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哲学 > 从中西哲学比较论中国哲学精神的艺术性

从中西哲学比较论中国哲学精神的艺术性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单观而论,易失偏颇,合而论之,客观公道。从中西哲学角度阐述中国哲学之精神,以人生关怀与心觉超越、天人合一的自然归宿、娓娓道来的隐隐玄机三个关键角度论述中国哲学精神的艺术性所在。


  一般来说,在认识论上,西方哲学以纯粹理性的客观态度来阐释世界,在世界观上以主观态度的信神来看待整个人生,但是中国稀缺所谓哲学认识论的兴趣和宗教信仰的戒条,相比而然在人的理性张扬上走得更远。侧重于体认宇宙与人生的契合,在出世和人世之间的平衡上发展了直觉智慧,进而有一种“艺术性”的旨趣。这种独特的、传统的、地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生关怀与心觉超越

 

  中西方哲学在艺术表现上所展示的不同,首先是在寻找和确立人生终极意义价值和超越精神上,艺术终究是为人的艺术,在人的角度,西方哲学的人生浸染着深深的宗教情怀,富有理性信仰,而中国哲学的人生况味则是浓厚活泼,充满情趣。

 

  西方哲学把人生放入社会圈中,认为人的生活过程是痛苦的(叔本华),在遥远的未知地域存在“理想国”和“天堂”,人在现世只有刻苦修行赎罪才能到达上帝的乐土。在这种宗教意识的光环下,人生只应该是灵魂不断趋向上帝,接近上帝的过程,唯有如此人生才能获得终极意义,否则人生便是虚无。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尔说:“人若从虚无的深渊中奋发跃起,那么就必须皈依上帝,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给人以永恒解脱。”以此来看,这种广大深沉的虚无意识生长出虔诚的宗教意识,所以便衍生出西方式的超越精神——将超越的对象(譬如上帝)归之于外在的客观的人格化的神,并把它作为超越现实生活的另外一个精神家园。

 

  中国人世界观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学的,甚至是艺术的。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虽然否定了神的客观存在,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超越精神。中国哲学主要包括儒释道哲学,他们在人生智慧上有着共同的追求:看重内在的心性超越而非外在的超越,所以他们反而更注重人生的存在与安享,儒家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重“礼”、塑“教”、存“人伦”,杨朱的“且趣当生,奚遑死后”都是对人生超越之时对现实生存的追求持续。从哲学角度,我们可以把这种人生超越称之为现世的超越,融出世于人世的超越,如果非得有二元论的表述,有彼岸天国和人间的话,那么彼岸就在此岸,天国就在人间,心中自有天堂,大隐隐于朝市,心远地自偏。这就是中国哲学式心觉的超越,也是冯友兰说的“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2天人合一的自然归宿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劝告希腊公民,不要总是费尽心思追逐名利,而把知识、真理和灵魂这些更重要的东西置若罔闻,未经思索的人生是毫无价值的,真正赋予生活价值的是知识和哲学。现在我们注意这种为求知而求知的精神,仔细分析一下,它应该有一个前提:我与非我,我之外存在我不知道的知识,我之外的世界必须去探索发现,我是主观的,我以外的世界是非我的,是客观的。这就是西方哲学知识论的一个问题——主客对立、天人分离,这种设定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所以西方哲学性格便存在了人与人以外世界的对立,只有拉开距离才能客观地观察和描述。

 

  在中国哲学中,首先在知识方面是“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知识论被视为无益身心,结果有了“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所以理性的求知、逻辑的探索在中国稀缺。但是中国的主导哲学思路是什么呢?是主客交融,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不正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吗?摒弃空言,艺术地生活,中国哲学的精神可见一斑。

 

  先秦的儒家孟子主张天人相通,他认为人性是“天之所与”,“尽心知性则知天”,这就是说只要人保持本性,并不断扩充它,就能与天相契。道家哲学更是主张天人合一,提倡回归自然,老子的“吾游心于物之初”,庄子的哲学名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傲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更为一绝的是他梦蝶之故事,更是物我为一的经典。中国的佛教也主张天人合一,对于知识,佛教持排斥态度,认为到达佛的最高境界不是通过知识,而是参悟。澄明、天人合一是佛境最高境界。曾有人问崇慧禅师:何为禅人当下境界?答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句话说明,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看似无我,其实有我,不过此我已融宇宙之中,就像水中的盐,只有澄明。所以说,一定程度上天人合一、天地境界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艺术追求。

 

从中西哲学比较论中国哲学精神的艺术性


  3娓娓道来的隐隐玄机

 

  这主要是说中西哲学在表达、阐明上的途径和方法之不同。

 

  西方哲学的表达可以说是一种渐进的、推理的、逻辑的方法,进而形成思维缜密、逻辑严谨、表述系统的风格;中国哲学的方法是暗示的、象征的、隐喻的,形成一种含蓄的,甚至诗意的、艺术的风格。引用冯友兰的说法就是,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之差别。

 

  儒家和道家认为最高的道理是不可言说的,《老子》的第一章就说,道是不可言说的,如果可以说就不是道了(道可道非常道)。《论语》的每一章只是寥寥数语,而且上下似乎没有什么联系;《老子》只有五千字;《庄子》较长,但是都是比喻论证。所以中国哲学注重目的而不注重手段,能够达到目的可以简单手段,甚至隐去手段。《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是多么艺术性的表达,然而又充满哲学的意味深长。

 

  中国的禅宗更是主张不立语言文字,认为文字的会意反而曲解了佛法的本意,理解佛法唯有通过暗示的方法才可行,并且暗示的方法也只是“以手指月”的手,并不能把手当成显见的月亮。这种隐约的暗示在不识一字慧能那里体现得较为明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诗意的哲学,正是中国所特有的:这是娓娓道来的智慧,若隐若现的玄机。

 

  不仅哲学,中国的绘画主张“言有尽而意无穷”;绘画上主张“计白当黑”“画外之画”;音乐上更是主张“弦外之音”,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哲学的艺术个性。

 

  西方哲学虽然长于逻辑分析,但也不是绝对的,奥地利的维特根斯坦就主张“对于不可说的,必须保持沉默”;中国哲学固然境界高远,内涵深刻,艺术性强,但缺乏清晰的思想表达。两者相互借鉴,互通有无,长短互补才是人类智慧的归宿。

 

  作者:李天一 来源:艺术科技 2016年1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ongguozhexue/1650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