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论文导读::也可以理解为乌托邦。头上就罩着神秘的光环。白鹿原》中的朱先生。
论文关键词:乌托邦,神秘
朱先生是作家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人物,他的言行体现了“达者兼济天下,贤者独善其身”的理想。
小说中写朱先生应邀去南方讲学。可是此次讲学却本末倒置,学术被冷置,同仁们不提讲学,游山玩水,还进烟花之地。难怪先生感叹南国多才子,南国没学问。这种情形,在今天数见不鲜。有的知识分子都以此为荣,追求过得逍遥。这种心态与朱先生心境截然相反。作为读书人修身养性是根本。作家插叙这个故事,似乎寄予了他的某种愿望:读书人应作表率。不然,同流合污,世风将更加日下。
朱先生尽做出奇之举,与方巡抚同桌,只搛素菜,把盘中的荤菜素菜倾盘进瓦罐之中去。此时,方巡抚明白:关中大儒如此困拮,百姓更是苦不堪言。采取这种形象效果的方法,以感情、感觉为突破口乌托邦,比任何逻辑推理更奏效。因为人的判断大部分是通过人的感情或五官的感觉来支配的。一旦感情上承认朱先生的行为,就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接着,朱先生用一枝一梢独秀作比,方巡抚无言以对。然后掏出方升题赠的条幅,表明自己学为好人,扩大与方升的共同点,指出战事一起,百姓遭殃。先生的说服成功了。他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成功地运用了形象效果、扩大共通点的心理诱导方法。
朱先生最让读者感动的是他在赈灾中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他到河口仓视察,拒绝了仓里为他准备下的饭菜。只看一眼,就拿起一只碗到舍饭场上舀来一碗小米粥喝了起来。让总乡约和他的幕僚目瞪口呆。朱先生真情所动,满脸淌着泪珠说:“谁忍心从饥民口里叼食,谁还能算人吗?”今天像朱先生那样有才之人很多,但像他那样清廉之士很少。在一定程度上,朱先生只是我们的一种精神寄托罢了论文服务。只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失望的一种补偿罢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很强,可文学毕竟是一种艺术。“一旦艺术与现实的缝隙完全弥合,艺术就将毁灭。”(1)“文学艺术作为梦幻,也可以理解为乌托邦,更准确的说,也可以理解为人类关于未来设计的精致而完美的梦幻共同体,对于现实并非无所作为,相反,它对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2)“文学艺术正是这样的乌托邦,不仅童话故事丑小鸭与灰姑娘的故事是乌托邦,桃花源与君子国是乌托邦”(3)“朱先生”也是乌托邦!
文学对人精神熏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可能收效甚微,她的力量在这个物欲的社会是多么单薄!尽管如此,人们心中还是渴望:多出几个朱先生!
但是,朱先生一出场,头上就罩着神秘的光环。
他穿泥屐的哑谜,脱口而出的“今年成豆”说明他懂得一些气候知识。老百姓把他当作神看。青年农民寻牛时“要得黄牛有,疾步朝南走;撞开姑娘手,老牛舔牛犊”的灵验,把朱先生推向了神坛。到这里,作者似乎要掩饰什么。借嘉轩之口认为他只是个圣人。但是,小说写白灵去看大姑妈。朱先生注视着白灵的眼睛,给她相面“你的左方有个黑洞”。当姑妈责怪朱先生时乌托邦,他笑起来:“我知道白灵信西学不信八卦,才故意逗笑哩!”至此,读者可能相信小说前面写老百姓找朱先生打筮问卜是实。让读者感到神奇的是朱先生死后的故事。历史进入文革时期,一群红卫兵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挖开朱先生的墓室。搜出一块砖头,上面刻着:
“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
难怪班主任欣喜庆幸又愤怒满腔,欣喜庆幸终于得到了批判的证据,而对刻文隐含的反动思想又愤怒满腔。
读者读到此处,一定会认为朱先生不是人。他能预测未来,是诸葛亮式的人物。但对人物的过分夸张,反失其真。难怪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让读者最惊奇的是“一个男学生尚不解恨。愤怒之中摔掉砖块。砖块中间还有一行字:折腾到何日为止!”奇!朱先生的光环更加耀眼了。可是,朱先生不是未卜先知的神仙,他不可能预见到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读者迷惑了:朱先生在什么地方?
注释:
(1)[美(]W、C、布斯著《小说修辞学》,华明、胡晓苏、周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周宪译序,第11页
(2)、(3)代迅《日常生活与审美超越——超越美学论》《文艺评论》200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