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哲学 > 浅谈《道德经》中“道”的哲学内涵及其修道观

浅谈《道德经》中“道”的哲学内涵及其修道观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中的哲学内涵的探讨,揭示出了老子的世界观、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老子认为是世界的本源,是出生世界,长养万物的母体。而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沉溺于世俗的利欲,智巧诈伪,离道越来越远。基于对人世的洞察,老子提出了他清静无为的修道观。

 

  一、的内涵

 

  ()“的别名

 

  在《道德经》中,字总共出现了七十多次。在原文中,还以其他不同的名称出现。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看作是老子对的另一种形式的描述。概言之,玄同谷神大象无极等,皆是之别名。

 

  ()“的内涵

 

  老子从本体论角度来讲,藉以阐明他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修养方法。他认为无形无象,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的生化都是源于道的运动和变化。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有两种表现形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其中无形无相,无声无名的道本体,老子称其为”;由道本体衍生出的生化万物的功用,老子称其为。关于的具体描述,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道先天地而存在,它无声无形,不依靠任何条件而独立长存,周而复始地循环运动而不衰竭。万物都是由道的往复运行而产生,但是我们对道却不能有一种完全的认识,而只能勉强地把它称作是

 

  二、为道日损的修道观

 

  关于如何认识,并最终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道德经》以为道日损为中心建立了一个系统的学修体系。其总的原则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四十八章)

 

  “为道,顾名思义就是按照的原则去做。老子所说的为道是对有了一定的体悟之后,按照一定的方法在实践中去执行,有行为准则的意思。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修养,以达到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境界。对于没有得道的人,老子大开方便之门,在为道日损的总原则下,详细地规定了其他更为细致的行为准则。概括地说,这些行为准则总共有七条,分别是清静无为,质朴,少欲知足,不争,守柔处下,知止,慈而不害。

 

  第一,清静无为。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清静无为的,然而在后来的生活中却为物欲所染,以至于本性被遮蔽不显。修道的人如果想要复归本性的话,就必须要克服后天的智巧奸诈,回归宁静与无为。具体方法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如果能够做到以无为处事,就能收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就能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的理想境地。

 

  第二,质朴。真正的得道之人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十八章)的。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表现看起来可能会有些迂腐,但这也正是他们异于常人的地方。如老子所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恍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得道之人死守善道,并不像一般人那样在红尘俗世里随波逐流。如果有所追求的话,他们也只是向往简单真诚的生活,为腹不为目。在他们看来,只有最朴素的东西才是最接近大道的,也最能让人自在快活。

 

  第三,少欲知足。老子生活在战争频仍的春秋时期,在他看来,战争是由人的欲望引发的。从个体角度而言,当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会产生痛苦和烦恼,进而可能引起伤己害人的事情发生。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当一国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之时,战争就会爆发。人类一切的行为,其最初目的只是为了基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能够得到满足,但是原本朴素的行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却被严重扭曲。因此,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

 

  为了避免人们被各种欲望所奴役,老子提出了少欲知足的生存理念。他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只有懂得知足的人才不会被欲望带进危险的深渊。同时,老子进一步指出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三章)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三十八章)。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满足最本质的需求即可,而不应有其他附加的华而不实的追求。

 

  第四,不争。老子认为在诸多的欲望之中,贪欲是最为严重的,其所引发的负面影响也最为明显。针对这一问题,老子提出了其不争的命题。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老子认为在众多的事物之中,只有水的德性最接近于道。它总是处在最低,最脏,人们最厌恶的地方。它滋养万物却不求回报,更不会争名夺利。所以做人要有如水一般的德性。即是这样的,它生化万物,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五十一章),这就是的德性,就是玄德。所以,学道之人首先就要具备不争的品质。正是因为没有要争的心态,天下所有的人才都不能与其相争,所有的事也都能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七十三章)

 

  第五,守柔处下。在《道德经》中,老子反复赞扬水德。水的特点是柔弱处下,它的功能却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七十八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水的至柔与处下反而成就了它的至强与至上,学道之人要善于学习水的这种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

 

  第六,知止。老子一直都是用相对的态度来看问题,所以他认为无论是做什么事,都应该为所当为,但更重要的是要适可而止。通常情况下,对于不好的事行人们都能很快发现并及时纠正。然而对美好的事物,人们总是容易为贪欲所驱使,汲汲追求,丧失底线。最终物极必反,引致一些不好的结果。老子发现了这一规律,并劝解我们应当具备知止的能力,要适可而止。他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九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五章)知止可以不殆”(三十二章)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十五章)的运行是循环往复的,坏的会变好,好的也会变坏。惟有知时、知止的人才能把握好其中的分寸,不造作、不妄为,发挥出生命无限的潜能。

 

  第七,慈而不害。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七十九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虽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五章),可是天道总会慈济普天之下的善良之人。为道之人要学习天道慈济不害的精神,随缘利济天下苍生。这也是老子给为道之人开出的三宝之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在老子看来,只有不因私欲而减损道德,且能怀一颗善心利益天下的人,才能最终学道有成。

 

  作者简介:姬生豪,男,汉族,山东泰安人,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藏传佛教哲学。

 

  作者:姬生豪 来源:大观 20169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ongguozhexue/1648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