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摘要:世界末日的主题表现在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归结起来,主要有四类:外族入侵、人类自我异化、核武战争以及自然灾难。世界末日的原型根植于基督教的末世之说、生存的人文反思和技术理性的现实性恐惧。
论文关键词:世界末日,媒介镜像,原型,技术理性,生存
一 、灾难类影视题材中世界末日的媒介镜像
段叠的桥梁、嘶喊的人群、炽热的岩浆、暴虐的海啸,逼真的画面以及一套似乎合理的太阳风致使地磁逆转理论让人不禁怀疑是否真的正在经历一场“世界末日”,当然,这只不过是好莱坞大片《2012》为全球观众呈上的又一场饕殄盛宴。《2012》胜利了,除在中国大陆狂卷5亿票房外,该片在全球各地上映,亦赢得了不俗的口碑,票房收入更是一路飙升。这样现象的背后,是不能简单地以高科技制造的影视奇观来诠释的。事实上,早在电影诞生初期的默片时代,就已出现以灾难为主题的纪实片和故事片。像1897年古巴的新闻片《扑灭火灾》。1902年英国人威廉逊的故事片《火灾》,1903年著名美国导演埃德温.鲍特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等。此后,随着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问世,以及电影技术的成熟,以灾难为故事背景或表现对象的电影更是获得了长足发展,并逐渐成为好莱坞诸多类型片中一个重要类型——灾难片。到了当代,随着人们对生存境遇的焦虑和影视编剧们的大胆想象,世界末日越来越成为灾难类影视剧创作热衷的叙事背景。根据叙事背景的不同,世界末日主题在灾难类影视作品中的镜像呈现主要可以分为四类:
(一) 外族入侵
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如此的渺小,地球之外还有没有外星人,一直是人类苦苦探寻的问题。到底有没有外星人,至今仍然是个谜。人类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着无尽的想象和莫名的恐惧,而这种想象和恐惧通过大众媒介的扩散性传播就成就了人们对外族入侵影视作品的认同。外族入侵就是指那些怀有敌意的星外生物族群企图征服人类而对地球发动的攻击。代表性的作品有《世界大战》、《变形金刚》等。《世界大战》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副外星人大举进攻地球的惨绝人寰的悲惨场面,人类在外星人面前如同蚂蚁一般不堪一击,通过一个平凡家庭的主体描写表现整个人类在外族入侵的恐慌不已。《变形金刚》讲述了赛博特恩星球上代表正义和邪恶的两派机器人在地球混战的故事。最后在地球人的帮助下代表正义的擎天柱派机器人战胜了想统治和毁灭地球的霸天虎派机器人。
(二) 人类自我异化
人类因技术理性带来的自我异化也是此类主题作品常见的表现形式。代表作品是《终结者》系列、《机械公敌》等。影片《终结者》中地球被人类自己发明的电脑“天网”控制,人类几乎被消灭殆尽。剩下的人类在领袖约翰.康纳的领导下与“天网”展开了英勇的搏斗。而《机械公敌》则为我们展望了一下2035年的高科技景象,智能机器人成为人类最好的生产工具和伙伴。但是随着智能化的不断提高,机器人居然学会了独立思考,拥有了自我意识,并进行自我的解放。这是对作为万物主宰者的人类的挑战,也是对世界秩序的一种挑战。
(三) 核武战争
战争是人类文明历史中一个阴暗却又永恒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般战争史。自从核武器发明之后,人类对战争的恐惧心理就加剧到了极点。而核武毁灭地球也成为世界末日主题中最为真实可感的威胁。这类影片叙事的情节架构是这样的:一群“致力于建立世界新秩序”而妄图对西方文明发动核武攻击的邪恶分子,最后被某个具有非凡能力的英雄消灭而拯救全了人类。《007》、《超人》就是这类主题的代表影片。
(四)自然灾难
影视作品中的自然灾害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非人类导致的自然灾害,像《2012》里的世界毁灭就是由于太阳风暴引起的;另一种是由人类导致的自然灾害,像《后天》就是通过描述人类无节制的排放二氧化碳导致的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由此来告诫人们要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现代文明带来的新的灾难的电影唤起了人们最原始的对自然的敬畏和恐惧,唤醒了人类的灾难意识。正如《后天》中总统说的那样:多年来,我们以为可以任意损耗地球资源而无须付出代价,但是,我们错了。
二、世界末日的原型阐释
原型源自心理学家卡尔容格的名词,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这种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细节、剧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世界末日的原型阐释可以从宗教、哲学、媒介三个维度来进行阐释。
(一) 基督教末世之说——宗教维度
从神学本体论来看,基督教它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原罪,而原罪又带来了其他的罪恶。所以,基督教认为罪恶是与人相伴的存在,人的降生就是罪的降生。正因为如此,人才是有限的存在,注定了悲剧性的处境。[1]《圣经》中关于人类悲剧性处境的描述就是洪水神话和末世审判。人类先祖亚当、夏娃因为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该隐诛弟揭开了人类自相残杀的序幕。人间充满了强暴、仇恨和嫉妒。上帝见此情景恼怒万分,决定用洪水毁灭世界,洗刷人类罪恶。但同时又制造了诺亚方舟作为生命延续的希望。(《2012》就借用了“诺亚方舟”的传说)。而关于末世审判,《圣经》是这样说的:世界末日那一刻,全世界的人会同时看到。世界末日那一刻,太阳会变黑,不再发光。月亮也是。世界末日那一刻,天上的星星会从天上坠落,天体都要震动。人类将在耶稣前面受审判,得报应。有一群人会上天堂与神同享荣耀。剩下的人会落入黑暗的地狱,在永远不灭的火中受刑罚。基督教是西方民众所普遍接受的宗教信仰,它的影响力不仅诉诸个人也包括国家意识形态,由此, 基督教义也就成为西方电影所秉承的价值观念和普世情怀。
(二) 生存的人文反思——哲学维度
灾难片传达的是一种灾难意识,并通过灾难让观众体味死亡,通过死亡的胁迫把生命从麻木的沉沦中唤醒,从而迫使人类追问生命的意义,激发人们对“活着”的关注,促使人们对现存境遇进行反思和修补。火山爆发、地层断裂、海啸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城市文明,这些恐怖镜再带给人们超真实的感官刺激的同时,更多折射的是出人类对现代生存境遇的焦虑。从哲学的角度看,虽然人作为理性的存在,又属于“自在”之物,可以超越现象不受自然界和欲望的支配。但这并不等于说人可以对大自然为所欲为,人类须有意志自律。当人类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待大自然,盲目地向大自然进军、索取,当人类的活动无情地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时,灾难正悄悄向人类迫近。电影《后天》和《未来水世界》都表现了地球温室效应所导致的灾难后果。 灾难片给予观众的,不仅仅是恐怖,是痛感,而且是崇高。在灾难片中,人们不仅体悟到人类生存环境的脆弱,而且更体悟到人类顽强不息的永恒的生命力,从而从中直观到人自身的本质力量——面对灾难,人类有力量去应对,人类不会就此从地球上消失,所以,我们必须面对灾难。[2]
(三)技术理性的现实性恐惧——媒介维度
借助于工业革命的兴盛,笛卡尔关于人是“自然地主人和所有者”和培根关于运用知识统治自然的梦想变为了现实,自然界已经从人类依存和适应的基础变为被征服的外在实体。
人类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带来了个体的解放,人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同时,人在技术化的世界里对技术产生了巨大的依赖。现在很难想象,如果我们生活中没有了自动化生产线、汽车、卫星和电脑等技术化的客体,人类该如何生存?技术化生存的优越性在现代性的追求效率的观念下体现得淋漓尽致。但这并不能让我们高枕无忧,由于人们的更多关注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在启蒙运动中所弘扬的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却因为缺少直接的社会效益而趋向萎缩。现代社会中的技术统治意识,使得技术的实用主义膨胀,技术逐渐走向人的对立面,成为奴役人的工具。想象一下《终结者》中的情景,人类精心编织的电脑网络居然有了自我意识,对人类发起攻击,并取代了人类的世界主宰的地位。当然这只是电影中的景象,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是,现实中并不乏真实的可能。想想二次世界大战吧,整个人类文明差点被自己亲手制造出来的武器毁灭。这种不确定性的因素和危险的增加意味着我们对这个社会萌生出越来越多的焦虑和不安,而且,只要灾难没有奖励,这种焦虑和不安就是弥散性的持续性的存在,进而演变成无休止的恐惧。
参考文献:
[1]肖四新.罪恶与救赎——论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对人的本质理解之异同[J].华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3.
[2]杨桦.论灾难片及其文化意义.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4):35.
下一篇: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村新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