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摘 要:中国绘画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因而把中国水墨人物画植根于中国东方大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维下去探讨其自身的造型特点更为合理。
关键词:水墨人物画;造型
1、线性造型
中国画,首先是线的艺术,不是体面的艺术、色彩的艺术。
纵观中国的绘画史,中国绘画的线性造型特征自古有之。《人物御龙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是我国在战国时期出现的楚帛画,为最早的独幅绘画,这两幅作品的出现就已经标志着以线描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已经形成。画面人物采用采用单线勾勒的手法,人物形象简炼,形体比例正确。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世画家对线的体悟和运用更是精彩而独到。唐代画家吴道子"莼菜条"式的描法,用线错落有致,波折起伏,所画的衣袖、飘带,生动自然,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线条极具表现力,故有"吴带当风"之称。北宋人物画家李公麟被称作"白描大师"。李公麟的"铁线描"显示了独特风格。
中国水墨人物画历来强调线性特征,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意象造型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之所以说是对中国传统意象造型观念的继承合发展,是因为"线性"特征不仅仅指的是"线条",而具有了更为宽泛的涵义。线的出现从一开始就不是简单的对客观物象的模仿,而是一种经过了描绘者头脑过滤、提炼、概括出来的产物,带有描绘者情感的烙印,因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概括性。我们看见的"线"只是表现形式,"性"则放映了思想和情感。去伪存真,"线性"特征才是中国画最本质、最稳定不变的东西。
2、"以书入画"
"以书入画","书画同源"都体现了中国绘画与书法的密切联系。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张彦远最早提出了"书画同源"的概念。元代的赵孟钜蔡岢隽讼嗤墓鄣阃晟屏苏叛逶兜腬"书画同源"之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分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赵孟畋救艘彩榛娉ぃ笫朗髁⒘艘榉ㄈ牖ǖ牡浞丁?br /> 从起源方面来看,图画和文字都有相同的起源。从远古人类的结绳记事到以图记事,并最终导致了文字的出现。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一种高度概括的图画符号。商周时期流传下来的甲骨文就大量图画文字的存在。这些图画文字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历代发展,逐渐由图案化演变为由线条构成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书法艺术。因而以图画和文字为基础的中国绘画和书法自然也应有相同的起源了。
从表现形式方面来看,中国绘画和书法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维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既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中国文人画对笔墨的追求,突出用笔用墨本身的独立审美价值更是与中国书法艺术重视用笔不谋而合,可以这样说中国绘画的用笔正是来源于书法用笔的灵感。
从艺术意境方面来看,中国绘画和书法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传统中国绘画是"以形写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遗貌取神"的意象造型观,追求的重点不在形也不在貌,而在神韵之上。因而中国绘画对于艺术意境的追求最具有东方的表现特色。而中国的书法在进行艺术在创作时也往往要借物象以创意,并最终以一些抽象的形来表达--笔划的变化、章法的布局、间距结构的变化。
3、"传神写照"
"传神"作为人物画的创作理论被明确的使用并加以系统论述的当属东晋顾恺之。相传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传神"指的是表现对象的神韵和精神内涵,并作为品评一幅画的第一标准,而"写照"一词源于佛学,代表着主体的感知能力。"传神写照"的意思是说人的美丑与形体没有关系,形体与人物的神韵、精神也没有关系,要做到传神关键在于对人物眼睛的刻画。
"写意"是对中国水墨人物画总的要求。早起画家对绘画的追求多以形为贵,唐、宋画家就有许多在客观对象的造型的准确性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追求逼真的效果。宋徽宗赵佶在绘画创作中一直力求形似,所作作品大多精工细丽,鸟的每一片羽毛都描绘精细。宋代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事物的形包涵了画家精神洗礼以后成为了意像之形,逐渐出现了"不求形似"的观点。这种改变是以画家的主观感受为主,不求形似,所刻画的形象都是对物象本质的概括和提炼。古人所说的"有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之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等,都是对意象造型观念精辟的阐释。
4、语言的程式化
中国画渊源流传,历经数百年的积累与发展,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与无数伟大画家的积累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法体系和审美标准,并最终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化。中国传统的绘画不论笔墨、着色、构图都有自己的程式化原则,带有着特定的哲学思想指向和民族文化烙印。
程式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特征,简洁而有规律。有利亦有弊,它指的是画家经过长时间对生活的积累和提炼,总结升华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符号和艺术语言。程式化的艺术符号是绘画艺术发展成熟的一个具体标志。程式化的造型是再现也表现的结合,画家不仅可以运用程式化的造型语言去表现熟悉的生活并且还可以在不断的表现中去创造新的程式。程式化符号首先是具体的,象形的,体现了具体对象的造型特征,其次又是符号化的,象征性的,规律性的,是对具体对象高度概括和提炼出来的典型形象。
在中国的人物画中,程式化的表现很多。比如"秀骨清象"--陆探微,"吴带当风"--吴道子等等都是经历时间的洗礼而总结出来的程式化艺术语言符号。作为传达人的情绪、感觉而创造的一种媒介,它并不是再现人物的外形的真实,而着重于画家感情的真实。
中国人物画的程式化语言符号如果一味的简单效仿,势必造成中国人物画的衰落,需要创新与发展。南宋的水墨人物画大家梁楷开大写意人物画先河,开创了新的笔墨程式,后世人物画家争先效法着众多,以至形成一味玩弄笔墨的倾向却忽视了人物本身,结果笔墨成了空架子。因而,当代画家对传统笔墨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把握传统与当代的时空结构差异,深刻反思传人物画传统的继承与时代性融入的矛盾体系。
参考文献:
王林旭.中国美术史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36.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
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537.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9978.html
上一篇:《赵一曼》--现代京剧的有益尝试
下一篇:服装设计与品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