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局势日益复杂,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并作出一系列部署和决策。这一改革是先进的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理论创新。改革做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本文试图探讨全面深化改革背后的哲学依据,强调此次改革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增强广大人民自信,不遗余力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在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我国对内通过不断改革逐步克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不利因素,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对外实现积极开放的政策,吸纳了不少先进管理方式和科学技术成果。三十多年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十八大之后,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让中国再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这次改革是一场全新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直到今天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作为指引无产阶级不断探索物质世界的精神武器,它对物质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也是用以分析指导改革的重要依据。一场改革的成功与否,往往与它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密切相关。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当下中国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改革,其所蕴含的丰富理论知识,是值得我们研究挖掘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正确认识这次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辩证唯物论观点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核心观点是相一致的。唯物论的观点认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主观合之于客观,从客观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才能探知到事物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这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也是我们党自建党以来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路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各个层面都取得历史性的突破,这一伟大成就得益于人民群众的不断探索和不竭实践。全面深化改革是一次重要的实践,要完成这一实践依然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便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在不断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样的历史进程,需要很长时间去进行。新中国还是个年轻的国家,前面还有很长的路。推进任何一方面的改革都要立足于实际,切实把握好时机、力度和节奏,做到既不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也不盲目超越现实发展的基本阶段。当前我国所着力建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在混沌中积极探寻,方能找到通往未来的光明道路。面对这样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实验,决策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拥有十足的勇气,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做到方向坚定、探索大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制度设计有机统一,把加强微观探索与宏观思考有机结合,践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坚持唯物辩证法观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矛盾。矛盾既互相斗争,又共同存在,它们一起决定着事物的属性。在社会这个有机体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前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生产力不断发展,原先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就不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为与新发展的生产力相匹配,生产关系就必须进行调整。同样,在另一对关系中,由于经济基础直接由生产力所推动,所以它是相对易变的,而上层建筑相对平稳。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也会空前尖锐。这时候就需要社会进行变革,以适配经济基础的发展,否则就不能长期存在。这两组基本矛盾也启示我们,改革永远没有完成时,需要不断适应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便是党中央应对当前复杂局势做出的重要决策,为了适应中国生产力发展,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同样,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基础,必须对上层建筑进行改革。
矛盾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矛盾普遍存在,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解决问题。同时,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对此,毛泽东曾用“学会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同时“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抓住牛鼻子”来形象说明。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各个领域协调发展。要解决我们遇到的突出矛盾,仅仅依靠单一领域的改革难以见到成效,必须从大局出发、从整体考虑,必须“五位一体”的改革进行统筹安排。全面深化改革的设想具有战略性思维,站在战略的高度,统筹安排,把握住了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习近平认为,要以战略家的眼光来审视当今时代、审视当代中国,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从社会发展的规律着眼,从中国国情和世界局势的互动中出发,谋划中国的改革、推动中国的改革,从世界大国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中选择最为合适的方式,论证中国改革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必须坚持重点论,习总书记强调改革要“扭住关键”、“突出问题导向”,深刻体现了对现实中国社会矛盾分析基础上注重抓中心、抓关键的矛盾思维方法。而这关键就是指“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在人民的热忱期盼中,依照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提炼出来,用以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 “四个全面”回答了当下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各种矛盾,以及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关键时期,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面临且亟待解决的各类问题。所以,突出“四个全面”就是突出重点,坚持“四个全面”就是坚持重点论。要不断发挥其对各项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全面深化改革,还必须兼顾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其中,总体受益的观点就是整体和部分关系的重要体现,也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改革做不到让所有人都获利,或者让所有人收到等同的福祉,但不管如何,任何一项改革措施出台的目的都必须使绝大多数人受益,若相违背则失去了意义。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诠释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条件,没有空谈公平的效率,也没有只谈效率的公平。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效率,不讲效率就是不讲公平。与此同时,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人类坚持不懈地探寻提高效率的方法,而这一探索的过程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和经济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升,随之而来的则是公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公平问题,才能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从而提高经济效率。相反,一旦社会有失公平,其后果必然是市场的萧条和社会的动荡,经济效率也会大幅下降。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公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现今阶段,尤其需要注重公平,解决好因为深化改革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
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是为人民谋幸福、促进人民全面发展的事业,它紧密依靠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群众导向,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以人民群众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改革的“蛋糕”不但要做大,而且要分好,改革发展的成果属于全体人民,这次改革是对党的一次巨大考验。一是改革必须为了人民,改革必须依靠人民,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是推动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二是要激发全社会的改革积极性,汇聚成一股强大合力推进改革,确保改革方案在各级落实到位,为广大群众谋取实在的利益。三是要切实尊重和保护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的许多不公正现象已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必须以群众角度出发,不断总结基层和群众在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思路、办法和举措来指导改革。
四、启示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改革之于国家是牵一发而动全国的大事,是一项长期性任务。党和人民必须具有耐心,也需要有科学的理论进行引导。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的高度,不仅仅因为它是关于自然和社会一般规律的学说,更因为它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它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而且不断吸收人民实践的经验来丰富自身学说。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一直都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依据,从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依仗其借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功指引过中国的改革便是最好的印证。同时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品质也启示当代领导人自身也要紧跟时代,加强自身建设。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判断了时代发展局势,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前进道路,构建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改革思想,这必将成功指引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实践。
作者:黄锦翔 来源:现代交际 2016年14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ongguozhexue/16654.html上一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论视角下乡村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