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内容摘要:文章对声乐训练中容易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论述,在声乐训练的几个方面提出了“度”的把握的问题。发声训练是呼吸、喉咙、共鸣及语言等诸多因素共同协调配合而成的,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整体概念,对发声训练是极为不利的。
关 键 词:声乐训练 度 训练
学习声乐的人都希望自己能获得一副既动听又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歌喉,不同嗓音天赋、不同声乐起点的人各有不同的艺术追求。而实践证明,要想实现这种追求,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嗓音进行艺术训练,不断提高歌唱的质量。在声乐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掌握好适度原则,即“度”。什么是“度”?“度”就是法则和标准,就是“掌握分寸、恰到好处”。歌唱训练是乐器制造的过程,我们要通过艰苦的训练,把我们的呼吸、发音、共鸣等因素协调起来,从自然状态到必然状态,在人的意志的支配下,从而恰到好处地使各个生理机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一、追求声区统一应把握好“度”
学习声乐的人都知道,人的声音分为三个声区,即低声区、中声区和高声区。中声区也被称为自然声区,这个声区的音域一般不超过八度,各个声部的这个声区一般是不需要什么特殊技巧便可以轻易地唱出声音。但这个声区是个很重要的基础声区,每个初学者总是从这个声区开始进行训练的,之后开始向高、低声区扩展。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三个声区是很难统一的,要么低声区全部真声,音色发白、发散,要么高声区全部是假声,音色发虚,导致音色上的不统一。
在这三个声区统一的问题上,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训练上,应以中声区为基础,解决好过渡音问题,向下拓展音域时,不丢掉面罩共鸣,要适当掺入头声。向上拓展音域时,不丢掉真声的成分,而面罩共鸣更充分,这样低声区时真声成分多一些,高声区时假声成分多一些。把握好这个“度”,将三个声区的真假声混声得毫无痕迹,使三个声区位置一致,音色一致。
二、自我训练应把握好“度”
在声乐学习中,有些学生十分刻苦,每天勤于练唱。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是十分欣慰的。但是,自我练习应当注意把握,不要过度练唱,如果每天超负荷练唱,在感冒或身体不适时,也不注意休息,致使声带疲劳充血,声带水肿。在这样的情况下,声带会沉重、粗糙,不灵敏,时间长了会造成声带上其他更严重的病变。比如,声带闭合不全、声带小结等,这会损伤发声器官的健康,是得不偿失的。有些学生在上专业课前,为了开声而滥用声音,到正式上课时却有些力不从心,声音疲劳、嘶哑,反而不能保证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正常地发挥而达到训练的效果,以致于影响了学习进度。
作为学生,应当懂得运用科学的学习态度,既要勤奋又要有节制,因为人的声带是很娇嫩的,它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不能无休止地练唱,要注意劳逸结合。在练习当中,要善于用脑。著名意大利声乐教育家老兰皮尔蒂说:“歌唱需要用脑子,而不是用嗓子学习,因为如果嗓子已经疲劳,那就丝毫没有办法再把它引向好的情况了。”勤于练声不等于放纵声音,歌唱是美好的,但美好歌唱的前提是发声器官的健康。练声应注意适度性,如果损伤了发声器官,美好的歌唱将无从谈起。
三、歌唱时对音量的适度把握
声音洪大响亮是每个学习声乐的人都引以为豪的事情。歌声响亮有两种成因:一是先天嗓音条件突出;二是歌唱方法正确、充分运用了好的声音共鸣。要想声音洪亮,就必须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使各个共鸣腔体共振,从而获得充分的声音共鸣。对于学习声乐的人来说,共鸣的建立是不能够急于求成的,这需要通过艰苦的训练而逐步建立完善。意大利声乐教育家兰皮尔蒂说:“嗓音力量应永远比支持它的气息力量要小。”“追求音质,音量自来。”如果在练声时没有取得腔体共振而过于追求音量,就会产生诸多的问题。
1.盲目追求音量会影响情感的表达
下一篇:浅论原生态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