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哲学理论
绝对同一是指主体与客体尚未分离的本原,是绝对的理性或精神,主体与客体、观念与实在处于这种无条件的原始同一之中。它就是宇宙大全本身,把主体与客体无差别地包含于其中。而这种直接的同一性就存在于自我意识当中。自我意识是知识中的最高原则,是唯一可能的同一而综合的命题,一切先天综合知识都是从这个最高的综合中产生的。实际上,自我意识就是一种变自己为自己的对象的思维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绝对自由的知识活动,因为它是一种自我规定、自我设定自身的活动。
这个绝对同一就是自我意识,因为只有在“自我意识”中,才能够使客体及其概念、对象及其表象绝对地成为一个东西,而不借助于任何中介,只有在这里才能够达到绝对的同一,它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同一。在这里,被表象的东西同时也是进行表象的东西,被直观的东西同时也是进行直观的东西,这种同一性只有在自我意识中才存在。在自我意识中,思维的主体和客体是同一个东西,这一点任何人都清楚明白,因而无需证明。
二、以“绝对同一”为始终的哲学体系
谢林从绝对同一出发,建立起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他说:“整个哲学都是发端于、并且必须发端于一个作为绝对本原而同时也是绝对同一体的本原。”
而绝对同一或者说自我意识并不是一种静止的存在,而是一种活动,会不断地运动发展。正是因此,从无差别的绝对同一出发,才产生这个有差别的现实世界。“绝对同一”是指主体与客体尚未分离的本原,也就是说,从一开始,绝对同一之中就包含着矛盾,即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只不过此时的主客体被无差别地包含于绝对同一之中。然而,“绝对同一”虽然是无差别的,却有一种无意识的欲望和冲动,就是想认识自己。既然要认识自己,绝对同一就不能再处于无差别的状态之中,而是必须要显示自身。而要显示自身,就必然会在自身内部产生分化和对立,即是说绝对同一之中包含着的主客体的矛盾就会显现。绝对同一由此一分为二,其中无意识的精神活动构成了自然,即自然哲学的内容,有意识的精神活动构成人的认识与意志活动,即先验哲学的内容。
绝对同一或者说自我意识是一种绝对自由的创造性活动。它既是创造者,又是被创造者,体现为无限生成的过程。这种无限生成的过程是限制和非限制的矛盾运动。自我如果是生成,那么就必定会受到限制,因为生成只有在设定界限的时候才可以设想,只有这样它才能够“是什么”。但是自我必定会取消限制,因为,如果不取消限制,不超越自己的创造物,它就不是创造活动了。所以,限制既应该加以取消,又不应该加以取消,取消了限制,生成才能够是无限的;不取消限制,生成才成其为生成。这样,自我就表现为一个不断设定界限又不断取消界限的活动过程。限制必须同时是现实的,又是观念的。所谓现实的,就是必须独立于自我,否则就不是真正受到限制;限制必须是观念的,则是说它必须依赖于自我,否则自我就不能设定自身。这样,自我的活动也就表现为一种矛盾的过程,它不断设定自己的对立面,又不断地克服自己的对立面。矛盾的不断生成又不断被克服为从“绝对同一”出发的运动发展提供动力,为这种绝对自由的创造性活动提供灵感源泉。“一切运动的根据也可以在那种对立的因素内去找。这种原始的对立只有在无限综合里才能被消除,在有限对象内则只能暂时被消除。对立在每一时刻都重新产生,又在每一时刻被消除。对立在每一时刻这样一再产生又一再消除,必定是一切运动的最终根据。”
“一种体系在回到自己的出发点时就完成了。”只有回到出发点才能算是一个体系,这种回复是一种自我肯定,既是发展,又是回归。从这个角度讲,任何体系都必须是一个封闭的圆圈,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在从绝对同一出发,产生分化和对立,并逐步产生出整个有限事物之后,我们还要借助理智直观,回归于绝对同一。理智直观不同于证明、推理以及感性直观,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性的直观。在这种直观中,直观者与被直观的东西是同一的,亦即创造者和被创造者是同一的,完全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才得以可能。通过理智直观,逐步丰富对绝对同一的认识,直到达到绝对同一的完满发展,即绝对同一完全意识到自身,世界上的各种差别、对立、矛盾就会归于消失,完成回归。而这种理智直观却不是人人都能具有的,它只属于少数天才。不过,谢林把美感直观看作普遍有效的或业已变得客观的理智直观,认为在艺术中能够达到主客体的绝对同一状态,即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绝对同一状态,从而回复到绝对本身。回归的完成,说明了主体和客体或者说精神和自然是完全同一的,它们只是同一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已。至此,绝对同一就将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最彻底地统一起来。
三、谢林同一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及其缺陷
谢林哲学需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绝对无差别的同一性是如何产生有差别的世界的问题;第二,我们究竟如何从认识上把握这个绝对无差别的同一性。
对于第一个问题,谢林认为是因为绝对同一虽然是无差别的,但却有一种想要认识自己的原始欲望和冲动,由此在自身内部产生了分化和对立,出现了矛盾。而矛盾的不断生成又不断克服,或者说对立和统一之间的不断相互转换,构成了自我运动发展的根据和进行绝对自由的创造性活动的灵感源泉。这就是谢林辩证法思想的体现。关于此,在前文中已做了详细阐述,此处便不累述。但是,从绝对同一产生的分化和对立只是一种量的而非质的分化和对立。在他看来,在所有有限的存在物中,主观的成分和客观的成分存在着数量上的差别,据此而作为绝对同一的不同的“级次”。所以,从根本上讲,谢林是设定了一个完全无差别的绝对同一,用来统摄主体与客体,消除二者的对立,但是并无法说明主体与客体是如何必然达至同一,矛盾是如何不断产生又不断被消除的。因此,这样的绝对同一反而成了一种非辩证的设定,“就无法证明由同一到差别的进展”。另外,我认为,谢林并没有真正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会问这种原始的冲动和欲望又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始冲动和欲望。
对于第二个问题,谢林认为只能由理智直观实现。而这种理智直观是一种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的特殊能力。然而这样一来,把握绝对同一的方式就不具有普遍性,并且人们能不能把握到绝对同一也成了偶然的。
谢林的辩证法思想体现为系统的特征,蕴含于他所要构建的这个从绝对同一出发,又回归于绝对同一的完整体系之中。谢林虽然认识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但是,“对立统一同样是一个包含着间接性在自身内的过程。谢林诚然一般地具有这个观念,但是他没有把这个观念按一定的逻辑方式加以彻底论证;在谢林那里对立统一是直接的真理。……谢林的同一性原则缺乏形式、缺乏证明;他只是初步提出这个原则罢了。”(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exuelilun/155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