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摘 要:《鲁滨逊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是英国历险小说的源头,也是一部带有强烈殖民主义意识的文学作品。它不仅生动地讲述了小说主人公鲁滨逊开拓荒岛的详细过程,也描绘了他驯服改造原始部落人\"星期五\"的手段和策略。本论文着重以\"后殖民主义批评\"为视角,对《鲁滨逊漂流记》中所建立起的宗主国与殖民地,奴隶主与奴隶,白种人与有色人,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文明与野蛮,基督教与食人部落等等二元对立的殖民话语体系进行解构,揭示蕴含在作品中的殖民主义意识,并阐述鲁滨逊如何以枪炮为后盾,有计划地从语言和宗教阴阳两方面对\"星期五\"进行赤裸裸的文化殖民,使其丧失了原有的民族文化身份,从而造成自我身份丧失的窘境。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 殖民主义; 殖民话语; 文化殖民
丹尼尔笛福是英国18世纪伟大的英国小说家。他的巨作《鲁滨逊漂流记》可以说是一片英国先驱探险小说或者是一部典型的殖民文学作品。殖民主义是西方资本积累的了结果,直到维多利亚女皇执政时期,英国成为了日不落帝国的海上霸王,相反,他们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是:抢夺他们的土地,亵渎他们的神明,磨灭他们的语言,通过传染欧洲的疾病消灭他们的人口,征服他们的子孙,以使得他们变得顺从和依附。在殖民文学中,殖民者的所有邪恶行径都是呗抹掉的,他们自己宣称他们接受上帝的召唤来为了下等野蛮人带来文明教化。实际上,这是流行的殖民话语,便于文化殖民和侵略。
一. 殖民主义话语
殖民主义文学中,殖民话语是主流的。《鲁滨逊漂流记》是典型的殖民主义文学因为它的主体---殖民主义-很好的从一系列的殖民话语的二元对立中体现:鲁滨逊作为声称自己为文明人的殖民者的一部分,有能力奴役他者并且将所谓的文明带给劣等民族,因为他的文化是主流文化。
《鲁滨逊漂流记》和其他殖民文学一样,把白人描述成了"优等种族",公正善良的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他者"----非洲黑人和美国的印第安人则被描述成"劣等种族",呗固有的认为成是以原始的方式生活,举止不文明的,用奇怪丑陋的方式跳舞和具有不人道的吃人肉的习俗的一种未开化的生物体。西方人抓住机会对"他者"的形象进行了建构并且寻找理论支撑。因此,为"他者"传播文明成为了鲁滨逊自然不可避免的一项计划,教化这个野蛮人星期五成了一个文明人的重要任务。
二. 殖民主义的体现
1. 卖苏里成为黑奴
在《鲁滨逊漂流记》中,笛福曾描述鲁滨逊一度成为自己的摩尔人的奴隶,但后来,当他是一个自由的人,他卖了一个小男孩又买了他的种植园干活的黑奴。然而,我们知道苏里的命运曾是卖给那个帮助他们逃出陷进的船长,但是后来船长使他改变的原因是如果他在十年后成为基督教徒就有义务让这个男孩得到自由。在殖民地文学中,"他者"总是称为寂静无声的,从此,他就证明了奴隶制度合乎情理的。在小说中,鲁滨逊是笛福,以及那些支持奴隶交易和奴隶运动的商人和资本家的代言人。
2. 将他们原始的生活方式改变成简单的生活
解决吃人的习惯,改变星期五食人族的天性。给星期五做衣服,在白人式的装扮下,殖民地人民看起来和白人一样好看。相反,裸体的人意味着丑陋,不文明的形象。进而,笛福曾经描述过在岛上"天气异常炎热,根本不用穿衣服。"(笛福,107),尽管鲁滨逊争辩过他穿衣服是为了防止皮肤被晒伤,空气本身的流动可能比没有衣服更凉爽。事实上,印第安人并不像殖民小说里描写的那么赤裸。在欧洲入侵之后,他们的着装完全被西方服装取代,这意味着他们的文化业同样被取代了。西方人确实带来了一些文明,但是这是基于削减和舍弃本土文化的前提下,毫无选择的吸收外来文化,这是一种文化的入侵的另外一种象征。教星期五使用工具和武器,鲁滨逊发现星期五学习新事物很有天赋而且做的很好,他还被教授如何制作工具盒面包,他做的和鲁滨逊一样好,笛福宁愿将这些成就归功于鲁滨逊从而展示白人的文明和和蔼。禁止星期五说自己的语言,教他英语。在现代,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学习一门国际语言对人们很有用。然而在殖民地时期,为了完善殖民法规,殖民者要求当地人讲殖民者的语言,精致讲本土语言。在小说中写到,为了便于交流鲁滨逊教星期五英语。首先教授的几个词是星期五-这个野蛮人的名字,主人-星期五需要这样叫他。鲁滨逊曾经养过一只鹦鹉,他教鹦鹉叫他的真名字---鲁滨逊。对于星期五,鲁滨逊意在告诉这个野蛮人他的名字是主人。这几个词认为这鲁滨逊比星期五优越,星期五将会是他永远的仆人。这样看来,教星期五说英语只是为了将他变为仆人的一个借口。
3. 取笑星期五的神明,向他们介绍真正的神-上帝
为了使得星期五转信基督教,鲁滨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星期五变得比很多西方人更加信教,星期五按时阅读圣经,祷告。他甚至认为星期五的宗教是一种迷信。事实上,他证明了野蛮人的宗教是迷信,而上帝才是唯一可以值得相信的。鲁滨逊回答不上来星期五的问题时,作为借口说道"尽管我是老人,但确定一个年轻的医生....".从这里我们会怀疑他到底是不是一个有文化的布道者,他真的相信上帝吗!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鲁滨逊并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因为他信基督教是为了个人的目的,然而,通过他的布道,星期五变成了一个 "传教士"比许多西方人还更相信宗教。星期五成了"文明的西方人"。
三. 失去民族文化身份的困顿
星期五的忠诚赢得了鲁滨逊的信任,他成为了鲁滨逊后半生忠实的随从,助手和守卫者。伴着主人回到欧洲,尽管主人非常赏识他,他依然陷入了失去民族文化身份的困顿中。作为一个仆人,星期五按照主人的吩咐去做事情,在漂流记第三部中,有一个场景描述了星期五利用陷阱猎杀熊。熊如同马戏团里的小丑一样呗引到树上被困住,多么可笑的场景。而恰恰这只离开了自己生活环境的野兽的遭遇体现了这种困境,这是荒诞的,正好是星期五的一个遭遇,他逐渐的失去了民族的文化身份。在鲁滨逊教导星期五信上帝的过程中,他们之间有一定的交流,星期五不仅仅是一个被灌输的受众,他问了一个甚至连布道者都无法回答的问题,而到最后,是星期五解决了这个问题。戏剧性的是野蛮人的真诚和认真才使得他信了基督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思想意识的殖民手段
。总之,殖民主义文化侵略从未带来好处,知识一种强化殖民文化的策略而已。
结束语
《鲁滨逊漂流记》不仅是一部冒险小说,同时也美化了殖民和文化殖民。如今,这不小说为文化交流而变得家喻户晓。全球化进程使得文化殖民发展成为文化的互相影响。当一个国家面对文化潮流的冲击时,其国民也将意识到保留其主题文化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国民也乐于权衡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从小说中,我们发现所谓的"他国文化"无非是无条件的接受殖民者的文化,赤裸地殖民文化入侵整个社会。《鲁滨逊漂流记》与其他英语冒险小说一样,家喻户晓的同时,已经潜移默化的将殖民主义注入到英国大众的思想中。
参考文献:
艾勒克. 博埃默. 殖民和后殖民文学. 盛宁, 韩敏中译. 吉林: 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出版社, 1998.
彼得.休姆. "鲁滨逊.克鲁索与星期五". 张中载, 赵国新编. 文本.文论-英美文学名著重读.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陈兵. 所罗门王的宝藏:殖民掠夺的合法性问题.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6).
丹尼尔.笛福. 鲁滨逊漂流记, 郭建中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1996.
黄伊梅.从葛兰西到赛义德:文化领导权理论与后殖民主义.深圳大学学报,2004, (6).
李伯庚. 欧洲文化史(下) , 赵复三译.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刘意青. 英国18世纪文学史.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马克思. 资本论. 纽约,1906: 88.
斯. 尤. 阿勃拉莫娃. 非洲:四百年的奴隶贸易. 陈士林, 马德平合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1983.
王岳川. 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易小斌.后殖民主义批评初探.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4,(3).
张德明. 空间叙事、现代性主体与帝国政治-重读《鲁滨逊漂流记》.外国文学, 2007, (2):113.
朱桦. 后殖民批评视域下的鲁滨逊.嘉兴学院学报, 2006, (5).
翟文明. 话说世界.文明(下).第7卷. 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6: 319-320.
甄修钰. 西方文明进程.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3.
周庭华,魏文. 解读 "星期五"民族文化身份的丧失.长沙大学学报, 2005, (6).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9866.html
上一篇: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
下一篇:浅析商标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