的爱情隐喻,并指出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具有系统性、多样性、开放性、选择性等特征。爱情概念隐喻的多样性取决于隐喻认知的特点、概念特征的复杂性以及人类认识事物的局限性。爱情隐喻映射的选择性则与源域概念是否具有认知体验性以及是否属于原型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19]。讨论这一问题的还有于恩婷(2010)和邵迎捷(2009)的硕士论文。
3.5动物隐喻
李志勇认为,在民族文化的制约下,俄汉两民族对动物的定型隐喻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根据动物与其定型隐喻的对应关系,可将俄汉动物定型隐喻分为重合型、包合型、交叉型、冲突型和空缺型五种[20]。徐励对俄语动物名词隐喻性转义进行了分析。作者对俄语动物名词隐喻性转义进行了分类,总结了俄语动物名称所具有的隐喻性转义功能、隐喻性转义的条件,以及俄语动物名称隐喻性转义前后的功能差异[21]。探讨动物隐喻的论文很少。
3.6数量隐喻
关于对数量隐喻的研究,目前只有李冬梅(2005)的1篇硕士论文。作者深入探讨了数量隐喻的使用特点和功能。
3.7 动词,前置词,名词和形容词等词类隐喻
彭玉海和苏祖梅对俄语动词语义问题作了相关分析和研究。文章具体从“认知凸显”和“认知域转移”两大方面的分析入手,对动词语义构成、动词语义组合以及动词多义、动词隐喻引申义等问题进行探讨[22]。这对于动词语义和句子语义的研究大有裨益。王怡琼(2009)的硕士论文以идти 为例探讨了俄语运动动词隐喻的转义认知。范璐祎(2006 )用意象图式来阐释俄语中空间前置词的隐喻意义。张凤(2000)运用语义隐身机制对俄语前置词的隐喻意义进行了分析[23]。万红梅(2005)以理想化认知模式为视角阐述了俄语中人体词的隐喻化特点论文开题报告。杨慧的两篇论文分别讨论了“彼得一世”和“叶利钦”的人名隐喻,把人名隐喻分成了标准型文学艺术论文,非标准型,简化型,场景型[24]。宋雨竹分析了地名“切尔诺贝利”的地名隐喻。姚洁(2004)具体分析了与болезнь有关的隐喻。彭传微(2009)从俄汉语对比的角度探讨了温度形容词中的隐喻问题。对各词类的隐喻研究首先对于俄语词汇教学非常重要。
3.8 隐喻和术语
这方面论文只有吴哲(2009)的1篇。作者对术语的隐喻性进行了深入探析,这对于俄汉科技翻译的研究是有益处的。俄语学界对于科技方面隐喻研究还很少。
3.9 隐喻和其他修辞格的对比研究
胡世雄(2000)在分析了隐喻深层结构的同时,还讨论了隐喻和明喻的区别。作者通过隐喻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强调隐喻的实质和意义,且都有一定实例作依据,但其理论和实践涵盖面并非毫无缺陷,所以也在积极吸收有关学科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完善自身,这也说明对隐喻的实质、机理、含义等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探索。相比之下,新杨春(2008)分析了隐喻和换喻的异同。林敏(2008)以“сердце”和“心”为例论述了隐喻和转喻用法的异同。刘涛以俄汉语“手”的认知为例分析了俄汉语认知域中的转喻与隐喻连续体现象,探求到转喻和隐喻的区别[25]。
4 隐喻和实践
1)隐喻和语篇
赵洁认为,报刊政论中的隐喻是表现评价功能的一种手段。作者试图挖掘了引起隐喻模式积极使用的社会原因[26]。王秀芹从认知科学,语言系统内部及修辞方面探讨了政治语篇中隐喻概念的功能[27]。李玉萍(2000)讨论了报刊中政治隐喻使用的集中性,扩展性,大众性,形象性的衰亡和激活,体系性。探讨这一话题的还有张俊翔黄秋风(2007)和段多姣(2006)
孙凯和董文周(2001)分析了隐喻在诗篇层面上的功能研究
王文忠(1999)研究了俄语口语的隐喻特点。这篇论文对于我们提高俄语口语水平和教学水平是有借鉴意义的。
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报刊政论文方面,对其他文体研究很少。
2)隐喻和教学
李含平和赵秋野(2010)研究了俄语词汇教学中的隐喻能力培养。张薇(2010)简要分析了隐喻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学术刊物鲜有讨论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今后应该努力研究如何把隐喻理论全面应用到词汇、阅读、文化等二语习得环节中去,这也是俄语学界需要深入探讨的地方。
二 隐喻研究趋势和建议
考查国内学者对隐喻理论研究的论文看出,隐喻理论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至少文学艺术论文,隐喻概念没有统一就是一方面。尤其是继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而且,我们对国外尤其是俄罗斯学界隐喻研究译著很少,对其理论探讨还很零散[28]。(张全生,2004)英语学界对隐喻缺乏定性定量研究,俄语学界也存在这一问题
通过前文中俄语学界研究隐喻的介绍中看出:概念合成理论涉及很少,这是现在国内其他学者研究的焦点和热点[29];应该继续深化利用隐喻对语境和文化的研究;俄语学界对熟语和谚语等方面关于隐喻研究不多;6 隐喻应用于翻译理论探讨和实践中的论文很少;应该扩大和深入研究隐喻在二语习得中的实践应用。
总之,俄语学界应该继续深入隐喻的理论探讨,并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把研究成果积极应用于各类实践中。
参考文献:
[1]陈勇.浅论隐喻的文化认知价值[J]. 中国俄语教学, 2005.2.
[2]彭文钊.隐喻----认知与阐释[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39-43).
[3]李善廷.论隐喻的意向性[J]. 中国俄语教学, 2008. 2 (11-15).
[4]武瑷华.谈隐喻化[J]. 中国俄语教学, 2001.1(25-32).
[5]胡世雄论隐喻的深层结构---兼论与明喻的区别中国俄语教学,2000.4(25-31).
[6]颜志科论隐喻和语言世界图景的构建[J]. 中国俄语教学, 2010.3(7-16).
[7]王松亭.浅谈语境因素对隐喻的影响和制约因素[J] .外语研究,2000.4 (19-24).
[8]赵淑梅.俄汉词语隐喻性转义的民族文化内涵[J]. 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12(105-108).
[9]王松亭.俄汉语中隐喻共性现象对比研究[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9.5(15-27).
[10]马华,梁冬雪.从隐喻的认知基础看俄汉隐喻的共性现象[J]. 教育探索, 2003.1(82).
[11]张志军,孙敏庆.俄汉语“深/浅”空间维度隐喻认知对比[J].中国俄语教学, 2009.3(44-48).
[12]王建兰.俄汉语世界图景中时间的空间隐喻模型[J]. 外语研究, 2009.6(29-33).
[13]徐英平.俄汉语“上,下”空间隐喻对称性考证[J]. 外语研究,2006.1(17-19).
[14]孙敏庆.俄汉语空间维度词“大/小”隐喻义对比分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3(113-115).
[15]赵亮.空间隐喻中功能性因素的认知研究—从俄汉语空间形状词汇谈起[J]. 外语学刊,2009.2(40-43)
[16]赵亮.высота/высокий(“高”)隐喻意义中功能性因素的认知研究[J]. 外语研究,2009.6(26-28).
[17]单小莹.俄汉颜色词的隐喻文化认知对比[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7(102-102).
[18]牛丽艳,林红.从概念理论看情感隐喻概念[J]. 外语研究,2005,1(16-19).
[19]牛丽红俄语爱情隐喻特征分析[J]. 外语学刊, 2007.5(23-26).
[20]李志勇.俄汉成语、谚语中动物形象的定型隐喻[J]. 海外英语,2010.9(214-217).
[21]徐励.俄语动物名称的隐喻性转义浅析[J]. 外语研究, 2003.1(43-45).
[22]彭玉海,苏祖梅.动词语义中的认知凸显和认知域转移----关于动词隐喻的分析[J]. 中国俄语教学, 2010.5(20-30).
[23]张凤.俄语前置词的隐喻意义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2(22-30).
[24]杨慧俄文报刊中关于“ПётрПервый”的隐喻探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6.5(114-116).
[25]刘涛.俄汉语认知域中的转喻与隐喻连续体现象——以俄汉语“手”的认知为例[J]. 延边大学学报, 2008.4(130-133).
[26]赵洁.新时期俄语报刊政论语言中的隐喻[J]. 外语学刊,2002.2(50-54).
[27]王秀芹.俄语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功能[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2.6 (108-109).
[28]张全生.中国隐喻研究十年综述[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4.9(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