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论文导读::年创作的以她的养母为原型的小说《母亲》。她们只用本能来抗拒天灾人祸的苦难命运。
论文关键词:母亲,底层女性,命运
具有博爱精神的女作家赛珍珠,在她的大量小说里都体现一种同情弱者的普世价值的思想。1934年创作的以她的养母为原型的小说《母亲》,也体现了这一悲悯意蕴。“母亲”,这个具有普世涵义的人物,被人们熟知,也常被很多名家作为素材进行创作。赛珍珠的这部小说,以赛珍珠在南京居住时家里的一个女仆为原型,运用细腻的文笔真实地刻画出中国底层妇女作为母亲这一角色的鲜明人性特征,她们一生受人支配,无欲无求,她们只用本能来抗拒天灾人祸的苦难命运。
一、注定的命运
小说开头便以两个母亲在炉灶旁边的活动点题,年迈的老母亲,即年轻母亲的婆婆,坐在火炉不远的角落里,年轻的母亲在灶口前伶俐的向灶口里投着干草,这一场景是中国农村千年来底层妇女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一生守在炉灶旁,从儿时开始会劳作,便开始烧锅做饭,成人后以媒妁之言嫁到婆婆家,每天的最主要的任务便是为一家人做饭,直到自己熬到了做婆婆后在炉旁整日坐着看着儿媳做饭。这一千年不变的命运,似乎是注定的,女性们习以为常的任劳任怨,没有想过要改变或者认为这种对女性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女性们在这一过程中忍受着各种表面相似,本质却相差很大的命运,而她们的命运几乎是决定在一个男人的掌控之下。赛珍珠的名著《大地》里的阿兰也是这一形象代表,不过母亲,阿兰在她们家是比较能干,生活比较幸福的一种。而《母亲》里的母亲却是一生多灾多难,集中了底层乡村妇女所有的不幸,而母亲却只能在自己的谎言中度过凄苦的中年期,在痛苦的时代变化中孤独地在晚年煎熬着。而这一切,她都认为是命,是无法改变的,如果求助的话,只能求助于一样事物,那就是村头不远的破庙里的观音菩萨,她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几个泥像上,而几个泥像似乎比人还无情,偿还给母亲的是接二连三的重大打击,失夫,丧女,丧子。弱小的母亲在无意识下尝遍人生之大痛。中国千年来农村妇女的命运的确如此,没有婚姻选择权,没有自己的主见,一生都在父母及丈夫的支配下消耗时光。在生命尽头的一瞬,唯一带给她安慰与希望的就是“她终于也像她的堂兄一样,有了孙子做了奶奶”。女人,最幸福的事是有了丈夫与儿女,最无憾的是有了孙子,看到生命的延续,这所有的期待中没有一样是为自己打算的,全是家庭观念里的人之常情。这就是没有思想,没有奢求,逆来顺受的却又把全部的爱给了家人的伟大母亲。
二、绝望的等待
《母亲》中,母亲的幸福是短暂的,在短暂的、预知的幸福里,她又是固执的。由于她的固执,又给自己及家人带来接连不断地痛苦。小说中,母亲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看不到结果的独自等待。在母亲与丈夫生活了五年过后,不成熟的丈夫顽皮不负责任的本性愈演愈烈。母亲与丈夫不时会有争吵,在争吵后,母亲一向是控制着感情,硬着性子故作生气的论文范文。多年的共同生活之后,比母亲小两岁的丈夫开始厌倦这种生活,整日被不会打扮,不懂温柔的老婆唠叨着。他长大了,他到镇上茶馆里听说这世上还有一种完全不同于母亲的美丽的女人,就想去见识一番,逃离现在日复一日无聊的日子。多年平静的生活,终于因一件长衫而起发生了变故。母亲结婚时,带来三元钱陪嫁。丈夫渴求一件新的长衫,逼迫母亲使用了这笔存封不动的私房钱,母亲伤心了,她自己从没有锦绸首饰,丈夫也从未赠送给她一个女人渴望的礼物。丈夫穿上理想中的蓝色长衫,如往常那样出门了,只是再也没有回来。小说中,对这个男人的叙述到此结束,后文不再提起这个人这件事,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像空间。而母亲,在家中,因为男人的缺失从此陷进无底深渊。起初母亲,母亲以为丈夫出去玩玩散散心就会回来。在他走之前,他们一如既往地吵闹过,母亲也如平日一样始终没有服软,没有原谅他的意思,可是这次丈夫却不同往常事过不久就与母亲和好了。他究竟去了哪里,在外面过的怎么样,小说都没有交代,留给读者的与母亲同样的空洞的无限遐想。母亲,在日日焦虑的等待无果之后,为了应付邻居们及家里婆婆好奇的问询,便撒谎说丈夫外出打工去了,每年过年会来信并寄十元钱回来的。这信这钱,当然都是苦心的母亲自己设计安排的。母亲在自己的谎言中等待数年,丈夫依然未归。母亲心冷了,最后用来信的方式告诉大家他在外面出意外被火烧死了,在母亲心中,丈夫也是真的死了,她在年复一年的空房等待中已对他归来不抱任何幻想。这是母亲生命中的第一个漫长的等待,也是从生到死的绝望地等待。
农村家贫,丈夫当初对女儿眼病的轻视,女儿患的红眼病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治疗。他们总认为女儿的眼疾会像他们小时候及很多小孩子一样不久就会自愈,但是,不幸往往在被动的等待中降临,让人措手不及,女儿的眼睛最终在忍着疼痛不断的烧锅烟熏之后失明了。因为她的失明,不得不嫁给一个低等的男人。母亲在没有打探清楚事情状况下,便按照轻浮的长舌寡妇的安排把女儿嫁到一个偏僻的人家了。几个月后,母亲颠簸到女婿家时,才知道女婿一家人恶毒不堪,女婿也是一个白痴,母亲在懵懂的,闭塞的等待中不仅葬送了女儿的幸福,也让女儿在凄惨中牺牲了无辜单纯的生命。伤心欲绝的母亲却遭到大儿子,小儿子及堂兄一家的埋怨,都怪母亲一意孤行,不与别人商量便作主同意了这桩婚事。此时,母亲才意识到,她一直都是刚愎自用的,以前对丈夫,现在对儿女都是如此。独断专行,轻信别人也是底层女人的主要特点,也是导致她们自己不幸的一大根源。
“母亲”同所有做母亲的女人一样,对小儿子疼爱无度,小儿子就在母亲的偏袒溺爱下长大,不过,幸运的是他尽管任性贪玩,却成长为一个新时代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为改变旧社会加入了共产党。母亲不知道经常不按期回家的儿子到底在外面做什么,但是只要见到和父亲长相最像的小儿子回家还是很高兴,即使等待儿子回家的过程是痛苦无助的。大儿子不喜欢他的这个成天游荡的小弟弟,常常责打他,女儿是无力去疼爱别人的。只有母亲一人对他百般呵护,不问他到底在做什么,只相信他不会像周围人说的做了土匪。儿子最后一次回家扛回一包东西,母亲一直细心收藏着,也在等候着如他自己说的三天之后来取母亲,这一等,又是可怕的,母亲再见到儿子时正如最后一次见到女儿一样,是面对儿子的死亡,儿子因投奔共产党被送上刑场,母亲痛不欲生。
多年以来,各种黑暗地等待,最后等到的都是残忍的永远的失去。等待,构成了无数妇女命运中重要的部分,她们在等待中消磨青春,捱过日升日落,等待成为一种寄托,一种绝望式的希望的寄托。
三 、残酷的情欲
赛珍珠的文风一向是冷静克制的,她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对待生活,她以一个思想者的身份去从容地叙述她认为隐藏在各种现象背后深刻地根源。在这部小说里,赛珍珠却一反常态,淋漓尽致地赤裸裸地展示了年轻的母亲在丈夫离家几年后,她的难耐的情欲的狂躁,不顾一切的释放以及因此付出身心重创的代价。
“不管白天怎样不耐烦,或是生气,但是,一到了夜里,她对一切都温存了。她用那热情的爱意,接受向她有所需要的男人”。[1]P12在新婚几年里,母亲与丈夫的矛盾也是存在的,只是温存似乎化解了所有的冲突。但是,身体的满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未到三十岁的年轻丈夫对这种枯燥的生活方式再也没有一丝留恋时,便不知踪影。年轻的母亲在丈夫几年不归之后,情欲难耐,又正好碰上油滑的管家,管家步步为营,以情与利诱惑,结果他们在破庙里宣泄了忍耐已久的情欲。母亲多年失去丈夫,是真心想与管家结合,但是无情的管家激情一夜之后就失掉了往日的柔情,似乎与母亲素不相识论文范文。母亲怀孕了,在堂嫂的帮助下再次来到破庙里打掉了孩子,从此母亲身心冷漠,逝去爱的热情,并且一生都悔恨自己因情欲犯下的不可铙恕的罪孽。她的媳妇多年没有生孩子,她的儿子的死,母亲都认为是上天对自己年轻时那桩事的惩罚。而事实上,母亲本人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她无缘无故的被丈夫抛弃,自然合理的生理需求被迫压抑,被无情的管家欺骗之后一辈子背上罪恶的重负。正常的情欲在一个农村妇女身上,在遭遇婚姻变故之后,只能继续破害她的家庭,同时把母亲推向了地狱。
四、传统习俗的守护人
一代代的母亲,每个女人都想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却又在忠实地坚守着束缚她们的传统:对婆婆的无原则地十分孝顺,要生儿子,在中国农村,女人如果生的不是儿子,在家里是要受丈夫鄙视,婆婆谩骂母亲,周围人的唾弃的。儿子对农村母亲来说,就是能力,就是地位,就是尊严与权威。男孩可以成为劳动力是家人最大的安慰,却很少有人想到过让儿女脱离陈旧的环境去过另外一种生活,她们的眼界局限在几亩土地上,按照一贯传习下来的风俗持家行事。女人,除了给夫家辛苦劳作之外,就是要为男人家传宗接代。母亲在媳妇多年生不出儿子时,总想挑出她的种种毛病,心存忌恨,无论媳妇在家中表现地多么好,都无法让母亲满意。在母亲老年死了儿子的绝望时刻,终于因得到了孙子给凋零的一生增添点暖色。女人作为一个纯粹的附属品的情境,在中国已经莫名地延续了上千年,并且继续存在着。“孔先生教诲我,命运不是盲目迷信,我们不能无所作为,愚蠢地等待可能发生的一切。命运之不可变易仅仅是指某种原因必然产生某种结果,但是原因本身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人们不是一味无知,而有所作为,就可以开创自己的世界”。[2]P52百年前,赛珍珠在中国就接受中国教师的这种教育,但在中国自己国土上,却上演着与祖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相背离的一幕幕悲剧。千年积习,这就是生命所以延续的奇妙力量,永无止境的像风车轮转着。[1]P145赛珍珠对女性的困境怀有深深的同情并希望状态发生改变。
赛珍珠从小在中国长大,她的养母就是被男人抛弃之肝生了一个私生子的无依无靠的女人,是赛珍珠一家人收养了她。赛珍珠在与养母共同生活了很多年。赛珍珠是以亲身见闻真切地纪录了经典的无识无权的底层妇女的悲楚命运。
参考文献:
[1]赛珍珠.母亲[M].万绮年原译,夏尚澄编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2]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M].尚营林,张志强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3]赛珍珠.大地三部曲[M]. 王逢振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4]许晓霞,赵珏.赛珍珠纪念文集,第三辑[M].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唐诗中的“红裙”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