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风景写生 取景构图 深入观察 构思训练 整体经营 创新意识
论文摘要:在初学者的风景画中,经常出现的毛病是平、散、乱。造成“平”的原因,往往是由于没有分清主次、远近,没有主体意识,缺乏视觉中心的考虑与安排;造成“散”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进行整体的观察,而孤立地表现细节,使物与物之间缺乏有机地联系;造成“乱”的原因,一般是由于不会取舍,没有主次地罗列景物,看见什么画什么。这便体现出风景写生中,取景构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构图的英语composition,源自拉丁文compo-nere,意为组合、构成。它是各门造型艺术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通常是指
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造型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用特定方式安排和处理人物乃至各种形态要素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局部的形象和形态要素,组成艺术的整体。它是以反映内容意趣为依据的一种“情势”布陈。顾凯之曾就构图的问题,提出了精辟的论述:“临见妙哉”、“置陈布势”。由此可见,构图的含义,主要体现在取象和布势中,即取景与布局。构图不仅要做到取象有立意,就画面所布陈的格局形式而言,也要让人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与表现的内容意境相和谐的情绪或气氛。
在风景写生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一个如何选择景象的问题。也即如何在连绵不断的视眼中截取最理想的部分,使之成为一张画的画面,以及怎样进行画面的安排,这就是取景构图。风景写生教学涵盖着取景构图、色调选定、塑造、修改等众多过程的训练,而取景构图处于最前端,又可将取景溶入构图的内容,也就是解决:怎样收集最理想的景色进行最理想的安排这一问题。客观景象,无处不有。虽说什么景象都可画,但有所选择地去画,与不作选择地去画,其结果,无论是从效果上还是从意义上来说,都是有很大的差别。这便体现出取景构图能力的培养在风景写生中的重要性。
一.深入观察,寻找自然界的亮点
在风景画中,有时是以建筑物为主体,人物、交通工具、自然环境为客体;有时又以风景为主,建筑起了“点景”作用。前者多强调建筑物自身的性质,以周围特定环境衬托其功能;后者强调对山水、河谷、树丛、天云的描绘,以求气韵、意境的表现。
这便要求我们在风景写生构图之前要深入观察,而观察的结果要达到以下两点目标:
1.形成总体影响
天地时节,阳光空气,田园人家,湖光山色,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会使人产生各种感受,感受来自客观景象的刺激与主观心态的契合。最初的感受十分重要,但并不一定深刻。欲使视觉重新回到感觉的第一阶段,除了进一步的审视体味之外,应该对景物的地域环境、社会背景作些调查研究,联系当前的实物进行分析。这时,便可认定风景的内容特征,初步找到风景画的构图焦点和表现形式。
2.发现典型形象
绘画之区别于摄影,就是忠实于自然的同时,又是作画人把自己的构思、立意从心象变为物象的逐步明朗化、逐步确定化和逐步完善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对于具体细节,必须有取舍扬抑,不可将所有看得见的东西都一一罗列出来,画面中的内容,也不能平均对待,要有主次,有虚实。一幅好的风景画,是作者对繁冗杂乱的自然景物进行选择,找出典型形象,通过取舍、移景、概括来重新组织画面,它渗透着作者主观的审美情趣。
二.加强构思训练,培养绘画灵感
艺术构思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俄国文艺批评家в.г.别林斯基最早使用了“形象思维”这个术语来表述这种认识活动的特点。实际上,艺术构思是在对具体形象的感受与对客体的本质理解相统一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对审美客体的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把握,进而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这就是构思活动的思维特点与中心环节。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必然出现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现象,其中最主要的是想像活动。希腊的阿波罗尼奥斯称之为指导艺术造型的特殊的智慧;中国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使用的“神思”这个概念也是想象的意思。想像就是在观念形态上创造形象的一种心理能力,是艺术区别于现实的重要前提,也是艺术家打破直接经验局限的重要手段。在造型艺术中,想像还可以促使艺术家在观念上对一切造型的、色彩的等手段的效果做到胸有成竹。任何想像归根结底仍要受客观现实的制约。在艺术构思的想象活动中,情感的介入与体验是始终存在的。想像与情感相互激发,交互作用,使构思得以生动地展开,导致艺术形象的不断深化和个性化。此外,还必然伴随着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活动。在整个构思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种突发的心理现象──灵感。在形态上,它表现为猛然醒悟、豁然贯通,它的降临虽难以捉摸,但仍是植根于艺术家的生活与实践中。
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构思与构图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般是先有构思,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构图。但是并不排除在构图过程中对原先构思中的预想效果和审美形象不断予以修正,有时甚至会因此而萌发出新的构思。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构思与构图在创作实践过程中有时是难以截然区分的。
三.掌握构图法则,整体经营画面
构图的基本法则,概括起来,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一幅画,包含着诸多的相互间对立的关系,如:形和意,主和次,虚和实,动和静,疏和密,大和小,曲和直,前和后,高和底等。这些关系,无一不是一对对的矛盾。构图的过程,就是处理矛盾、利用矛盾和统一矛盾的过程。这些对立的关系,一经被构组于画面里,就成了形意相依,主次相应,虚实相生,动静相衬,疏密相间,大小相成,前后相随,高低相倾的互相作用、相依相存的关系。可以说,构图的过程,也就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在绘画实践中具体运用的过程。而在同一个画面中,对景物选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距离,所得的作品效果是不同的,其意境也是绝对不一样的。
我们在构思的基础上,应该胸有全局,利用各种“矛盾”和“不同”,并将那些较好的形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画面,并且这个画面视角怎样确定,各种形态要素如点、线、面怎样进行组织、运用等,都要经过多次的推敲和反复的思考,也就是说,在提笔正式作画之前,对自己的作品应有十分的把握。完成后的作品应能体现自己风格、特点、思想、意境。从而看出画面不是盲目地将一些形象和形态要素随便的进行胡乱地摆放,七拼八凑地弄到一起就算完事。这里要明确几个问题:
1.一幅画中必须有主体(但并不是指一个物体),围绕主体的部分形成画面的中心。画面只能有一个中心,但它不是以占据画面地位的大小而定,而是以选择什么题材,表达什么内容而定。
2.一般来说主体安置在画面中景,这样更易于主体突出、平稳。但有时为了某种需要,也可以在远或近景中安置主体,这是按需要而定,没有一定的公式。
3.风景画中包括了近、中、远三个层次,远景虚朦,近景可细微深入也可简略。为了能使中心突出,主体明确,必须有宾主之分。
4.面对繁多的自然景物,在有限的空间里必须选择重点纳入画面,合理地取舍、挪移某些部分,目的是使画面更能集中、简练和明确。
5.画面要有均衡感,而均衡不是天平式的平衡,它是我们从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感官作用,是视觉心理上的平衡,犹如秤盘与秤砣的平衡关系。
以上几点便是整体经营画面的体现。
四.改变思维定式,培养构图的创新意识
当然,我们学习构图要注意自觉性,要加强平时的修养和训练。虽然构图法则是相对固定的,但是,还有如何灵活运用和如何创新的问题。要做到着一点,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平时观察事物,就要用“形式美的眼睛”去看,用审美的头脑去理解、去思索可能的表现方式。作画时,哪怕是信手速写,也要注意选材、取舍,意境提炼,画面中心安排,线条、色彩、明暗的布局,基调的选定,以及技法的处理,方案的选择等。切忌以固定模式去生搬硬套,而要讲究具体处理的创新。也就是就要改变思维定式。
绘画中的思维定式是指业已牢固地存在于画者的脑中,并且时刻影响着画者的绘画意识。这种意识在构图中的体现就是某种固定的方法或框式。譬如:在素描构图中,平常大多数人都会受到构图要靠左或靠右、头朝的那边五官旁要空一点等观念的影响,也就是画面的四平八稳。这种苏派的模式影响着中国几代人,每每初学者都接受此模式的教育。初学者那种对学习的饥渴使其很容易落入这样的俗套,消磨着他们的灵气。当那些幸运者做出自己以前所未有的构图及习作时,他们就会惊奇地感到一种灵感的发掘,这就是作画者的乐趣
“收集最理想的景色进行最理想的安排”就是对取景构图的诠释。这里所谓的理想并非是固定的审美标准。绘画中的理想不是固定的,因个人的理念、时代、民族而异。譬如:文艺复兴时著名画家达芬奇,以肖像画而著名于世。当时的肖像画流行正面或侧面为构图标准,而达芬奇却取3/4面来构图,这就是他理想的构图理念。而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方法在那个时代是种创新,使得他流芳百世。社会发展至今,肖像画的构图并不局限于正面、侧面、3/4面,每种派别、风格都有自己的构图标准。社会在不断发展,美术创作作为一种意识活动也得有创新精神。当然,要突破传统和已先入的理念产生与众不同的新意,对大多数画者来说还很难,有些画家倾注毕生精力于这方面上,也未能如愿。这一点与个人的修养、耳濡目染等分不开。现今的美术教育,并不是让学画者背会三角构图、对角线构图等构图框式作为风景写生的手段,而是怎样让他们清楚构图的理念——创新精神。从而使他们处于“无思维定式”状态。
然而作为构图的最终结果却有相对固定的衡量标准:
1.景物的结构要有一定的个性特征;
2.景物的组合要有一定的形式美感;
3.景象中蕴涵着一定的情趣或内容。
五.欣赏优秀作品的构图方法,积极自由创作
我们在学习风景写生构图的过程中,往往还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于优秀作品欣赏、理解得太少,限定于传授者所给予的范围之中,久而久之就形成固定的审美标准。在风景写生中,强调练的同时,还要加强各时期名作及风格的欣赏。譬如:莫奈的《阿根德尔桥》一画,画中的桥只是画了桥头一段,并置于画面右上角,而空出一片空间用于对河水及帆船的描绘。帆船又有一部分在画面之外,给予人强烈的空间变化,这时我们就要注意这幅画的构图,去想一座桥在只看到桥头与看到整座桥的区别,并联想自己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中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从而让我们认识到,追求完美构图的同时“残缺”构图也是一种美,一种悬念。又如,我国古代山水画中,“南宗”的“虚和萧瑟”与“北宗”的“气势磅礴”的构图形式,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所以,进行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名作赏析,可以积累我们多元化的构图知识,为我们的构图能力的提高打下深刻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地多进行自由创作,尤其是对同一景色进行不同的取景、不同角度、不同空间透视等关系的创作。因为创作的同时就是一种训练,它不是单纯的一种技法的训练,更是训练一个人的感受和思维,它可以促使我们多观察、多思考,增强我们的动手能力,从而开拓我们的视野及思维方式,而不是纸上谈兵。
风景写生的构图很难,要画出新、奇就更难了,而教科书中关于各种取景构图的技巧理论说明有很多。但我们必须明确,学习取景构图的目的是使我们从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中吸取营养,提高绘画表现能力,陶冶自己的审美情操和加强艺术修养,进而丰富想象力、创造力。这些都离不开实践。正如古人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风景写生是对我们创作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取景构图训练的同时,我们的绘画意识与创造意识也能得以培养,这才是风景画写生的真正内涵。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20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