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哲学理论
歌德,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最后一位“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的巨人”,他一生著作等身,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浮士德》,这是歌德从21岁写到82岁,历时60年耗尽一生心血才写成。它取材于德国一个炼金术士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古老传说,演示了广阔而深邃的人生旅程,为人类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壮丽的人生凯歌。
故事开始于上帝与魔鬼梅菲斯特的一个赌约:上帝认为,人的本性是“向善”与“进取”的,上帝对人类充满乐观,他认为人类不再是来自尘土又复归于尘土的平凡生物,而是一个不断奋斗进取追求清明境界的圣徒;而梅菲斯特却认为“恶”与“懒惰”才是人的本性。于是他向上帝打赌,请求允许他下凡,去把浮士德引诱到一个安于现状和堕落的道路上来。天主答应了这个赌约,允许梅菲斯特以“恶”的化身下凡,这与浮士德心中的善良本性形成了鲜明对照,善与恶的交织、斗争,正是人性完善所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浮士德的一生正是一部有声有色又可歌可泣的艰险人生的悲喜剧。
一、知识的悲剧
在中世纪书斋苦思冥想的浮士德,没有研究出关于人生任何有价值的成果,绝望之余准备饮毒自尽,复活节的钟声是他想起了天真的童年,他忽然认识到,自己这一辈子的书斋人生根本就是多个悲剧。只是不等于智慧,拯救自我的不是深奥的理论,而是丰富的生活经验;真正的人生智慧来源于社会风雨的洗礼。于是,浮士德放下毒杯,决心重新生活下去。而这时“否定精灵”梅菲斯他出现了,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并把他引入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经验的世界,期待他对一个美好的生活瞬间发出流连忘返的感叹;而浮士德相信自己一定会不断进取,并对魔鬼发出了自己将永不停止奋斗,绝不沉湎安逸的坚决誓言。于是,浮士德以灵魂为代价,再赴人生旅程,寻觅人生价值。
二、爱情悲剧
浮士德人生的第一站便是与少女格蕾琴相爱,然却导致格蕾琴怀孕并最终陷她于毁灭的悲剧。激情种泥沙俱下的力量,带来伤害,也带来升华。被释放的情欲,虽然挑战了迂腐的礼教,也造成了理性的薄弱,甚至道德的沦丧。爱情既能引发真诚的情感,也引发了自私的欲望。
爱情的神秘其实就是自我的一种弥补。虔诚守礼的格蕾琴爱上了放荡不羁的浪子浮士德,因为她渴望浮士德身上的那种自由和无拘无束;而浮士德却被格蕾琴身上所散发的恬静,柔和与单纯的唯美气质所吸引,这种内心无一丝纤尘的纯净正是浮士德所渴望的。
爱情的局限还在于两性之间的天然隔膜。格蕾琴是在付出中感受爱情,她的爱,与肉体远,与信仰近,与生远,与死为邻,她把爱情当成了人生的全部价值所在,殊不知,人生的真正价值需要在自我身上寻找。而在浮士德看来,爱是生命热情的迸发与狂欢,而不是约束和压抑。爱情的悲剧多于喜剧。
三、政治生活悲剧
在经历了爱情悲剧后,浮士德又开始了政治生涯。官场的悖论就在于:官场的成就依托于与权力阶层的联手,而获得权利阶层的信任,又必须出卖自己的良知和人格。浮士德为了博取皇帝的欢心,变成了一个懦弱且委曲求全的人,他对现实的黑暗有清醒的认识,却敢怒而不敢言。在官场中他无法实现追求人生价值的理想,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无疑是让人痛苦的,最终浮士德选择了退出官场。
四、古典艺术的悲剧
退出官场后几经失败的浮士德,再次振作精神,继续探索是人生,次他把人生的价值寻访之旅定在了古希腊。他开始追求以古典美女海伦为代表的古典艺术美,结果却让海伦烟消云散,而与海伦所生之子欧福里翁也最终消亡。海伦是美与生命激情完美结合的化身,而欧福里翁则象征着美的产物,爱的结晶,代表着艺术、天赋和灵感。欧福里翁的死亡则说明了艺术美的力量终将是脆弱而短暂的。
五、改造社会的悲剧
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浮士德又重新振作起来,试图填海造田,挖掘运河,发展海上贸易,追求实现为人类造福的事业理想,不幸已届百岁高龄,被“忧愁”吹瞎了眼睛,听见魔鬼派遣死灵们为他挖掘时铁锹的铿锵声,竟以为是大坝即将筑成,他的事业即将实现,就在这个幸福的预感中,他对正在逝去的瞬间发出了“逗留一下吧,你是那样美!”的赞叹,随即在与魔鬼所定契约的魔力下颓然倒地。但在上帝的帮助下,浮士德的灵魂没有落入魔鬼之手,而是最终得以进入天堂。
六、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人生探索的历程也象征着欧洲的近代史的变迁――由教会控制的中世纪到出现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进而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和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浮士德的一生是歌德对欧洲近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思考,同时也是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中世纪僵化死板的教会主义死学问遭受否定,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思想和理性的得到觉醒,封建主义是对人类思想的禁锢和人身的迫害,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浮士德政治悲剧,也是包括歌德、伏尔泰在内的许多知识分子的政治悲剧。这种寄希望于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也是新兴资产阶级对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与封建王权妥协的反思和批判。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资产阶级的不断壮大,对自由民主,天赋人权更加渴望,资产阶级战胜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近代资产阶级改变了封建时代神来决定命运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他们不再相信来世,今生今世的幸福才是应该把握的,于是他们满怀着崇高的社会理想,用理性改造社会,积极上进,努力奋斗,创造资产阶级美好的人间乐园。自从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就开始了创造自己美好理想的伟大时代。他们不仅要打倒宗教神学的禁锢、推翻封建君主专治统治,在精神文化方面也开启了一个人性解放,民主自由的新时代,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王国”是启蒙思想家们的伟大理想,他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艰苦奋斗,写下了人类近代文明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然而最终的理性王国的美好蓝图最终还是幻灭,但这并不能阻止他们对理想的追求。 浮士德在作者的笔下是以“悲剧”为代表的。首先,在书斋中穷尽一生却一无所获,是为知识的悲剧;其次,与格蕾琴相恋,爱之实则害之,是为爱情的悲剧;第三,为了博取统治者的欢心而出卖自己的人格,是为政治悲剧;第四,海伦的消亡说明了古典艺术美的短暂而脆弱,是为古典美的悲剧。尽管如此,浮士德并没有沉醉于个人渺小的物质享受,而是带着造福人类的伟大信念而倒下。
浮士德的一生,就在于对人生、命运甚至人类精神的永恒探索,思考人生的终极价值与意义,追求自我的最高价值与最大意义。是对自我永不停息的探索与发现。他不断克服自我内在的自私与懒惰的本性,在自省中完善自我,确定并实现自我。
浮士德所理解的人生意义在于现世,在于行动,在于永不满足的不断追求之中。浮士德的死以及灵魂的归宿又反复证明这一人生哲理。浮士德死亡的隐喻意义是:人生的意义在于永不满足的追求,一旦欲望满足了,就意味着幸福的终止,毁灭的到来,人生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而浮士德的灵魂进入天堂也再次表明:只有永不停歇的进取,才能获得永恒的崇高。
浮士德形象是欧洲近代社会知识分子精神探索,人生奋斗的写照,也是对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300年来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社会理想探索的艺术概括。
七、浮士德难题
一是如何在“灵与肉”、“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中,既尊重个人欲望,又不丧失高贵的品德和理性?如何平衡“紧贴凡尘的幸福”与“先人的灵境”之间的矛盾。
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
一个要想同另一个分离!
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
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
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
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奔!
这是浮士德对于灵与肉的一个一段理解,达到精神目标的途径就是靠脚踏实地的生活实践,只有在灵与肉相互和谐统一的前提下走进生活,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
“灵与肉”的关系一直是哲学、文学的一个难题。人究竟是否应该满足于肉体的快乐,物质生活的享受,还是追求精神的富有和超凡脱俗的境界?但丁的《神曲》为各种欲望的人设置了不同的地狱等级,而薄伽丘则在《十日谈》中充分肯定了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的正常的欲望,这是两种相反的价值取向。但浮士德却认为:人如果一直沉溺于世俗的物质享受和安逸,则为感到厌倦,人生也没有什么价值追求,但同时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可能脱离凡俗生活。
“灵与肉”的关系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不可能完全脱离。我们要立足于脚踏实地的凡俗生活,同时要关注自己的精神追求,这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二是如何在“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而追求总是以失败告终的悲剧中,保持生活的热情和向善的勇气?”人生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生命总是生死相随,生与死不断循环统一的永恒过程。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浮士德》是人生全部的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
浮士德精神的出发点就在于寻求人类生命的全部奥秘和最高价值:
我要在内在的自我中深深领略,
领略尽全人类所赋有的精神,
要把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寸心。
我的小我便扩大成全人类的大我,
我便和全人类一起最终消磨!
人生有限,失败无限,但是人生价值的追求是永恒的,人不能因为生命的有限就放弃了自我价值的追求,在失败面前保持生命的热情,永不放弃,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所在。
三是如何追求自我与社会的完美结合,得到个人幸福与社会、他人利益的和谐。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出现了小我和打我,个体与社会的矛盾。中世纪时代,个人完全没有价值,个人存在的意义就是献身于上帝,小我几乎完全被大我所淹没。从文艺复兴时开始,人文主义斗士高举人性的旗帜,肯定人的本能和欲望,打破宗教给人的枷锁,文艺复兴时期大我与小我同发展,而古典主义再度主张,小我应服从大我,启蒙思想又强调二者的统一,而歌德在浮士德身上统一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歌德曾言“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就要给世界创造价值”。浮士德把世界与自我,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历史之间和谐统一了起来,浮士德在辨证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了一种有机融合。
四是善与恶的关系。魔鬼梅菲斯特不仅是外在的社会恶的抽象,也是人内心恶的一个象征。在浮士德的探索历程中,魔鬼一直与他形影不离,这正隐喻了,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善与恶在不断斗争,不断交织的,人生的许多选择都是善与恶斗争的结果。人在道德上是善恶并存且贯穿始终。每次魔鬼想要引诱浮士德堕落的时候,浮士德都没有屈从,而是努力向善,这正是象征了人内心斗争的过程,恶的观念并非从不存在,而是他经常被我们心中的善所打败。哲学家们如是说: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以人类道德的堕落为代价的,历史的进步是以历史灾难为前提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梅菲斯特是人性中“恶”的象征,但同时梅菲斯特又是人生进取的必要力量,激情来自于欲望,善来自于恶,对来自于错。善与恶相克,也相互转化,矛盾的对一面是相互转化,相互统一的。
《浮士德》不仅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精神文明历史,也表达了歌德对人生最高价值与最高意义的追求。无论在文学上还是哲学上,我们都可以说:浮士德永恒,歌德不朽!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exuelilun/155198.html上一篇:道教生死哲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