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哲学理论
摘要:反思,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需要主体自觉地进行冷思考。作为关涉主体性价值深度的生活方式之一,出行方式,即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传输的交往方式,当下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这足以说明,我们即将迎来一个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的大时代。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探讨主体性哲学要点及在主体性哲学视域下大众的出行方式,以期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主体性哲学;大众出行;方式;措施
1.主体性哲学
主体(Subject)这个词最早在古希腊是“根据”的意思,是指“眼前现成的东西,它作为基础把一切聚集到自身那里”。因此,主体中蕴涵了承担、聚合和支撑的基础性意义,是事物获得根据的奠基。主体性(Subjectivity)特指主体的属性,是主体得以显示自身存在的方式,是哲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纵观整个西方哲学史,主体性问题始终成为探讨的真正核心理念。从古希腊时期,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作为一个生成中的人的主体性,开始反思生命自觉的存在基础,“万物”与“自己”之间的存在关系得以建立起来。人的主体性,是哲学话语中对人本质的规定性,因此,马克思谈到“主体是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其主体身份是特定的物质形态下生成的主体性,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确立的主体自由。人作为观念存在物,其主体地位是思维运动普遍认识的结果,是自我意识反思人本身的思想产物。因此,从根本上说,人的主体性是作为存在者把握整个世界的认识维度,是保证人能够自觉、自为、自由存在的基础,是能动、实践、创造并生成中的人的本质特性。
人的主体性作为对人的质的规定性,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成为思想和行动的实施根源。“人作为惟一的主体要为整个世界奠基,成为知识、秩序、真理、行为、历史、发展等一切的根基与承担者”。就必须确立起普遍、连续、唯一和永恒的主体性,以解释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来应对生存实践中各种对象性客观问题的挑战。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将其全部哲学归结为:“我能知道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希望什么和人是什么”。作为主体的人的问题,始终是哲学思想的中心话题,在思想和行动间,人的主体性被放置在生命观察的原点。人在主体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成为主体并创造着社会生活,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生成为使自身自立的“人”。
2.大众出行的主体性思路转换
2.1自然人主体
对生命本原的拷问,是人理解自我生成、演化和发展的命运述求,本原观在生命活动的感性世界中,成为人终极关怀实现的唯一要旨。而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解答往往涉及存在状态,因此,不论从设问方面还是从回答方面来看都是开放的,即“人的现实规定性既不是先验的,也无所谓最终完满的终点。”但从逻辑的角度来讲,人的本质的生成必定存在一个逻辑起点,那就是现实的人,即自然人。“人的自然的存在才成为人的属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所以,从自然主义出发,市民应该优先选择公交出行,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增强出行的科学性。此外,还应积极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共建共享城市文明。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人类的生存价值应走出狭隘的个体视域,例如可以拼车出行。应该说,“二战以后西方逐步完成了向摆脱普遍贫困的‘消费主义’社会的转型”,“从现在开始,或许将经历向后消费主义的‘分享主義’社会的转型。”这必然成为主流趋势,也是生态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所倡导的价值模式。在中国,尤其需要唤醒这样的意识。
2.2企业法人主体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经济人的角色最为突出,但其行为逻辑并不会逾越刺激—消费的货币主义政策框架。所以,新型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建,亟需企业法人重新规划发展思路,在追求自身合法利益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交通服务的提供者,企业应积极宣传“绿色出行”的意义,提高公交出行的便捷性,改善市民对公共交通的传统认知,帮助市民了解公共交通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引导市民采取实际行动。同时,合理优化公交资源,调控不同线路之间的疏密程度;在此基础上大力提升公交服务水平,促进公共交通服务标准化。
2.3行政管理主体
市民出行问题的实质是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但是,“现代国家治理区别于传统政治统治的显著特征是追求权利与权力、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这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从社会发展观的角度而言是一次体制机制的转型升级,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凝心聚力,力争政策落地,落地有声。为此,政府职能部门要率先践行“绿色出行”的理念,降低公车的使用频率,政府公职人员有选择性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从事公务活动。为确保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政府需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加大对公共交通事业的投入,将城市公共交通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加大治理力度,严格管控超排超标车辆,适时出台城市碳排放指标,加强新型交通工具和新能源的研发力度,强化城市线路规划的科学性。
作者:李析
参考文献:
[1]毛建儒. 我国主体性哲学的兴起及其发展趋向[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7-12.
[2]黄学胜. 主体性哲学的困境与出路[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01:12-16.
[3]郭晶. 现当代主体性哲学的合理形态[J]. 社会科学辑刊,2012,03:33-35.
[4]盘宇. 马克思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农民主体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exuelilun/25974.html上一篇:浅析知识分子对人生哲学的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