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如何借鉴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从而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成为摆在哲学社会科学界乃至我国学术界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对于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问题的研究,从中共十六大以来,尤其是2005年已降,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在国际上的稳步提升逐渐成为热点命题。聚焦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研究态势呈现出了新取向,这将对学界未来的研究有所启迪。
一、战略思维:从中国文化安全的高度进行研究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的提升,旨在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进而构筑文化安全体系,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和文化强国。但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强势力量的介人,我国文化大国的地位发生动摇,出现了西方文化一枝独秀的局面。自此始,西方现代化国家借助自身的文化优势控制了国P示话语权,并积极地向外扩张基督教文明。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放化程度提高,与世界的接轨更加深人,融入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在文化领域的失语状态开始有所改变,但与我们的大国地位相比,文化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实属有限,文化安全仍然受到西方话语权体系的威胁。运用战略思维,将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研究放在这一大背景下来考量我国的文化安全,成为学界的一种新取向。
曲慧敏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视角指出%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国际背景下,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而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因此,主动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竞争、文化复兴和构筑文化安全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郭品研究指出,若要推动中华文明向外传播,需要促进其他国家民众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方能消除误解与歧视,有效地传播中国价值和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提升我国的文化魅力,让世界进一步接纳中国的高速发展。但现实却是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还比较微弱,这一状况严重地制约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2],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威胁。
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研究,将其视野放置在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来透析,既凸显了学者们的民族情怀,又使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了宽广的视角,在未来的研究进程中还会有大量的成果涌现。
二、历史思维:对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最核心的因素进行研究
纵观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不论是英国,还是后来的美国、苏联,在构筑国际话语权体系时都抓住了本国最核心的价值元素对外进行了输出。我们在向世界阐述、传播中国理论、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时候,需要运用有效的表达方式,不仅要讲,关键是讲得耐听、爱听,容易被其他国家接受。当然,我们着力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绝不是为了主宰、支配、压制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话语体系和价值追求,而是为了能平等言说且中国声音被倾听。所以,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我们就要将最核心的中国元素融入其中且向国际社会进行传播,而这个最核心的因素是什么,学界进行了深人的讨论。
田旭明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定位切入,指出:当前,全球文化价值的重心出现了从西向东转移的迹象,我们在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同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向国际社会,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场域中树立新的价值标杆,提升中国价值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张传民研究指出,建构我国的话语体系,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是践行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任务。为了成功地实现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任务,需要辩证地看待现实的合理性和合理的现实性,不断丰富我国文化的内涵,提倡中国主义,提升文化软实力。同时,我们要防止理论缺席,以国际文化的宽广视野和本土文化的立场,用全球性的话语表达方式传播中国价值。为了充分表达中国价值与中国理念,以现代性、实践性和思想性为基础构建基本理论框架,以内容创新和传播运营发出中国声音,在竞争中夺取话语权和文化领导权,方能实现大国的崛起。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领域全球化成为必然,挖掘文化潜力,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P示话语权和影响力既是历史的启迪,又是现实的必然选择。为了中国价值的传播更有影响力和吸引力,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较为重视,研究颇多。但对于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文明对外交流史以及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方式路径研究还不够。
三、辩证思维:聚焦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路径选择进行研究
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必备的文化软实力,其强弱程度决定着文化软实力场域的边际。国际话语权是由五个层次构成的,即坚实的话语基础(有底气)、科学的话语体系(有思想)、坚定的话语自信(有自信)、有效的话语方式(有吸引力)和被认同的国际话语权(有主导权)五个部分。而在构建中国表达的国际话语权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应具有统摄全局的指导作用。
当下,国际话语权整体状态呈现西强中弱,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尤其是基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西方国家不仅不会主动给予我国国际话语权,还会处处限制、削弱我国的国际话语权表达。所以,对于扩大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就如梁玉春所言,必须主动出击,积极引导国际舆论、国际主流媒体客观公正地审视中国%这样,就会使西方民众能够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发展,也会为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张志洲论道,未来较长时期内,西方国际话语权的强势地位和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弱势地位难以发生根本改变。打破西方垄断国际话语权的出路,我国应该立足传统文化,大力支持与发展基础性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向国际社会贡献自己的学术概念和话语,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力,重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具体操作层面的研究,卢小军指出,在大多数西方入不熟悉我国的语言和文化,不了解我国的历史与现状,不能正确解读我国的政策和主张背景下,外宣翻译工作对于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了解和合作,为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我国于2010年设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主要资助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以外文形式在国外主流传播渠道发行,这一举措对于国际社会了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与对话,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翟石磊从语言的视域指出,最国际化的语言英语中借用的中国特色词主要包括社会生活类和文化类词汇,很少涉及社会公共治理、司法和科技等领域p]。我们需要借用英语为媒介,以具有中国元素的词汇以及话语体系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理念,摆脱失语困境。余守斌则从图书版权输出的角度指出w,对外出版行业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是国家软实力的缩影。因此,对外出版业的强盛,对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起着关键作用,更是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价值与中国理念的重要通道。
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路径选择对于其有效性发挥至关重要。对于这一命题,学界运用辩证思维已经研究得越来越深入。
四、全局思维:对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进行研究
对外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和影响力,离不开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创新,更离不开其国内话语权与影响力的增强。袁贵仁指出,高校是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传播的主阵地〃。深人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以及四中全会精神,使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国内话语权和影响力提升中发挥指导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邓正来、黄琳从中国学术的视角提出当前我国的学术呈现出自身极为繁复和多面的理论意涵和表现样态。反思和推进中国学术,需要我们将其嵌人到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结构和世界结构中去理解和建构,强化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强化中国学术关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助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李建国则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角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化进行了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就是让世界更多了解我国的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累积的中国经验,进而扩大我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为了更好地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向世界,需要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花功夫。
黄发玉、刘婉华则提出:若要繁荣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致力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建构,克服我国学术文化存在的先天缺陷。
对于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主要是处理好古今关系和中外关系。所谓古今关系,就是要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所谓中外关系,就是要让西方的话语体系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所用,进而对我们已普遍接受的西方流行话语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界定,融人中国价值的内涵,并与西方民众的接受习惯结合起来。只有将古今中外贯通起来,积极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与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在传承、分析、批判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与超越。当然我们在借鉴西方时,需要跳出西方,不断进行再评判;在开发传统时,要超越传统,不断进行再认识;在提炼现实时’要高于现实,不断进行再提炼,这样才能真正创新我们的学术话语,形成真正的中国学派。
在关注国际社会的同时,积极筑牢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与传承体系,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方能显示持久的生命力。在研究过程中,这一命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学界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涌现出许多创新理论成果,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的原创资源。对这些话语进行梳理和提炼,是创新学术话语体系的基础性工作。
总而言之,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研究,学界出现的新取向,具有正面的价值,其意义重大。一是实践层面,深入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有助于构建出中国价值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有效路径,形成与我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相一致的文化地位;二是学术层面,坚持新取向,有助于厘清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提升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有效跨越西方学者设置的理论陷阱,对抗西方教材、西方话语对高校学术资源、学术导向的控制,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提升我国应对西方话语权干扰和学术殖民的能力。
作者简介:张世定(1981—),男,中共定西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强国建设;茹世青(1979—),男,中共定西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对外文化传播;王锐(1980~),男,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ongguozhexue/16888.html上一篇:宋明理学对中国哲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