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摘 要:纳博科夫的小说《微暗的火》是一部复杂的小说,其文本呈现出典型的后现代特征。 从传统文学理论中的\"作者中心论\"到\"文本中心论\",再到读者反应批评的\"读者中心论\",文本 阅读和评论历经了一系列的变化。《微暗的火》作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对作者和 读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阐释。通过对小说文本叙述者层次的分析,可以发现小说中的叙述者之间存在着既模糊不清又互动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微暗的火;创作主体; 模糊性; 交流; 互动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1899-1977)是二十世纪美国文
坛最为杰出的小说家之一。纳博科夫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创作极其丰富, 其主要小说有《洛
丽塔》、《普宁》、《微暗的火》、《透明物体》等名篇。纳博科夫的《洛丽塔》(1958) ,
《微暗的火》(1962)早己成为现代文学经典。《洛丽塔》让他成为当时文学界的焦点。而《微
暗的火》则确立了纳博科夫后现代主义文学巨匠的地位。《微暗的火》以其独特的创造构思
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有许多关于该小说的创作主体或是写作技巧方面的评论,然而就作
者和读者关系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正是希望能在这方面能有多发现。
一、作者与读者之间关系的模糊性
1968年巴斯在《作者已死》一文中提出了"作者已死"的观点,文章颠覆了作者在文本
阅读过程中的权威。否定了把作者的潜在意图当成是文本意义的批评方式,把文本意义的
最终解释权交给了读者,改变了读者传统的地位和角色,对文学文本的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他观点相同的还有文学批评家艾什,他认为"一个文本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可能,无论哪一种
解读行为都不可能穷尽人们对这种可能性的理解,因为每一个读者都在按他自己的方式来填
补文本理解的空白。" 文学批评家Holland 也指出"毫无疑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
同国籍、不同种族以及有不同阅读经验的读者对同一个文本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 P.
193)。早在60年代《, 微暗的火》就已经表现出了对作者-读者二元关系的解构。小说《微
暗的火》中存在着几个分处不同空间的次级文本,其中有两个是处于次级层次的文本:长诗
《微暗的火》、小说《孑然一身的君主》关于谢德的他传。这两个文本分别带出它们背后的
两个写作者:谢德、金波特。此外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文本:小说《微暗的火》以及它的
写作者--纳博科夫。在小说《微暗的火》中,有以下三类读者:第一类读者是自传长诗《微
暗的火》的谢德的文本读者;另一类是给《微暗的火》长诗作注解而形成谢德他传的作者金
波特文本读者、自传故事《孑然一身的君主》的作者的读者;再一类就是小说《微暗的火》
的作者纳博科夫的读者;文本由作者创作出来,而作者依赖文本而存在,作者与文本之间是一
种互相依赖的对话关系。文本一旦诞生,作者本身也成了读者之一,作者会在重读自己的文本
时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在《微暗的火》由于创作主体可能不同,相应的读者也不同。在改作
品中纳博科夫的创作给予读者足够的空白去创作,不同的作者在阅读文本后会有不同的理
解,这样作者与读者的界限变得模糊;正是由于这种模糊性,才让该小说变得更加有反复研
读的价值。
二、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在小说中,纳博科夫虚构了一个身兼多重创作主体身份:诗人、诗歌评论家、注释者等。
他有意识地打破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传统界限,虚构出一个身份游离不定的创作主体,把
读者和作者身份叠加、重合后有意识地混淆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身份与功能。这种新型的
互动结构通过《微暗的火》中的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正是借助了由纳博
科夫制造的、拒绝融入那两个自传文本的注释体文本所产生的间离化效果,读者才被唤起间
离化阅读意识,他们意识到这样的叙事方法是在更注重观众的理性,而不是观众的感情。观众
不是分享经验,而是去领悟那些事情"。《微暗的火》的这种主客体互动的写作模式,既
能召唤读者进行主动阅读和文本意义建构,也使得纳博科夫获得了创作的主动权。纳博科夫
主动地将小说《微暗的火》设置为一个可以分开和重组文本,使读者在阅读和参与中体现出
一种存在的活力。他并置多个彼此敞开、相互修正的异质文本,叙事语言的明晰单义被打破。
互文性阅读使读者体验其新形式的阅读策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其自我。在"微暗的火"长
诗中,生活和艺术彼此交融,真真假假,俨然没有了界限与差别。尽管纳博科夫的写作文本与
谢德及金波特的写作文本分别处在不同层次上,但作为写作者,他与他们俩展开着平级的对
话。于是,当读者把关注视野从次级文本向整体文本扩展、追随那个更为广阔的文本的叙述
时空时,可能展示出又一种不同的阅读效果,对面前的新的写作者纳博科夫表现出又一种不
同的应对姿态。纳博科夫借用读者先前对那两个自传作者的写作所产生的阅读效果,让其与
对纳博科夫自己的写作所产生的阅读效果呈对比之势,从而使读者在无形中就联系、比较、
鉴别了小说中的这些写作者的写作成效。以这种方式纳博科夫,重新建立起来的应该是两者
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结语
小说创作过程其实就是创作主体行为展开的过程,主体行为的结束,新的读者也随之产
生。对于文学作品的作者和读者的关系,纳博科夫在《微暗的火》中给予评论者一种全新的
理解模式。他们的关系不在是像之前的文学作品那样以作者为中心,或者是以读者为中心。
在《微暗的火》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模糊的作者与读者关系,但是他们之间充满了互动正是
因为这种错综复杂的互相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才为文学理论提供了新的素材,促使文学创作
者进行创新,进而创作出更加富有内涵的文学作品。因而对于它的解读和意义具有无限的可
能需要我们去挖掘,本文一种可能的解读。
参考文献:
邹波. "'微暗的火'中的写作者". 成都: 四川大学文学学院, 2005.
Keith Green and Jill LeBihan. Crit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 A Course book . Rutledge
Press :New York.
宋艳芳. 作者、文本和读者的对话---"微暗的火"的一种阐释. 四川外语学院学
报,2004 .
下一篇:《聊斋》:失意文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