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哲学理论
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以来,这一理论已经为多数心理学工作者所认同,并且已经在许多领域尤其是应用心理学领域(如管理心理学)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来看,目前还很少有人将这一理论的触角延伸到个体生命的后半段,即运用“需要层次理论”来研究退休后老年人的需要产生和发展规律的还很少。在提倡“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好亿万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工作,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老龄化社会需要做好老年心理保健工作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1.19亿,占总人口的8.9%,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1〕。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心理保健问题越来越受到理论研究者的重视。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工作做得到不到位直接关系到老年人能否享有一个健康愉快的晚年。当前,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新的健康观念是身心与环境处于安宁和谐的状态,是体格与心态的协调发展,不仅要有好的躯体,而且要有最佳的心理状态,并且能和社会环境和谐相处〔2〕。而要做好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工作,就要了解他们的各种需要及其产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为只有准确了解他们的需要,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他们的需要,从而保证他们能有一个愉快的心理状态。
二、对需要层次理论的新认识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1968)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的,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马斯洛实际上是把人的各种需要看成了一个大系统,并依照生存发展这条主线将它们串联起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一条重要观点是:人的需要是先天性的,其产生是按照由低到高依次产生的,也就是说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可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
(二)对需要层次理论的新认识—循环态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理论探讨的主要是人生前半段需要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同层次的需要产生遵循先低后高的顺序。该理论对人生后半段需要发生、发展的规律缺乏研究。其实,人的需要层次的出现,从个体发展的整体过程来看,并不是单一地像马斯洛所说的那样,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渐递增地出现,而是呈现出循环态的运动的。一方面,从个体出生到停止工作,人的需要的出现顺序是呈“上升态”的,即这一阶段中人的需要整体上是从低级到高级逐级出现的,顺序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从个体停止工作到死亡,人的需要的出现顺序是呈“下降态”的,即这一阶段中人的需要整体上却是从高级到低级逐级出现的,顺序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这个顺序正好与需要呈现的“上升态”即马斯洛关于需要层次的基本观点是截然相反的。这样,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来看,个体需要的呈现状态实际上就被分成了两部分,即“出生—停止工作”是第一部分呈现状态,呈“上升态”,“停止工作—死亡”是第二部分呈现状态,呈“下降态”。不难看出,这两部分呈现状态在时间长度上是不等的(前者时间较长,后者时间较短),在顺序上则是相反的。而这两部分呈现状态共同构成了个体一生完整的需要呈现状态—循环呈现,这种完善后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称为“循环态需要层次理论” ,可以用下图表示:
图1:循环态需要层次理论
以一个退休老人为例,停止工作以后,他首先寻找的是尊重的需要,比如希望给晚辈一些指导,受到他们的敬仰,希望得到子女的孝敬等;往后,他会逐渐感到孤独和寂寞,尤其是在老伴去世后,他又开始寻找归属和爱的需要,比如参加老年活动,加入老年组织,结交老年朋友等;再往后,随着生理功能的减退和生活能力的下降,老人又会先后寻找安全和生理需要,直至死亡。
根据循环态需要层次理论,个体从出生到停止工作这一阶段,其需要发展的特点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而个体从停止工作到死亡这一阶段,人的需要的呈现顺序在整体上是与“出生—停止工作”这一阶段的呈现顺序相反的,呈“下降态”,即人的需要的呈现顺序整体上依次是:自我实现、尊重、归属与爱、安全、生理的需要。
许多研究老年心理的资料表明老年人的心理发展与“循环态需要层次理论”的“下降态”部分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即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发生、发展的顺序大致上是从高级到低级的。李皓(2005)所做的关于老年人的心理需要的研究指出,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需求有:“尊敬的需求、支配的需求、依存的需求、和睦的需求、求偶的需求、安乐的需求、健康的需求”〔4〕。实际上,对上述老年人的七种心理需求稍加分析不难发现,尊敬的需求和支配的需求相当于尊重的需要,依存的需求、和睦的需求和求偶的需求则反映了老年人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相当于归属与爱的需要。而安乐的需求则说明老年人心理中存在有恐惧的成分,他们渴望儿女等能够给予他们以安全感,即他们渴望安全的需要。健康的需求则主要依靠生理功能的维持,相当于生理的需要。这样看来,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在总体上确实是按从高级到低级的顺序呈现的,这与“循环态需要层次理论”的“停止工作—死亡”即“下降态”部分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
国外的学者Raimy,V.C(2005)研究了国外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特点,并且指出,“通常情况下,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依其动态重要性依次有:交往的需要、自主的需要、恭敬的需要、依存的需要、健康求助的需要”〔5〕。不难看出,这个研究所揭示的老年人的需要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及
其呈现的顺序,在整体上也是按从高级(如交往的需要)到低级(如健康求助的需要)的顺序呈现的,这也是支持“循环态需要层次理论”的“停止工作—死亡”这一部分即“下降态”部分的理论观点的。
综合上面的各项研究,无论是从退出工作后老年人的一般心理和生理状况看,还是从国内外学者对老年人心理需求的研究来看,退出工作后的老年人的需要,基本上是符合“高级→低级”这一呈现规律的,从而支持了“循环态需要层次理论”的“停止工作—死亡”这一部分即“下降态”部分的理论观点。也就是说,老年人是具有不同于中青年的独特的需要层次的。
三、做好老年人心理保健工作的具体措施
以“循环态需要层次理论”所谈到的老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为出发点,应用老年人的需要发生、发展的规律,来指导老年心理保健工作,能够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结合老年人所具有的独特的需要层次及其普遍规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工作。
(一)满足老年人的尊重需求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方面,全社会要形成尊老、敬老的气氛。我们每个人都从身边事做起,让老年人拥有一个受尊重的大环境,比如过马路时主动给老年人让路或掺扶老年人过马路,在公车上主动给老年人让位等。老年人的子孙更应该恪尽孝道,为老人排忧解难,使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终。另一方面,要帮助老年人树立自尊心,让他们重视自身的价值,发挥余热,做到“老有所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从事一些社会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感觉到仍然被社会所重视。
(二)改善老年人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检验老年人是否健康的一项重要标准,它直接关系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生命质量。老年人的人际交往障碍常来自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如尊严不平等、感情不平等、人格不平等、需求不平等、利益不平等等。要克服老年人的人际交往障碍,首先要帮助老年人树立平等处人处事的心态。其次,老年人的人际关系应该建立在互利的原则上。在老年人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最多的是精神利益,他们希望得到关注、认可与尊重。再次,我们要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如创办老年活动室,举办老年书法、象棋比赛等公益性事业,让老年人活跃起来,在这一过程中,老人们互帮互学,切磋技艺,既有所学又有所乐,还有所为。
(三)关注老年人的安全需求
老年人由于年事已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思维反应能力明显下降,常出现平衡失调、行动困难、反应迟钝等现象,此时关注他们的安全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在“最希望子女为老人做的事”的调查中,有15.5%的人选择希望子女陪同就医或出行〔6〕。关注老年人的安全需求,要求全社会尤其是广大社区工作者和老人的子女,要时刻把老人的冷暖放在心上,从各方面给予他们以关心和照顾,确保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的安全,从而使亿万老年人在有充分安全感的条件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关注老年人的生理健康
关注老年人的生理健康,首先要重视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要让老人了解必要的健康知识。要结合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均衡营养、合理膳食,以提供老年人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能量。要重视老年人的定期健康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各种潜在的疾病和隐患。
〔参 考 文 献〕
〔1〕人民网.卫生部新闻办公室:我国老年卫生工作有关情况〔EB/OL〕. http://.
〔2〕李嵘.浅谈老年人心理保健问题〔J〕.中国疗养医学,2007,(1):37.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29.
〔4〕李皓.重视老年人的心理需要〔N〕.佛山日报,2005-04-11.
〔5〕Raimy,V·C·A desire research of old man〔J〕.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05,24(1):19~25.
〔6〕张祖平,等.上海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