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摘 要:伴随着中国历史文化不断发展的建筑意匠内涵丰富,空间序列作为平面功能组织的延伸和概括,体现着意匠中的基本元素。本文从基本构成、单体建筑、群体建筑、典型形制、组织安排等方面进行论述,对于观念形态,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历史演变等因素进行考量,得出中国古建筑意匠中对于序列把握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建筑,文化,历史,意匠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1概述
古老中国历史悠久,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作为文化高度集中的代表——建筑,其在历史及文化中所占的地位皆不可小觑。文化与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造就了中国灿烂多姿的文明史。建筑靠营造,营造需构思,构思即设计,设计难免与文化挂钩。意匠,即建筑设计的构思。古代中国社会中,尤其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社会文化意识决定并影响着古建筑的设计结果,并转化为建筑的规划与设计过程。在此,就以中国古建筑的序列为例,探讨二者之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来的设计过程。
每一项建筑计划都是依照一个社会构成单位的需要而产生,平面组织就是满足计划的要求而形成的具体安排。而序列作为平面组织的一种引申,在要求上大致也是按照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延伸,随着社会而发展和进步。
2.1基本构成
扩大建筑单位的规模有两种方式:体量的扩大或者数量的增加。中国古典建筑主要是通过数量的增加来达到扩大平面规模的目的,因而形成其特有的设计意念。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将天视为上天的秩序,以求合法与永恒,而若想与天呼应,通天接地,则平面序列之构成就不能不用分散的方式表现,甚至连州郡都依去在国中位置寻求天上星宿为其对应物。而在平面组织上,中国建筑很少讲单座建筑合并和集中,始终保持着独立和分散的布局形式。
与西方相比,取得相等建筑体积的两种不同的方式,中国为“数”的积累,西方为“量”的集结。东方物我一体的自然观将自然看做包含自身的物我一体的概念,因此中国包容着更多的甚至是作为主体与灵魂的人造的建筑物。“追求人作,宛若天开”成了中国人工环境以及建筑意境的追求。
此外,中国古人赋予环境阴阳有序之准则,认定了方位的主从性,对环境构成要素加以主次区分,反映了建筑为礼制服务的特点。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方位的属性极大地影响了建筑平面序列的分布。山阴水阳,南阳北阴,高阳低,为一般建筑群环境经营时提出了背山面水的要求。
社会心理结构不断变化,影响着包括建筑在内的人群的活动与行为。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内向型的社会心理,而这种心理又促进了防御性内向空间的构成。
建筑离不开环境。生存的本能驱使人类趋利避害,在建筑平面选址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近水利而避水患,防卫性好,小气候好,交通通畅,理想景观,表现了古人在构筑建筑时候重整体,重关系,重气候,重视社会心理影响的特色。而当环境不尽符合理想模式时,人工的方法调整与改善环境是经常地,水道改造,引水工程,人工造景,方位调整,这来源于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调整与改造自然环境的业绩。
上述观念形态,文化心理贯穿建筑历史,影响着建筑序列的各个方面。
2.2单体建筑
单座建筑的平面主要是一种完全根据结构要求而来的形式,并没有因为使用功能的要求而成为一个复杂的组织,以柱网为基本形式,既有规矩的“间”、“架”,又有“增减柱距”和“减柱造”等构造上的变化,也有特殊。模数制的创造,直接为礼制的要求的等级制度服务,同时又为设计和施工者保留了充分的灵活性。这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特征以及文化的熏陶,线状的木结构,“两仪生四象”,“天圆地方”的中国文化观念,使得木结构在多数重大建筑中,就呈现一种简单矩形并通过轴线均衡对称关系组成院落的几何秩序。
2.3群体建筑
围绕一个中心轴线组织建筑群也许是一种人类最早就存在的布局方式,中国传统建筑从开始到终结基本上都受这种意念所支配。在大型的建筑群中,串联起来的院组成路,由有层次的路构成整体的群。
受阴阳观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群不仅关注形式,由其关注起内涵。“左祖右社”,即一种文化上的次序在建筑中的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格局中,均衡对称不是纯形式的,而是相关矛盾的对称,一如文学。
不仅有严格统一的对称,同构关系与自然秩序表现在另一种特殊的古建筑——园林中。互反关系、互否关系、互含关系三者无意中与《易经》思想的太极图暗合,这种文化的深层次反映不约而同的揭示了中华文化中部分深层本质。这既是一种自然秩序,又是一种均衡对称秩序,反映了中国有机地自然观。
2.4典型制式
2.4.1方位
“主座朝南,左右对称”是中国传统的主要建筑平面构图准则,它基本符合中国人的使用需要,与中国在北半球温带的居住需求相适应。因此两三千年间都一直坚持下来。面南称尊不仅是称帝的代名词,也使南向成为了方位序列中最为重要的方向。
2.4.2对称
强调中轴的思想来自浓厚的民族意念,它反映着社会意识和技术组织的统一。在城市中从单座建筑到总体规划之间一直都保持着一种严密的组织关系,即使城市规划方式有了改变,这种关系仍然持续的存在。
2.4.3中轴序列
封建社会礼制发展促使轴线作用不断加强,从而轴线上的空间序列变化也极为丰富,形势发端并发展,运用于建筑的远近、大小尺寸设计。
2.4.4主次
设计素材之间的宾、主关系因涉及意图的不同而相异,不同的关系产生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性格和效果。
2.5组织和安排
规划整齐、左右对称虽然是平面布局的正规形式,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同时产生不少因地制宜的灵活自由的构图。中国建筑创造了两种不同的人工环境:一种是表现得极为理性的完全由人工形状构成的作品,另一种就是即使有人工而得来却仍然以天然的景象而出现得构图。
在一些人看来中国传统建筑南向为尊、中规中矩的对称原则显得生硬死板,局限了中国建筑的发展,这不能说是无理由之论点,而立足于维持中国意匠运行的实践理性精神之机制而言,道器分离,重道轻器使得中国建筑创造者一直处于工匠阶层,而其获得建筑技艺的方式只能依靠因循祖制,以及实践中的发挥创造
,始终沿袭着量变的轨迹前进,因而也很难出现西方建筑史上跌宕起伏的建筑史,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华文明生命力之长久不息,以及其在东方大地上极强的适应性,另一方面的确实成为了中国建筑在开拓创新方面的桎梏。不能否认的是,这贯穿中国建筑发展史的实践理性精神的确很好的解决了中国大地上建筑存在的诸多矛盾,空间层次,硕大屋顶等等,既是特色也是束缚,当它们具有独特性的同时也困顿于自身的局限性,古代匠人运用巧妙地建筑技艺,构建模数制体系,变通,突破,显示了中国建筑文化在总体上立足于此生此世的实践理性精神。
3.思考总结
中国建筑史同华夏文明一样博大精深,意匠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行为上的创造行动浓缩了社会的发展史和文明的构建史,有精华有糟粕,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崛起。当我们触摸优秀的古建筑时,就是在触摸古人的智慧,熠熠生辉,令人震撼。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浪潮之中,如何保留并发扬民族特色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思考中国建筑意匠,借鉴其精华,去除其糟粕,发展并创新,中国建筑才能在世界建筑之林中拥有一席之位。
参考文献:
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
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ongguozhexue/17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