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博大精深,对中国绘画的虚实观早有阐述,用艺术作臂喻来说明他们的哲学思想,反过来,他们的哲学思想对后代艺术的发展也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虚谷的山水画格调奇逸高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有很深的意塊,是中国哲学与中国画的完美结合,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老庄的有无说
有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有,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无,指无形无象的虚无,或者说是一种抽象的“有”。最早提出有与无范畴的是老子,他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把“无”看做是能够生“有”的概念,认为“有”比“无”更根本有”是“无”的存在基础,没有“有无”将无处依附。老子又将有无的关系加以阐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列举了三个示例来阐述的哲学中的有无问题,认为三十根车辐汇集在同一个车毂上,车毂必须中空,才能装上车轴,减少磨擦,旋转不停,这样的车才能够使用;揉捏泥土做陶器,器皿中间必须处无,器皿才能发挥盛放食物的作用;建造房屋,墙上必须留出空洞装门窗,人才能出人,墙内中空,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所以,“有”使万物有了实利无”使“有”发挥作用有了用处。老子指出“无”与“有”二者同样重要,他们共同存在、相互配合,才使事物发生作用,不能只重视形而下的“有”。老子又说“有无相生”,用“有无相生”来概括“有”和“无”的辩证关系,把这一辩证关系作为观察认识亊物的方法论命题,整个世界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双向运动的过程。“有”和“无”运用到绘画中,就是作品中所表现的“实”和“虚”、“具象”和“抽象”、“形”和“意”的关系。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认为“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这里的“无”并不是“没有”或“零”,而是一种混沌状态和绝对无规定性的一种描述,所以说“无”也就是“有”。把“无”称之为“有”是因为它具有客观存在的一面,从这一层面讲“无”就是“有有”就是“无有无相生”。“有生于无”的“生”不是“生成”的意思,而是“成为”“变成”。“有”可以成为“无”,“无”可以成为“有”。
虚谷的山水作品如(古殿银妆X寒山积雪>就非常准确的阐述了老庄的有无学说,画面中的“有”是山、树、房子和积雪,画面中的“无”是相对山、树、房子而存在的背景。画面中这种“有”和“无”又是相对而存在的有”的山、树、房子和积雪是通过在纸上的留白表现的,“无”的背景是通过淡S的渲染来完成的。这“有”其实是不着笔墨的,相对笔墨来说这是一种“空”,是“无”,而画中的“无”并不是“没有”,相对空白的积雪来说是“有”,因为它是有笔墨的。这就是老庄的“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有无相生有生于无”。
二、孔孟的虚实观
绘画中的虚与实、虚实结合的问题,从广义上讲就是生活中的真与艺术中的美的关系,它是绘画哲学的基本关系。虚实关系早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战国时的盂子就已经作了阐述。
孔子的虚实关系论是借助对一些具体问題来进行阐述的,在论及演奏音乐的奥妙时认为“乐其可知也,始作,翁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成功的演奏刚开始时,乐音繁盛热烈;展开以后,纯一和谐,节奏分明、连续不断,然后完成。这是一个先虚后实的创作过程,它是符合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的,以虚的演奏形式开头可以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求知欲,从而产生继续听下去的心理动机;展开以后,使用节奏分明的实的演奏形式,可以使欣赏者的心情从求知欲中平静下来,使之完全溶人到乐曲的节奏之中。在论及自己的职位与本领之间的关系时认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对自身而言可以立身的本领要比自己的位置(职位)重要,它是实的东西,要特别重视。在评论说话与行动的关系时,更把虚实关系进行了辨证的思考古者言之不出躬之不逮也。”“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说话相对于行动来说是虚的,但是说出来的话和只有想法没有说出来的话相比就是实的,这实的东西是要兑现的,如果无法兑现就是一句空话一句虚话,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孔子给自己规定的要杜绝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很好的阐述了虚实哲学,胡乱猜疑、不会变通、固执已见、主现武断相对于客观实际来说是虚的,只有拋弃这些虚的东西,抓住客观实际这一实的东西才是做人的根本。
孟子在孔子的“虚实”观基础上又进行了发扬,在论及君子的外表和内在的关系时认为“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尽心•上)君子不能徒有恭敬的外表却无实质,被这种虚假的外表所拘束。在论理想时更是把“虚”“实”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表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尽心•下)使理想充实起来才叫美,让充实的理想进而光芒照人就叫大,理想光芒厢人并能付诸实践就叫圣,圣达到不可测度的境界就叫神。
孔孟的虚实观追求的是一种虚实结合的神妙意境,这是中国古代画家特有的艺术创作观:尚神、尚韵,强调“以形写神”、“真境逼而神境生”尚空灵虚静,讲“实景淸而空景观”,“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淸人邹一桂(小山画谱》说广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
虚实关系作为中国画里表现物象最普通的表现手法,贯穿于绘画创作的始终,如果画面上没有辩证统一的虚实关系,画面就会逢无变化,就会失去艺术韵味,减少欣赏者想象的空间。绘画创作时所讲的主客体、疏密关系、轻重关系、大小关系等等法则,都是依据画面虚实的原则进行概括强化而来的。这些关系的巧妙运用所产生的虚实关系使画面富于无穷的变化,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谷山水画一张张看过去,越看越觉得灵气飘荡,极富生命力,这就是中国画的奇妙之处。其中的虚实关系通过对物象采用不同的描绘方法来表现,例如在<碧湖缓舟沖通过泼墨创作远山,表现远山的虚幻,突出近景。近景的两艘船和船帆采用线条勾勒,体现了人眼观察近处具体淸晰,远处虚幻模糊的科学根据,表现出画面远近关系的立体感。在山水册页(之一)中通过空间处理,比如云雾、水汽等,体现出远景与近景的联系。使用云雾拉近近景与远景的关系,使远近生动相连,渲染出气韵生动的意境。虚实关系的融合使画面远近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间,形神兼备。适山及其云烟为虚,近山上的的树、塔为实,是整幅作品的主要精神和看点,表现出整幅画幽远深遼并且极具方外之心的意境美。
三、用易的太极阴阳交替理论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而又最深邃的经典,是我国最经典的哲学著作,包含着极其深邃的哲理,是中华古文明的基石。
黄宾虹先生曾说太极图是中国书画秘诀。”太极图是由一对一黑一白阴阳鱼组成的圆形图像。整幅太极图所代表的是整个世界或世界中某一事物的整体。阴阳鱼所代表的是整个世界的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据。太极图包含世界万物的一切秘密,也包含绘画世界中的一切秘密。阴与阳是互含的,这由黑鱼中有白鱼眼、白鱼中有黑鱼眼来表示。阴与阳是对峙、对立、相反、相异的,但两者又是相联系、互补、相同、相成、相生的:太极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为太极。
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变化,都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结果,例如天和地,明和暗、刚和柔、强和弱等。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在阴阳的交替往来中,阴进阳退,阳隐阴显,阴阳交互作用,相反相成,生生不已。
《老子》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指出阴阳就是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普遍含有的矛盾统一的特性。<易经》在结合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则,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它强调的是对立、差别在错综复杂的变化中所起的作用;第二层是:“阴阳合徳,而刚柔有体”,它强调的是统一、综合在物体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在这又分又合的关系中,阴与阳两种力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无穷无尽的变化。《周易.系辞》有云天地氚氳,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意思是说:天地二气交缠变密,万物化育醇厚;也像男女阴阳交合其精一样,万物也因交合(对立而和谐统一)才能化育孕生。笔与墨的关系应当像天与地、男与女的关系那样有分别而又相协调,画上的笔与墨应当有分别而又交礅在一起。这种交融是和谐的、理想的、美的交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又合又分,又分又合,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历代书画家理论家对阴阳都有新的认识,淸代王夫之把阴阳消长的说法发展成为“太虚本动”说,形成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观,对中国书画美学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如东汉书法家蔡邕说广书乾坤之阴阳,阴阳既生,形式出矣,”认为阴阳存在,书法的形式感就会产生。唐代张彦远说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宋代韩拙说笔以立其形体,墨以别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由于水*画的发展,阴阳又同笔墨相互联系起来。淸代唐岱说广古人之作画也以笔之动而为阳,以墨之静而为阴,以笔取气为阳,以里生彩为阴。”淸代石涛在<变化章第三》也对阴阳与绘画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咏乎我也。”中国山水画论中所说的阴阳,是指自然山川、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生命状态和气化过程,要表现阴阳之道,就是要通过阴与阳,刚与柔,虚与实的矛盾统一的无穷变化,来表现变幻莫测、生生不息的自然万物和宇宙生机。
从中国古代哲学中,我们可以理解中国山水画深刻而又丰富的内涵。具体运用到作品中,一幅画是由许多相异、相生、相克、对立而又统一的因素构成的。创作书画作品,就是把这许多对立而统一的因素和谐的结合在一起而成为一个整体。
安娜 (泰山学院美术系,山东泰安27102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ongguozhexue/16836.html上一篇:中国哲学对武术的影响
下一篇:中国哲学智慧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