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哲学 > 中国哲学的系统及其特点

中国哲学的系统及其特点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一、哲学与中国哲学

 

  中国古无哲学一词,亦可谓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这样一个学科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实有哲学的思想,这就是天人之道或研究天人之道天人之学

 

  哲学之名的引进,源于日本近代思想家西周用哲学来翻译西方的“philosophy”。西周先是把“philosophy”翻译为希贤学希哲学,取宋儒周敦颐所谓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之意,将“philosophy,,理解为希求贤哲之智之学”1]。在1874年出版的《百一新论》中,西周始把“philosophy”译为哲学,他说:“将论明天道人道,兼立教法的philosophy译名为哲学。,]应该说,哲学这个译名的成立一开始就具有了会通中西的特点。

 

  将“philosophy”译名为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有知人则哲哲人的表述当然有密切的关系。《尚书正义皋陶谟》中的意思就是大智,而《尚书正义伊训》中哲人乃指贤智之人。《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在临终时慨叹而歌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据此,孔学亦可谓哲人之学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同有异,如何处理这里的同异关系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已先中国哲学史之名,如在北京大学哲学门讲学的陈黻宸著有中国哲学史讲义,谢无量亦著有公开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据冯友兰先生回忆说:给我们讲中国哲学史的那位教授,从三皇五帝讲起,讲了半年,才讲到周公。””]显然,这种讲法虽然用了哲学之,但离哲学之还相差甚远。胡适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其特长如蔡元培写的所说,是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开始。但所谓系统的研究,因为中国古代学术从没有编成系统的记载,所以我们要编成系统,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4]

 

  冯先生在1931年出版《中国哲学史》上册),他在绪论中指出,中国哲学虽然没有形式上的系统,但有实质上的系统讲哲学史之一要义,即是要在形式上无系统之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此所谓找出,仍不免要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即找出中国之某种学问或某种学问之某部分之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也”]252-253。金岳霖先生在冯著的审查报告中认为,中国哲学史这个名称仍有困难所谓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史呢?还是在中国的哲学史呢?”他举出写中国哲学史至少有两个根本态度:一个态度是把中国哲学当做中国国学中之一种特别学问,与普遍哲学不必发生异同的程度问题;另一态度是把中国哲学当做发现于中国的哲学。”“根据前一种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恐怕不容易办到,而胡适和冯友兰都是取第二种态度,即以中国哲学史为在中国的哲学史”[5]617_618。虽然金先生对冯著有比较高的评价,但冯先生未必同意金先生的观点。因为冯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所讲性与天道及其为学之方的那部分内容约略相当于西方哲学所讲的宇宙论、人生论和方法论。既然是约略相当于,这里就有异同的程度问题,如果能讲出中国哲学之,那它就不仅是在中国的哲学史,而且是中国哲学的史

 

  金先生在冯著的审查报告中还说现在的趋势,是把欧洲的哲学问题当做普通的哲学问题,这虽然有武断的地方,但是这种趋势不容易中止”]616。据此,上述金先生所谓普遍哲学,实是把西方哲学当做普通的哲学

 

  张先生把对于哲学一词的看法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以西方哲学为唯一的哲学范型,第二种是将哲学看作一个类称,西方哲学只是此类的一个特例。这后一种看法也就是要避免武断地把西方哲学当做普遍哲学。依后一种看法,中国古代关于宇宙、人生的思想即使在根本态度上与西方不同,也仍可名为哲学。它与西方哲学同属家族相似的一类,而各是其中的特例。《中国哲学大纲》又名中国哲学问题史,它所讲的不是把欧洲的哲学问题当做普通的哲学问题,而是讲中国:的)哲学问题

 

  张先生针对有许多人反对给中国哲学加上系统的形式,指出其实,在现在来讲中国哲学,最要紧的工作却正在表出其系统。给中国哲学穿上系统的外衣,实际并无伤于其内容……”这段话在前些时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中常被当作批评的对象,其实是断章取义,因为在此后还有至多不过如太史公作《史记分散数家之事'实际并无伤于其内容。我们对于中国哲学加以分析,实乃是因其固然'依其原来隐含的分理,而加以解析,并非强加割裂。”[7]4-5更重要的是在此书的自序中还有求中国哲学系统,又最忌以西洋哲学的模式来套,而应常细心考察中国哲学之固有脉络。”[8]19序论的第三节,张先生讲中国哲学之特色,如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等等,这就是讲中西哲学之,强调它是中国系的哲学,而非西洋系、印度系的哲学。

 

  有了哲学的类名特例之分,中国哲学之名方可安立。金岳霖先生在1943年用英文写成《中国哲学》一文,提出中国哲学的特点是:逻辑和认识论的意识不发达天人合一哲学与伦理、政治合一哲学家与他的哲学合一”[9],所论甚精。显然,金先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已经不认为中国哲学的名称有困难(最近,陈卫平教授撰文,认为金先生在40年代承认有中国哲学当是受了张岱年先生《大纲》序论的影响)

 

  现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中首讲中国有没有哲学,认为任何一个文化体系,都有它的哲学;否则,它便不成其为文化体系”10]。他在《中国哲学十九讲》中首讲中国哲学之特殊性问题,而此问题的前提就是哲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一定要普遍性、特殊性两面都讲,不能只讲一面”[11]。这也是要安立中国哲学之名,虽然它有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质特殊性,但从普遍性上讲它仍堪当哲学之名。

 

  二、中国哲学是天人之学

 

  中国哲学的实质上的系统是什么?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所讲性与天道及其为学之方的那部分内容约略相当于西方哲学所讲的宇宙论、人生论和方法论。这当然是参用了西方哲学的三分法”_-249,但这种三分法是否就完全违背或曲解了中国哲学的实质上的系统?我认为,未必然也。

 

  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所注重的方法之一就是察其条理系统,亦即细心考察中国哲学之固有脉络”[_-19。张先生也认为,中国哲学所讲的主要内容可以约略分为宇宙论或天道论,人生论或人道论,致知论或方法论总此三部分,正相当于西洋所谓哲学”[7]3。这里所说的相当,可以理解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相似点,或中西哲学共有的普遍性。如果中西哲学没有普遍性,那也就没有哲学这个类名,西周所谓将论明天道人道,兼立教法的philosophy译名为哲学也就不能成立了。

 

  凡讲系统都要讲明系统中的条理部分。中国哲学的实质上的系统可以说主要就是讲明天道人道,中国哲学的主题就是究天人之际,中国哲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天人合一。如汤一介先生所指出“‘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基本的命题,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哲学家都以讨论关系为己任。

 

中国哲学的系统及其特点


  孔子所谓知人,相当于说知人则哲”“的字义就是大智,《史记夏本纪》将大禹所说的知人则哲记为知人则智’)。但孔子所谓知人,其义不仅在于能官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只是孔子对于()的指点语,而非定义语。实际上,孔子所谓仁者爱人,是对于人类)”的普遍之爱;其所谓知人,也是对于人道)”的普遍之知。

 

  儒家哲学是以知人为中心,以爱人为宗旨,但儒家哲学又不仅限于知人爱人。《论语为政》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不惑可谓是知人的境界,而知天命就不是知人所限了。《中庸》云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的范围来说,不仅是知人,而且是知天”;的宗旨来说,知天也是为了知人

 

  《孟子尽心上》说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忧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这里所谓无不知,当然是既知天知人,但当务之急是知人,尤其是知人之性善所谓无不忧,是要遍爱所有的人,但当务之急是亲贤,亦即能官人。从孟子对尧舜之知尧舜之仁的表述中,我们仍能看到知人则哲,能官人的影响这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说,中国古代哲学的突破是以王官之学为其背景,而且突破的方式又复极为温和”14)。《孟子尽心上》又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就是由爱人而进至泛爱万物了。

 

  郭店楚简的《语丛一》云知天所为,知人所为,然后知道。察天道以化民气。《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易传系辞上》亦云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周易》的这一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学架构,是儒家与道家在思想的互动中共同建构起来的:儒家的天人之学除受道家的影响外,也有其自身的思想根源,如《孟子告子上》引《诗》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接着引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虽然儒、道两家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他们对天道的认识也有所不同,但推天道以明人事是他们的共同哲学架构。《老子》二十一章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庄子大宗师》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这也体现了道家的一天人同真善合知行的思想特点。

 

  《荀子天论》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又说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荀子儒效》讲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这是道家之天道与儒家之人道相综合或嫁接而产生的一种理论形态。《淮南子人间训》云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行,则有以任于世矣。知天而不知人,则无以与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则无以与道游。这也有儒道互补的思想特点。尽管儒道两家思想的综合、互补可以产生不同的理论形态,但司马迁所谓究天人之际仍是共同的哲学架构。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先秦六家要旨云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就是说,先秦六家的言路虽然有所不同,但务为治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为了人生的安顿、社会的治理而提出了各种学说,亦即在究天人之际的普遍模式中都是把知人为治作为中心和宗旨。

 

  汉代的儒学大讲天人感应,而主张对神怪曼云的扬雄《法言君子》也说通天、地、人曰儒。魏晋玄学家申论儒家的名教本于道家的自然,《世说新语文学篇》中何晏见到王弼的《老子注》后赞叹说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宋代的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这里的虽然还不是学科的意思,但宋明理学家对哲学的精神确实有一种自觉的追求。清代的戴震《原善》卷上说天人之道,经之大训萃焉。戴震的宗旨是要追究为何义,但原善必须讲明天人之道,这是儒家经书中的大训大义)。职此之故,我认为,儒学、经学中作为其大训的讲天人之道的那部分内容,就是儒家的哲学。统而言之,中国传统的哲学可称为天人之学

 

  从知人则哲安民则惠,发展到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修己以安百姓,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的突破。中国哲学的实质上的系统,实也就是天论宇宙论)和人论人生论)以及如何知天知人的知论:致知论或方法论)所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知人是中心,原善善即爱人为治治即安民”)是宗旨。这个三分架构的系统,既与西方哲学有着相似点,实也体现了中国哲学固有的脉络和特色。

 

  中国哲学的天人之道,常可略称为性与天道,可见人性论在中国哲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哲学所讲的,是相对于而言,人性就是人的生而既有、与生俱来的本性。《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正蒙诚明》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上性即理也,可见天人合一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性与天道合一此在道家就是合一,在佛教就是佛性真如合一)。人性论既是中国哲学的人论的首要内容,又是天论与人论交揆合一)的一个枢纽。从性善论的传统说,性与天道合一也就是真与善的合一。

 

  推天道以明人事,所谓明人事就是要确立一个行为的规范、价值的准则。有了这样的规范和准则,才能够修己以安民务为治者也。因此,价值观或价值论:axiology)应该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和宗旨。中国哲学表达哲学意义之价值的词汇是,所谓和为贵就是以和谐为最有价值,所谓民为贵就是以人民为最有价值,或者说以人民为国家、社会的价值主体。《吕氏春秋不二》篇云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就是说老子、孔子和墨子的价值取向有不同。

 

  人性论的理论形态是讲人的本性怎样的,而价值观的理论形态是讲人应该怎样。人性源于天,且奠定了人将怎样生活或人应该怎样生活的基础。在人性是怎样的这个看似事实判断的命题中实蕴含了人应该怎样的价值预设。因此,除了性与天道合一之外,人性论与价值观的统一亦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在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之后紧接着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所谓立人极焉,就是要确立一个最高的价值标准,这也是《太极图说》从无极而太极开始,最终推衍出来的一个理论归宿或宗旨横渠四句中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亦是如此)。周敦颐所讲的五性即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性,此性是与他所要确立的人极相统一的。

 

  中国哲学的知论:致知论或方法论),不是讲一般的认知,而是如何知天道、知人道的。致致知论也就是工夫论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真善合一知行合一,但逻辑和认识论的意识不发达,便也成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上古时期的三代文化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反常危机,孕育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而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又主导了秦汉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又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种变局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处于近现代的转型之中。而这一转型在价值观上的主要变化,在我看来,就是由重视正德、利用、厚生的三事,进至文化的五要素即正德、利用、厚生、致知和立制,这里说的致知是指科学的认知,立制是指建立合理的群体制度即民主。我认为,传统的三事与现代的科学和民主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型的一个正确方向。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ongguozhexue/1698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