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哲学 > 对中国古代哲学与心理健康终极目标的思考

对中国古代哲学与心理健康终极目标的思考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应该围绕学生的优良人格塑造,因为每个人心理健康的终极目标是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稳定,而人格的核心和灵魂、标志人格成熟的关键则是自我意识。何谓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与自己以及自己与外界事物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哲学的的基本命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即宇宙、社会、人生问题,不同于西方哲学提出的问题“世界是什么”,中国哲学提出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怎样”。人生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宇宙和社会就是人与外界事物关系,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哲学要解决的问题恰恰与人格核心——自我意识所要解决的问题不谋而合。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运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利资源从建立健全学生的自我意识着手做起。


  一、自我认识

  (一)庄子的自我认识方法

  庄子认为,自我认识首先要从认识和反思人自身开始,而且认识和反思的路径要正确。首先使人认识到要从原初的自我出发本真的认识自己。其次,如何认识物。如何认识这种现象:将人仅仅当作物来看待即因为“内化而外不化”而不能化物,就会产生自我被物化的“丧己于物”的幻象;而如果从道的高度来认识,则可以无有所将、无有所迎而“与物同化”,即所谓“外化而内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再者,在世界中认识与他人的关系。如果从通常与人交流的语言形式──“大言”、”小言”出发,无法认识本真的自己,也找不到自我在世界中应有的生存方式。人们种种“言”的背后是人们所具有的种种“知”,“知”有“大”、“小”之别,或者广博(“闲闲”),或者细琐(“间间”),这显然不是真正的“知”“道”的那种“知”,而是各有偏执的、自以为是的“知”。庄子对人间言辩者及神态的种种刻画,突显了自我迷失的意旨,他们疲敝自己精神,使之陷入争言辩之胜,而导致真性消损,日趋心死。庄子的认识顺序是以自然认识(地籁、人籁)为起点,反思自我的认识是过程,最终目的是在对道的认识中达到“道─人”的同一性(天籁)。这样,庄子就将认识论放在道、物、人三个层面上来进行考察,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分析提供一个平台。


  庄子的认识方式是通过怀疑和还原,回到具有明证性的认识对象那里,如直接呈现的自然现象,身体感受和情感的原初体验等。庄子的认识方法通过自然原则之下的对自我和事物进行普遍的、彻底的怀疑,将自我和物还原到最先呈现给自我的原初状态,回归具有明证性的原点。在“庄周梦蝶”的寓言里,庄子在作为自我原初体验的梦境中,不知自我如何处于世间,将梦境当作真实,而将真实当作梦幻。因此,自我如何置身世界中,能否清醒的认识周围的事物和人,都是对是否能如其所是的认识自我而提出的怀疑。“庄周梦蝶”现象使人认识到要从自身出发本真的认识自己,进而认识世界和他人。庄子从“梦蝶”这一深层、原初的意识现象着眼,将人放置在与世界最素朴接触的空白平台之上。


  (二)孔子的自我概念思想

  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人会更多地表现出对自我的接受和认可,并能在各种情境中发挥自己的潜能;而具有消极自我概念的人则更多的表现出对自己的不满和排斥,不敢尝试新体验。随着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及实践的发展,自我概念的积极能动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是艾里克森(n)提出的用以描述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术语。艾里克森根据自身人生经验及多年从事心理治疗所见,在1950年提出了解释人生全程发展的一套著名理论。他将人生全程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其顺利与否,均与前一阶段发展有关。同时,他将人生的每个时期均视为一个“危机与转机”的关键,意指人生的每一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各阶段任务解决的情况将决定人生全程发展的健康与否。与艾里克森人生全程发展的八阶段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孔子也曾提出过一条著名的关于自己一生的心理发展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中暗含的意思是: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阶段都各有自己应达到的水平和发展内涵;正常的发展是由不成熟到成熟,以至于完善,在某一阶段停滞不前或过度超前都可能是一种心理行为的畸变;青年人精力充沛、士气高昂,主动参与社会、变革社会是应有的人生态度,也是孔子所提倡的;但到晚年,他又提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这也同样是正确的处事态度与准则。老一代退出社会变革的前沿,让位给下一代,欣然接受“后生可畏”的事实,便是老年人健康的心态。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在当时已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所承担的任务是不同的,孔子本人也正是因为顺利地解决了“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等阶段的任务,确立了自我同一性,才达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这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自然状态,也是心理健康的必要保证。


  二、自我体验

  (一)庄子——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是个體在关于自己价值的判断、评价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态度与情感,即自尊、自卑等自我情绪体验。庄子认为,人之“命”来自天赋,然而各人所受却有不同,这初始的差异仍然可以回到个体的身体承载者──“形”之处寻找。庄子在《德充符》篇中塑造了相貌天生丑陋者如哀骀它,后天残疾者如兀者王骀、叔山无趾,身体形相的先天缺陷是不可选择的,后天的残疾也是难以预料和避免的。先天形体健全而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享有完美的人,如射箭中在箭靶中心地带一样难得,不能射中与射中一样是命运使然。庄子认为,人不可能根本改变自己的“命”,但也不必畏惧或诅咒自己的“命”。人只应当以旷达的态度来接受这个“命”,安顿这个“命”。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要“安其性命之情”(《在宥》)。“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德充符》),能够知道这一点的人,是有德之人,即体悟到了“道”的人。


  因此,“形”是天所赋予每个人的固定而各有差异的特质,有人之形,则人凭此可以参与群体、社会的活动,这是不能也不应逃避的必然;而人心有欲求、执著的情感活动则是是非得失、喜怒哀乐所由产生的根源,这是可以通过后天修养进行调整。所以,人人都是有价值的,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充满自信,自信心是对自己智能与精力的坚信,使个体遇难而进,走向成功。但是,自信心也有度的把握,如果变成自负就会产生脱离集体,追求虚荣的个人英雄主义,稍有点成绩就趾高气扬,瞧不起他人,而一旦遇到点挫折,则会自卑、自贬,一蹶不振。


  (二)孔子——自尊

  自尊是一种内驱力,激励着个体尽可能地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荣誉和社会地位。虽然孔子主张“事君以忠”,但这种“忠”也不是无原则的。他坚持认为,只有“君使臣以礼”,才能“臣事君以忠”。同时,孔子还提倡“以道事君”,反对唯唯诺诺,片面而盲目地服侍君主。在孔子看来,君臣交往应符合“道”,既要从道,也要保持人格独立,“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也很注重维护人的尊嚴,这种尊严,体现在他所说的“大丈夫”人格之中。孟子要求进见齐王,被拒绝了,要他在上朝时去见,孟子便托辞不见,并进而说道:“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有志之士不怕弃尸山沟,勇敢之士不怕掉脑袋,这才是“大丈夫”应当采取的态度,也是“大丈夫”人格的内在动力。


  三、自我调节

  (一)庄子

  庄子强调人的内心自我与外界的调适,使二者达到平衡状态,达到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人生在世其基本需求是有限度的,欲望和奢求是无止境的。人们生活在大千世界中,外部环境的种种因素随时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如果人们不能正确处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就将对自己造成过重的精神压力。因此他要求人们不要过分追求身外之物,不受利欲诱惑,不与人攀比,主张知足常乐,以豁达平静的态度看待富贵贫穷。庄子认为人的身外之物之事即得失祸福就如同泥土一样,不值得去珍惜,而人的自身才是最可宝贵的。宇宙间的事物千变万化又没有终点,所以人们不要为此而使内心忧虑不安。保持人内心自我宁静和谐才是至关重要的。具有这种品德的人,有着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能较少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较快地适应环境,保持必要的心理平衡。采用自我监督的方式对自身进行调节是个体内心和谐统一的保证。


  (二)孔子


  1.节制情欲

  孔子是重视情欲的,相比于道家对欲望的贬斥,佛家对欲望的扼杀,孔子的理解无疑更入世、更客观。他并不拒绝物质的享受,但也不追求、不满足物质生活的乐;他一方面承认欲望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主张节制欲望,把欲望限制在“礼”的范围里。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认为富裕和尊贵,是人所向往的,不通过合礼的途径取得,不去占有;贫穷和卑贱,是人所厌弃的,不通过合礼的途径摆脱,不会去回避。冯友兰认为,儒家讲“乐生”,佛教讲“无生”,老庄讲“长生”。冯友兰评价孔子不迂腐,不呆板,是追求快乐的一个人。在《论语》中,丝毫没有灵肉紧张的感觉,给人的感觉是身心安详、和谐。彻底的压抑欲望只能造成心态扭曲,但无限制地追逐欲望,同样会被膨胀起来的欲望大海所淹没。因此,对于人的欲望,我们一方面要给予肯定,另一方面也要加以约束。


  2.调节情志

  《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四书通译》解释为:能够控制喜怒哀乐,就是“中”;能够协调喜怒哀乐,就是“和”。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言青年男女之恋,求之未得,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求而得之,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由此可见,孔子是以“中庸”的准则来调节人们的情感和欲望的,即要求人的言行、情感、欲望等要适度、恰当,认为“中行”最好,过和不及都是有缺陷的。那如何通过“中庸”原则进行情感调控?在孔子看来,“礼”不仅是个人的行为准则,也是调节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他不仅自己学“礼”,而且也用“礼”来塑造学生,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为此,孔子提出了“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人要有自制能力,能自觉抵制“非礼”对自己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调节三个部分,它是人格的核心,人格的完整与稳定又是心理健康的终极目标,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视学生自我意识的构建,而方法可从道家儒家的思想体系中进一步借鉴和挖掘。


  参考文献:

  [1]宋志明.薪尽火传: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讲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2]王瑞.论庄子哲学中的自我认识--兼论其超越之路[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5

  [3]张莉.孔子心理卫生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5

  [4]郑晓江程林辉.中国古代人生哲学史纲[M].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4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来源:西江文艺 2017年8期

  作者:段青青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ongguozhexue/1631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