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哲学理论 > 老子“贵柔守雌”思想蕴含的哲学智慧

老子“贵柔守雌”思想蕴含的哲学智慧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哲学理论


  上善若水。间万物,唯有“水几于道”,道之所以能够循环不息,是因为它具备了柔弱的特点,水的“阴柔”、“处下”被认为是老子“贵柔守雌”思想的来源和依据。老子认为“贵柔守雌”是为人处事的黄金法则,虽看似地将卑微,实则是极致高深的处世谋略。古代帝王多以“孤家”、“寡人”来自称,大概也是懂得“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的道理。老子“贵柔守雌”思想在处世中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在今天看来仍有重要的意义。

  1.收敛隐匿之智

  在春秋末期那个动荡的年代,奴隶制正逐步向封建制转型,老子身处统治阶级的最底层,深受封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的双重压迫,他们只能采取相对保守的态度来看待社会和人生[1]。道家“崇水”,认为水滋养了世间万物,它看似柔弱,随方就圆,无一定定势,但却可以冲决一切比它坚强的东西,这就如同身处矮檐下的老子,看清了自己的处境,他用“雌、雄”,“强、弱”,“上、下”,“先、后”这样一些成对概念来反映现实的处境。他认为,应该使自己处于“雌”、“弱”、“下”、“后”的地位,“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刚强的东西易亡,柔软的事物得以存活。树枝是强硬的,它不懂得转弯,一折就断;小草是柔软的,它懂得低头,生命力最顽强,所以最柔软的东西往往是最有生命力的,就如同刚出生的婴孩,她最柔软,生命体征最鲜活,而人在即将离世或离世之后,身体慢慢变得僵硬,没有了生命体征。“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最能持久的东西不是刚强者,反是柔弱者。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因此他教导人们要向柔弱的水的品质学习,要善于处下。后人由此总结出了多少的人情世故:“韬诲”、“难得糊涂”、“假痴不癫”等等。不逞强妄为,而是内敛含蓄。不锋芒毕露,而是隐匿自己,过分张扬是愚蠢,深藏不露是智慧。“强大处下,柔弱初上”刚强是不提倡的,柔软才是处世之道。过分张扬自己,难免会遭到明枪暗箭的打压和攻击,学会藏锋隐迹,装憨卖乖方能明哲保身。这种不张扬的态度就是“贵柔守雌”。

  2.居后不争之智

  “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喜以水作喻,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最显著的特征是:一柔,二停留在最卑下的地方,三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2]。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智者不争,争者不智,任何私利面前,往往居于最后,置身事外之人,反而保全了自己。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于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不要处前争利,要甘为人后。为人处世,最纷扰的一个字就是争,众多的吵闹、喧嚣、摩擦、嫌怨都是争的恶果。争来争去,争到最后,原本阔大、渺远的尘世,只剩下一颗自私的心了,无谓的争是愚蠢的行为。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3]。少一点纷争,多一点质朴,不争,自得轻松。心胸开阔,看淡得失名利。智者不会因一时的名利得失而愤怒,让自己陷入无怖止的纷争中,他会用宽容博大的胸怀感化对手,以冷静睿智增强自身的定力,忌妒心太强,能让人陷入绝境,不苛求,做好分内事才是正理。“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不和他人争,而是和自己争与天时争,不断地超越自己的极限,突破自我羽化成蝶,故老子曰:自胜者强。

  3.大勇若怯之智

  大勇者,怯之极至也。大怯者,勇之其反也。挺拔的矫木总是被人急不可待地砍伐,而那些低矮的灌木却因为不起眼,被人视为“无用”、“无才”,也就自然而然的存活到了最后。同样的,大勇之人因为心直口快招人嫌隙,看似怯弱之人背后的隐忍和内敛却为他赢得先机。勇敢与怯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境界,或者说是两种相反的心理状态。勇敢是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怯懦是胆小怕事。看似无用弱小的背后,其实是大勇若怯的智慧与谋略,从这些老子的叙述中,我们看到“柔弱”并不是软弱无力的意思,而意味着其中含有无比坚韧不克的性格[4]。真正勇敢的人不会时刻想着耀武扬威,他们沉着冷静,很能忍让。古代帝王多以“孤家”、“寡人”来自称,“孤”“寡”都是弱的意思,他们也懂得“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的道理,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口若悬河,时刻想着出风头,他们勇敢却依然会冷静而不冒进,充满智慧却不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带着一份镇静与平常心,往往是笑到最后的人。真正的勇,是透彻了解自身后的从容与坚毅,气沉丹田,不动如山,沉静如水,蕴积内敛而不张狂。隐而不发,从从容容。当初若不受“胯下之辱”,何来而后沙场点兵的韩信?勾践如不卧薪尝胆,越国又怎会东山再起?

  4.以退为进之智

  人善低者,可成圣王。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当自己处于被动或不利的地位时,不妨先退让一步,这样不但能规避风险,脱离困境,还可以另避蹊径,占据主动位置。时机未成熟时,要分清楚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忍的时候就得低头,切莫因一时的冲动而抱憾终生。两强相遇勇者胜,有时候前进可能很难,但有一丝成功的可能;后退,成功的概率等于零。然而,迂回前行,跨过坎坷将是坦途。是逞匹夫之勇,还是有勇有谋、迂回前行呢?因而这就要取决于当时审时度势的准确判断。要知道,在战争中看似先收回自己的拳头是一件懦弱的表现,但是收回之时的隐忍,足以让你保存实力再次发力,将对手打个措手不及,以退为进策略是指以退让的姿态作为进取的阶梯,退是一种表面现象,由于在形式上采取了退让,使对方能从己方的退让中得到心理满足,不仅思想上会放松戒备,而且作为回报,对方也会满足己方的某些要求,而这些要求正是己方的真实目的。它设计了巨大的假象和骗局,掩饰了真实的目的,才华,野心,这种甘为弱者的的表象背后隐藏的是精心算计的密谋。以退为进策略表现为先让一步,顺从对方,然后争取主动、反守为攻。让对方先开口说话,充分表明对方观点,隐藏己方要求。这样,对方由于暴露过多,回旋余地就小,己方可塑性放大。这就是“以退为进”的哲学魅力。   5.功成身退之智

  功成身退所表现的是一种历史前瞻性,以及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清醒的、睿智的预测和把握。懂得功成身退的人是识时务的,他懂得,何时保全自己,何时成就别人,以儒雅之风度来笑谈人生。先秦?李耳《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老子认为处于弱势地位才能保全其身,不被功名利禄所累,方能独善其身,在成就一番大事业之后,隐退不再复出做官,始终让自己保持一颗平稳的心态,而非气焰嚣张,张扬跋扈;回归至平常的生活状态,而非居功自傲,沽名钓誉。从哪里来的在大事之后就回到哪里去,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摆在正确的位子上,这才是人间的生存规则。当然,老子的“贵柔守雌”思想并不是让有功德的人都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不问世事,而是告诫“功成”之人恪守“雌”、“弱”的准则,时刻保持清醒,莫要丰功伟绩冲昏头脑,要深藏若虚,不要锋芒显,不但如此,甚至不要去竟赛、与人争夺优势以期超过和压倒对方,更不要越俎代庖,气焰烧到统治者的身上,不把自己的意欲摆在前头,不以自己的利害作优先考虑,不和别人争功争名争利,真正做到“功遂身退”。这样,一来省心省力,无伤和气,免招杀身之祸;二来又能持久保持住自己,最终战胜对方而不会对方转化掉,从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放远眼光,不计眼前得失,这是人生处世的大原则,功成身退就是潇洒地在名利场中当玩家,然后淡然地离开。

  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确实丰富多彩。它具有多侧面性和多层面性,且互相交织。既有唯物、科学、积极的一面,同时又具有唯心、非科学、消极的一面。老子的“贵柔守雌”思想在中华民族性格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忍”、“让”、“和”、“不争”。比如“大丈夫能屈能伸”,“宁受胯下之辱”;又如“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闷”,“退一步海阔天空”,再如“先让一步,然后到手”等等,这些格言包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处事原则,已潜在地浸润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渗透到人们的日常言行中,成为人们生活中奉行的准则。经过长期积淀,它们已化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5],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贵柔守雌”若失去界限,漫无目标地忍让,就会变成毫无意义窝囊,只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和负面的作用。这种民族心理正是绵延几千年后为鲁迅所强烈抨击的阿Q精神。逃避现实的国家和人民永远也不可能强盛,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来说,我们应做到“扬弃”。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观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发扬、保留和继承,这是“扬”的过程,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发展的环节体现了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抛弃、克服,这是“弃”的过程,是事物发展中的非连续性[6]。在注意吸收其“贵柔守雌”客观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同时,摈弃他反对变革的消极隐退观,既有保留又有抛弃,既有继承又有克服,实现其意义全新的发展,这也是今天我们探讨“贵柔守雌”思想的现实意义之所在[7]。(作者单位:长江大学)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exuelilun/15504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