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哲学理论
一、“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1、“天人合一”的历史沿革
“天人合一”哲学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产生、发展,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西周时代。《周易》中“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提出了“天人一体”的思想。道家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和谐完美的有机整体,“道”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都连贯在一起,《道德经》中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天和人都由“道”自然无为地生成的,天和人都要效法“道”,主张“道法自然”的观点。之后,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并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儒家把人的德行和天命联系起来。孔子认为对天即自然界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爱。在我们生活中或者是在电视剧中经常会说到“我对天发誓”,这里的“天”不仅是自然界,而且是伦理道德;不仅是万物的生命之源,而且是人道德的终极根源;不仅具有自然意义,而且具有生命和伦理意义,具有其内在的生命和永恒的价值。孟子又对天道进行了继承和弘扬,发展了人道。
汉代哲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阐述。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董仲舒明确强调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使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基本得到了巩固。他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他认为人的结构形体和道德情感是与天一样的,天能管到人间之事,人的行为也感应上天。
到了宋代时期,“天人合一”思想更进一步的发展,各学派“天人合一”思想在宋代呈合流的趋势。“天人合一”哲学的代表朱熹,他认为天与人都是“理”的体现,天与人统一于“理”。
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中国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中国古代设计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在设计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中国园林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是“虽由人做,宛自天开”从自然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自然因人的情感而包裹着生命,由此孕育并上升为容量极大、辐射力极广的审美意象。中国人这种深沉的山水自然意识,使中国园林成为自然山水园的精神发源地。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天人谐和的境界,在园林中人们惬志怡神,回归自然,充满着物人以和,物我两忘的情氛。外适内和,休宁心怡,这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1、对园林意境的影响
一曲弹奏,一场表演,一角园林都有意境。生活中处处体现意境。意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由于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因而中国园林可以说是山水画和田园诗相生相依,并同步发展的,而这两者从它一开始的时候就十分重视深思和韵味。设计不止满足于对自然美景的仿造,更追求诗情画意境界的创造,借以寄托游园者的思乡情怀。例如园林中一池三岛,寄托了对于海外仙山的幻想;暗香盈袖,月色满园,表达了对于安宁闲适生活的向往;岸芷汀花,纤桥野亭,体现了远离尘世喧嚣的追求等。园林意境的创造,主要依靠设计者对园林的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的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因而设计者的素质修养成为关键的因素。同时还可借助联想寓意、匾联点题等手法,使主题明朗,已经深化。“意境”来自于中国古代艺术对“天人合一”的深切体认,是“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产物。从哲学的渊源上看,意境与天人合一有着一种天然的密切关系,是天人合一成就了意境。我们在观赏园林时,看到园林的景象,会突然就联想到别的事物或情景。在观赏景的时候,则是由于心物交融而达致的一种境界。这一境界包容了物我,融合了物我,却也超越了物我。它既不是我们对景单单的观察,也不是我们单纯的思考。而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感知。这种感知,有景也有心,是心与景的一气流通。所以审美意识的产生,这种心物融合的方式正是中国古代的主流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2、对园址选择的影响
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是:居室背山面水,周围树木环绕,屋前是平坦的草地和宽阔的水面,水面平静如镜,小路曲径通幽。使人感到悠然自得、心旷神怡。在园林的选址、布局处处注意与大自然的融合,私家园林更以情韵取胜,以追求意境美为极致,以妙合自然、不见人工痕迹为重要的美学特色。朴实而富有野趣,回归自然,进入“天人合一”常乐的至境,就成为中国园林的追求。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中国古典园林在景的处理上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理想环境。不是每块土地上都能建造园林,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地势、温度、土壤等等。苏州留园的选址就完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对造园配景的影响 我国古代园林在建造时有时得利用借景、缩景,要在配景时考虑到小中见大。因此在堆山叠石、花木配置、庭院理水、建筑小品每一个细小的景物都要以借缩天然景色,人工造景力求效仿自然。中国园林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集诗、书、画、印与音乐、植物为一体,多角度表示园林本身的实实在在的空间艺术。因此,不仅要考虑到园林造景景点的特色,还要考虑到获得美好的静观效果。集这些景然后融入景中,忘掉私我、保持本心,这便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今后园林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主要是一种以“和谐”为特色的文化。所谓和谐,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和谐”可以归结为“天人合一”的思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增长,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蕴含了与现代生态环境相吻合的自然观。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真真切切的大自然,而不是像古代文人园林那种把园林圈起来。现代,园林建造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造景常用开放式,就是让人类与自然的园林充分地、全方位地接触。我们将置身于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每寸土地、触摸到大自然的每缕阳光,接触到大自然的每条河流。不需要修栏杆、绿墙等障碍阻碍人们进入。摆脱江南园林传统模式,大胆地应用符合新时代的材料、形式,维护城市生态良性循环,让人类真实的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生机盎然的园林城市中,充分享受大环境绿化带来的宜人的生存空间。达到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文明科学得到自然环境。最终使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全面协调统一的园林生态环境。让我们的后人在将来提起的不只是我们也提到的像北方的皇家、私家、寺院园林等,江南的私家园林,而且还拥有能超越古人现代园林。运用现代、科学的的设计手法,遵从自然,大胆创新,以人为本,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符合地方特色和现代化的城市形象,适合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园林环境。
总之,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哲学意义。“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园林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我们应该将祖先留给我们遗产,去改良、吸纳未来文化的影响。继承和发扬传统“天人合一”的精髓,并结合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exuelilun/155190.html下一篇:浅析《池塘里》的存在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