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艺术理论 > 译者的文化调节与历史典籍英译

译者的文化调节与历史典籍英译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摘 要:在处理中国历史典籍英译所遇到的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等问题时,译者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原则,在翻译中进行适当的文化调节。本文以胡志挥的《左传》英译本为例,分析了在历史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如何使用文化调节策略促进文化传播和交流。

关键词:文化空缺;文化冲突;文化调节;历史典籍;《左传》

一、引言
  王佐良先生曾说:"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
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力气去加以解释。"翻译是一种
文化交流行为,它离不开文化的大背景, 文化也因为翻译发生变化与更新。翻译首先涉及到
的是意义,而意义常常与文化相关联,具有文化内涵意义, 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语言操作的时
候,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地域、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
的差异形成了文化异质性, 从而使翻译过程充满了矛盾, 出现了"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
的现象。中国历史典籍蕴含了深厚而又古老的中国文化,这种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在历史典
籍英译的过程中会表现得更为突出,也更容易给读者造成文化误解,为了避免这种误解,在
历史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对容易给译文读者造成文化误解的翻译进
行适当的文化调节,以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到和原文读者类似的源语文本信息。
二、历史典籍英译中译者文化调节的必要性
  蒋坚松强调译者的任务是在直译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变通和补偿手段,以求传达原
文的字面意义和文化内涵;李文革探讨了在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中遇到的富含中国文化意蕴的
词语所造成的翻译难点和障碍,并提出在文化对等的翻译原则下可供选择的翻译方法有直
译、音译、替代、释译、译出基本本含义、兼用释意、注音和给出汉字三种方法和加注;张
春柏探讨了典籍翻译中译者的文化态度。显然,文化调节是文学典籍英译中一个必要的环节。
实际上,通过分析胡志挥教授翻译的《左传》可以看出,文化调节对于历史典籍英译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历史典籍中大量的传统思想、习俗、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寓言、成语中积
淀了丰厚的中国文化内涵,在英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历史传统的差异,再现这种文化
内涵难度很大,因此,译者的文化调节在历史典籍英译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三、《左传》英译本中译者文化调节分析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典范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杰出的
文学著作。它记载了先秦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内容极为
丰富,对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有着极高的价值,因此也十分具有翻译研究价值。
1、在历史典籍中,特别是先秦汉语多省略,简练的文言文往往表达丰富的内涵,单从字面
意思上很难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如果不对其内涵进行补充说明,要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
很难。对词语的文化语义内涵通过"音译加注释"是解决翻译中文化交流障碍的一种比较有
效的方法。例:"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出自《左传》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年,意思
是"作为国君,更要把人民指引到‘轨’和‘物’的路线上。"其中"轨"和"物"在中国
古代文化背景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轨"的原意是两轮之间的距离,后引申为车辙,
一定的路线,比喻以往有人走过的道路或做过的事情,这里指轨度,法度,规范等应遵循的
原则;"物"意指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事物、生物、物体等,在这里指物质,丰富的物产。
所以作者将其译为:A ruler governs his subjects by means of gui (correct guidelines), and wu
(sound materials),使其更易于译文读者对文化意象的解读。
 2、对于典型文化词汇的翻译,即经过中国历史、文化的不断沉积而形成的一种固有的
表达方式,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文化特征,尽量采取异化的手法保持文化特质,减少文化亏
损,以保持文化传播的效果,但如在保留字面意思的情况下,仍不能使读者完全理解,甚至
造成沟通与交流障碍的时候应适当加注来进行翻译调节,通过直译来保留源文文化色彩,然
后再用目的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进行解释性的说明。例如: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
之曰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出自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意思是郑庄公
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发誓说:"不到黄泉,就不再相见。"其中,"黄泉"是非常具有民族
文化习俗特征的词语。中华民族有崇尚黄色的传统,在我国封建社会里黄色最为尊贵,甚至
黄泉,因为加了一个"黄"字都成了美称。民间自古以来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人一旦辞世
就要赴"阴曹地府"去"报到",而"阴曹地府"却在很深很深的地底下,于是人们常常用
"黄泉"和"九泉"指称阴间。古代劳动者在打井过程中发现,当掘到地下深处时,就会有
泉源,地下水因从黄土里渗出来,常常带有黄色,所以古人就把很深的地下叫做"黄泉"。
对于Nether regions字典上的解释是 (Christianity) the abode of Satan and the forces of evil;
where sinners suffer eternal punishment. 所以应译者将此句译为 "Not until we reach the
Yellow Springs(i.e. the nether regions) shall we meet again!"这种用译语文化中相似的表达方式
来解释源语文化意象的译法使中国古代文化表现地更为生动。
3、《左传》详述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史实,军事思想,成语典故,文化、地理常识,
神话传说等,为了充分再现这些历史典故所蕴涵的丰富史实,可以采用描述历史典故的方法,
使得该典故的含义能够在描述中充分再现出来。这样读者可以借助这种文化历史背景来了解
源语文本中的重要信息,而不是孤立地接触一个生僻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而不能领会其真
正的含义。例如"风马牛不相及"这一成语典故出自《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僖公四年:
楚子使与师言曰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
故?"楚成王派人到齐军中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们住在南方,即使我们两国的马
牛走散也不会跑到彼此的地界上。没想到您竟然来到我们的土地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对
于熟悉中国文化或汉语的人,只要提到这个成语,几乎没有人不了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但
至于这个典故的历史渊源,可能就寥寥无几了。
  "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是源于一次齐桓公会盟北方七国准备联合进攻楚国前的唇枪舌
剑。"风"这个 字最初指的是公母牲畜发情期的追逐,兽类雌雄相诱叫"风","风"在这里
是作动词讲的,意思是"放逸、走失"因马与牛不同类,不会相诱。这里是形容齐楚两地相
距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境内。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种解释,《古文观止》:牛走顺风,
马走逆风,喻齐楚不相干也。后世则以"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风马不接、风马、风牛"
等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由于《左传》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最原始的出处,所以,译者
用完全异化的手法来保留中国典故的文化色彩,而不是直接翻译出成语所蕴含的白话意义。
《左传》本身的故事性很强,这样描述型的翻译方法,不仅可以保持《左传》本身的文本特
点和文化特质,而且可以让译文读者感受到其故事性,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将其译为
"We are so far apart that our cattle and horses cannot get together even in the heat of their
excitement."
4、对于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文化现象中所包含的特殊文化语义现象,由于在译语
文化中文化内涵之间的巨大冲突,直译会造成译文读者理解上的误区,不利于再现原文的历
史内涵,译者可以采用变化形象的方式,利用译语中表达类似效果的文化功能词语来替代源
语词语,在读者效果层面达到了一致。例如"肉食者",其表面的意思就是吃肉的人,但在
《左传》曹刿论战---庄公十年中,"肉食者"的内涵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话的意思是"吃肉的人谋
划这件事,你又参与什么呢?"曹刿回答说:"吃肉的鄙陋无知,不能有长远的谋略"。虽然
在今译中,也把"肉食者"译为"吃肉的人",但是在将中国文言文译成英语时,要适当注
意读者的情感反映,如果读者的情感反映出现了偏差,就直接会影响到他们对整个文章的误
解。由于中西形象思维的方式不同,同样的形象,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中会引起不同
的联想,而这不同的联想意义又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映,形象思维不同也会造成情感传递障
碍。中国古代用"肉食者"来象征权贵,统治,君王,在现代常用来象征"当官的人"。西
方的"肉食者(beefeater)"是源于伦敦塔。伦敦塔是英女王的官方认可的住宅和国难时的
避难处。伦敦塔内养有10只老乌鸦,据说是数百年的积习。传说塔内乌鸦绝迹,英王国就
将灭亡。所以这些乌鸦都被剪去飞羽,由专人饲养。每日三餐,6菜一汤。顿顿保证肉食,
他们也得以顿顿牛肉,连代饲养员也成了肉食者。
  为避免不同的文化冲突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及交流障碍,译者不惜改变原文的形象及比
喻的手法,译出了源文的文化内涵。为了使译文读者可以理解容易造成文化冲突的词汇,并
对这些特质词汇做出正确的联想和反映,译者将其译为"The nobles are planning for the
occasion; what prompts you to meddle?",译文中完全虽没有出现与"肉"有关的单词,但完
全归化的翻译策略可以成功地对这种文化冲突进行缝合和衔接。虽然有一些文化成分的流
失,不过相比较异化可能会带来的误解,归化策略也是权宜之计。  
  5、由于中西方民族文化心理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源语中负载的中国传统的思想意识
以及文化观念都可能会对译文的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不但没有实现预期的语言功能,反
而会对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造成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转换其翻译的视角,以不同
的文化视角反映类似的文化意义,既忠实了作者的原意又保证了交流的顺畅。例如在《左传》
隐公元年中有这样一句话:"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意思是
武姜走出隧道时作诗说:"身在隧道之外,非常愉快。"于是武姜和庄公恢复了先前的母子关
系。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家庭道德的基本乃是孝悌。在家庭,虽然儿子也未尝不可以对父亲
母亲提出批评,但这种批评也完全可以不被接受,甚至可以加上不尊敬父母乃至不孝的罪名。
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种种社会关系导致个人主义的兴起,家庭、家族纽带关系功能相对松
弛。既然要以个人、以自己为中心,当然就不可能以家庭中的某一成员如父母为中心,也就
不会产生很强的尽忠、尽孝的观念。
  译者在不涉及特殊文化背景因素的情况下,用目标语来重组源语信息,转换表达角度,
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习惯,更利于读者接受。译为When his mother emerged from the tunnel
she recited, "My spirits wheel and soar, as I meet the day once more". And this marked the end of
their estrangement. 这种译法就绕过了翻译中容易出现文化冲突的部分,将视点转移到冲突
以外的部分。又如,在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中,郑庄公的一句话:公曰:"不义不暱,
厚将崩。"(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意思是,庄公说:"不做仁义之事,不亲近兄长,势
力雄厚也会灭亡。" 对于目标读者来说,便会置疑:如果不亲近兄长就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
果吗?n和n提出面子系统中最重要的两部分是亲属关系和自我概念。亲属
关系强调由于拥有共同的祖先,人们才彼此相关联。按照中国习俗,人们从一生下来就已经
欠了父母的债,这种债可以通过孝敬、顺从来逐渐地偿还,而西方人强调个人主义和平等主
义。中国还有一种文化习俗:遇到困难时最可靠的帮助是来自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所以家
庭观念远比西方人强烈。因此,为了缓解民族心理文化差异造成的严重文化冲突,译者要采
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文化调节。上例译为 "since what he has done is unrighteous he will never
win the allegiance of the people," the sovereign replied."The faster he expands his power the
sooner will his downfall come." 实际上是在文化特色的保留与文化冲突之间进行了调节,避
免了因中西文化冲突而很容易使读者误解的成分,有利于达到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的目的。
四、结束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就历史典籍英译而言,文化调节要基于对源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分析,
以及对文化空缺、文化冲突程度的衡量。随着文化冲突程度的不断加剧,为了避免译文读者
对源语文本的误解,调节策略的使用就愈加频繁。总之,历史典籍英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
作,不仅要求译者精通英语和汉语及其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还要熟悉西方历史文化并精通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
容易造成文化 交流障碍。因此,如何搭建文化空缺的桥梁和如何缓解文化冲突都成了历史典
籍英译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对先秦历史典籍《左传》选译本的分析,可以发现,
译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发挥各种文化调节策略的优势进行适当的文
化调节,使译文既保持源语的民族性,又具有可读性,避免不必要的文化误解。


参考文献:

Eugene A. 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Hu Zhihui, Zheng 's Commentary on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selections)
. Shandong: Shandong Friengship Press.
Mary 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Peter Newmark.2001.A Textbook of 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Scollon, Ron, and Suzanne W. 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包惠南、包昂,2004,《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北京:外文出版社.
郭尚兴,2001,论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几个问题,河南大学学报第3期,
91-93页.
贺显斌,2002,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多视角研究.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第3期,22-26页.
胡翠娥,1999,中西思维差异与汉英语言特点之关系.南开学报第3期,30-35页.
蒋坚松,2001,古籍翻译中理解的若干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1期,40-43页.
金惠康,2003,跨文化交际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金惠康,2004,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李明滨,1998,近代以来外国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与研究.华侨大学学报第4期,
50-56页.
李文革,2000,中国文化典籍中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问题.外语研究第1期,42-44页.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995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