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哲学 > 「君子慎其独也」涵义之新探释(下)

「君子慎其独也」涵义之新探释(下)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二.論先秦至漢的「君子慎其獨也」

(一)「君子慎其獨也」的歸一義涵

  孔子嘗云:「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易,繫辭下》)
  所謂「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若舉以「君子慎其獨也」,相信會是一個很好的義例。
  因為君子的「慎其獨」,既可看成是天下修身之士的所「同歸」,也可理解為人對道德價值的取向,是可具有不同的層面意義、方式與精神面貌。而先秦至漢的篇籍,明言論及此命題的,也實在「多」有;〔8〕而這「多」,則是屬於由「一」而「致」成的「百慮」,也可看成是「殊途」。但相對來說,這就絕非所謂「何思何慮」。
  故除非是已掌握到近道的竅門,能隨機應變而通達無碍,如《易.繫辭上傳》所說的:「《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又或者是能「從心所欲,不踰矩」,如孔子有說:「無可無不可」(《論語.微子》);否則又何來「何思何慮」?
  因此慎思明辨仍是必須的,重要的。因為若「多」而不能「為一」,無論是在內或外,都會造成妄亂,易演變成以一貫之的「執一」,則就有如《莊子.天下》篇所說:「天下大亂,聖賢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各為其所欲以自為方。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所以孟子說:「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盡心上〉)
  不過「以多為一」(《五行》之《說》)也是一套大學問。就以「君子慎其獨也」這精微之言為例,它就纏結着不少容易造成偏差的問題(按: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就曾因此而狠批子思、孟軻之「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而因此亦可推知「君子慎其獨也」這命題,當是出於《五行》。〔9〕事實篇中兩次的言及,皆沒有用上「故」或「是故」之辭),而這正是與「殊途」和「百慮」有關。
  今計先秦至漢,明見有論及「君子慎其獨也」的篇籍,列出為:佚書簡帛《五行》、佚篇帛本《五行》之《說》、《禮記》之〈大學〉、〈中庸〉、〈禮器〉、《荀子.不苟》、《文子.精誠》、《淮南子.繆稱訓》、《說苑.敬慎》,合共十有餘起。而研究所得,筆者認為這話的思想指歸,是歸一於「心」這「內、外」之修的問題。所謂「君子慎其獨也」,意就是指君子要謹慎於一己的「存其心,養其性」這「誠之」的修養上。
  下面試為具體論說。

(二)論說

1.《淮南子.繆稱訓》、《文子.精誠》

《淮南子.繆稱訓》的言「君子慎其獨也」,曰:「聖人在上,化育如神。太上曰:『我其性與!』其次曰:『微彼,其如此乎?(按:謂若然沒有天德,我能於無私的本生中得具此性,又能治性如此嗎?)故《詩》曰『執轡如組(按:謂對生性本質其內容的參差不同,能治理有度;一如驅車的御者能把駕馭駟馬的韁繩,用得如有組織)』,《易》曰『含章可貞』,運於近,成文於遠。夫察所夜行,周公慚乎景(按:《說苑.敬慎》記周公重『六守』以言『謙德』,此處亦當以示周公的『自謙』。蓋夜行則身影不分明,這是以暗影喻出因影響力不顯而有所自慚,含有當更鞭策自勵之意),故君子慎其獨也。釋近斯遠,塞矣。』」
  而《文子.精誠》則謂:「聖人不慚於影,君子慎其獨也。舍近期遠,塞矣。故聖人在上,則民樂其治;在下,則民慕其意,志不忘乎欲利人也。」
  則知「獨」的立義,就是說「聖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義也;行而時之(按:意指能如『四時行焉』般的影響『百物生焉』),德也」(《五行》),這也是所謂「聖人天德」(《大常》)。因聖人的「獨」,乃是「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中庸》第25章),是「深造而自得之」。聖人獨能慎用其體道無妄的心,由「尊德性」而「尊德義」。這即謂除了心無妄私偏蔽之執外,又能注重由天德而來的個性其多面及均衡的發展,性與心皆能並進於善。故《中庸》乃稱此義作「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而對聖道的「運於近,成文於遠」,也即「聖人不慚於影」這天生人成的光影,則就有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第27章)。
  所以《荀子.成相》篇要說:「請布基,慎聖人。」

2.簡帛《五行》、《五行》之《說》、《禮記.禮器》

帛本《五行》謂:「『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能為一,然後能為君子。君子慎其獨也。」
而《荀子.勸學》亦有引用此詩以言「心」,曰:「《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所言要皆謂「君子慎其所立」(《荀子.勸學》)。
  按《詩.召南.鵲巢》有云:「維鵲有巢,維鳩居之。」這是說,桑樹上的鳲鳩,「居鵲之成巢」。〔10〕故《五行》引詩這兩句可理解為,鳲鳩在桑樹上覓得鵲的空巢,共生下七隻小鳥。〔11〕又據載說謂,「鳲鳩有均一之德,飼養其子旦從上而下,暮從上而下,平均如一」,〔12〕所以詩跟着說「淑人君子」,內心的儀態也是一樣。這是起「興」之言(用整理者說),主體意識是「君子慎其所立」。因詩之意是可令人想到,由不善營巢的鳲鳩,要生小鳥便得先覓巢,再到鳲鳩照顧小鳥的「一心」也即顯出「均一之德」,是都可成為「君子務本」的主要精神,也是所謂「一儀」、「為一」和「結於一」等思要的所本。
  所以《說苑.反質》有云:「《傳》曰:尸鳩之所以養七子者,一心也;君子所以理萬物者,一儀也。以一儀理物,天心也。」
  故孔子是說「吾道一以貫之」。這「一」,乃是人從本性上務本於天,性體與心於是成本末一貫之體,而「內聖外王之道」皆由此出(《莊子.天下》:「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它可使本心內取「天德」於「直」性之體,這「尊德性」是為「慎其獨」的首要思維,也是「兆於變化」(《莊子.天下》)之聖人的先知先覺。所以簡帛《五行》謂:「君子之為善也,有與始也,有與終也。」而《說》之釋此義云:「言與其體始,與其體終也。」(第228行)體之「始」是關乎物的起始於「恆先無有」(《恆先》),意即出於天德無妄。孔子嘗云:「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論語.雍也》)這是意謂人此一物是在天行道的中直無枉私這天德上,有幸得生具「直體」(《左傳.襄公二十九年》)這本質,而不是其他不同的物類物質物性。因此所謂「與其體始」,就即與其天性本德本真始,是所謂「動而皆賢於其初者也」(上博簡《孔子詩論》)。這「恆」在而常可以「潤身」的富「德」,它的真實而無妄之「成」,又是來自上天的「自成」之道,這也就是孔子的以「誠」來「言成」,曰:「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易.乾.文言》。孔子並強調的說:「誠不以富,亦祗以異。」這是說,欲要真實而無妄,卻棄富厚的天德不用,也就適足產生異端罷了(說詳註1所言的拙著,其第275頁及註11。故筆者認為哲學上的「誠」義,當濫觴自孔子。事實今本《宗庸》的第一個「誠」字,便出於孔子)。至於「與其體終」,這「體」當是指那能有所「悅於仁義」的「直體」言,是所謂「罔之生也幸而免」者。故「與其體終」當是說「仁、義、禮、智」的「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五行》),這是《中庸》所謂「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的修為,是心能以「天德」揚善去不善(《性自命出》:「善不善,性也」),也是「以多為一」的「內聖」之修,是說君子的「慎其獨也」除得先慎立於直性外,之後還須慎立於心!這就是所謂「善,人道也」(《五行》)。
  但「善,人道也」之後跟着的「德,天道也」,才是更重要的話,因它關乎為甚麼「君子必慎其獨也」。
  《中庸》嘗云:「苟不固聰明聖智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第32章)
  簡帛《五行》說:「聖人知天道也。」
  帛書《德聖》:「聖,天知(智)也。」
  《莊子.天下》篇則謂:「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按:謂優美的資質純出天然。此義〈在宥〉篇是稱作『聖人……出於道而不謀』),兆於變化,聖人也。」
  故就算常人的心性雖皆可以稱「獨」(因它是無物可以相替取代),卻是不能如聖人般的「獨有」(《莊子.在宥》),能那樣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天下〉),能「獨成其天」(〈德充符〉),誠如《呂氏春秋.制樂》所云:「聖人所獨見,眾人焉知其極。」此因聖人不但是在天德無妄下生具能體悟天德的「上智」,而且知以此德「組修其身」(《呂氏春秋.先己》孔子語),「擅道而行」(《淮南子.氾論訓》),並因此而在天道、地道和萬物的道中,獨行出「人能弘道」的聖道,由此而形成「仁、義、禮、智、聖」這「五和」之德,故有所謂「道四術,唯人道為可道也」(《性自命出》第14-15簡)。
  這就是所謂「德,天道也」。
  所以《大常》說:「『聖人天德』何?言慎求之於己,而可以至順天常矣!」
  故君子的「慎其獨」,是必取聖人的「慎求之於己」作為學習的不二法門。
  因此《五行》跟着又說:「君子之為德也,有與始也,無與终也。」這則是說的由「內聖」而「外王」之道,於孔子就是他的以「仁」來言「立達」(《論語.雍也》),也是所謂「中庸其至矣乎」(《中庸》),有曰:「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第13章)而這兩「庸」在《老子》書則謂為:「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2章)莊子則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遊於無有者也!」(〈應帝王〉)
  所以《五行》之《說》釋「君子之為德」的「無與終也」,是謂此義為「舍(按:在此處是『居』、『止』之義,不作『捨』解)其體而獨其心也」(第229行)。
  由「舍其體而獨其心」,便又可深一層義來回說「鳲鳩」。
  鳲鳩之覓巢,純是為了生小鳥和撫育,這是牠們的天性與本能,也是天職(按:此即《五行》之《說》所言「直之」之含義)。但從另一角度來看,鳲鳩是得先讓自己有了安身之所,才可善加照顧生下的小鳥。所以這到了「淑人君子」的「見聞」,問題就會轉得更深入。它很快去到「心」的課題上。孔子嘗說:「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孟子.告子上》)而對於人該如何「自事其心」(《莊子.人間世》仲尼語),這實在是先哲思想上的重大課題。故上述「君子慎其獨也」這命題,義蘊就是:得相信先聖的睿智,早點給要養「心知之性」的心〔《禮記.樂記》:「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按:由血氣之動而來的性,可成『下愚』的心知心物,故有下承之語),而無哀樂喜怒之常」〕,覓個或結個安穩的巢,讓它能「安其身而後動」(《易.繫辭下》孔子之語),這也是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學而》)。
那末何處覓,何處結,又如何結這個巢呢?就繫乎「直」性這實體上。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心之「習」是可以使人的心性變得相遠起來,正如孔子所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論語.子罕》)而心要有能安之所,就得「守其宗」,「不離」於本性,有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中庸》)有所謂:「不離於宗,謂之天人。」(《莊子.天下》)而「天人」的心,自是以天為心的「天心」(《大常》:「余茲宅天心」),是如所謂:「五者不離(指《五行》的『仁、義、禮、智、聖』)〔13〕,合而為一,謂之天心。」(《說苑.反質》)這相信是有關於「善不〔善,性也〕」〔14〕而發的話。仁、義、禮、智、聖五種「形於內」的心性能共冶一爐〔15〕,人既能「以德為本」,又能「以多為一」地體行揚善去不善之修,例如孔子就嘗有言:「知(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論語.衛靈公》)因此荀子說:「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途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勸學〉)因心的性體是有「天祿」這養份可輸送(如不蔽不塞的話。故儒、道二家皆重去蔽去塞),那是人本性與生即具的虛靜無妄的「天德」,故有所謂「爾克永觀省,作稽中德」(《書.酒誥》),有所謂「各設中於乃心」(《書.盤庚》),亦即《中庸》所說「君子尊德性」的這一種德性,它本自人是因上天中直無私的愛而有生,正如孔子所說:「人之生也直。」帛書《德聖》所稱:「五行形,德心起。和謂之德,其要謂之一,其愛謂之天。」而《管子.內業》更有語謂:「心全於中。」又:「中不靜,心不治。」這是明以直性之體的虛靜無妄為心的天然養分。所以《五行》之說曰:「直也者,直其中心也,義氣也。」
而最先談及「中」是關乎上天之性的人,是帝堯,〔16〕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論語.堯曰》)所以孔子說「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泰伯〉);所以《中庸》釋「中」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性自命出》謂「教,所以生德於中者也」;而《語叢一》亦稱「人之道也,或由中出」;凡此都可表出人是有能力從其心會悟或體會到「天心」成物的無私。所以對於人道的「由中出者:仁、忠、信」(《語叢一》),《尊德義》早說有這樣的話:「仁為可親也,義為可尊也,忠為可信也。」(第3-4簡)。故堯乃把天道之在人身上這種可讓心開啟「與天為一」之「達道」的實存特性,稱作「中」(《說文》:「中,內也。从□∣,下上通也」)。這也是《詩.大雅.烝民》所說「天生烝民,有物有則」這「大常」的特性之一(按:若嘗試從荀子的角度看,天的特性大要有三,一是「中」,二是「畸」,三是「匿」)。
所以《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第一章)又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第32章)即此亦知《中庸》的所謂「用其中」、「時中」、「致中和」等「守中」之道,都屬由「一」而「致」的「百慮」,是「殊途而同歸」的「致一」(《繫辭下》)以立本,而以聖賢智哲優為之,是為「天下示誠」。
因此孔子論《鳲鳩》詩有曰:「『其儀一』也,是『心如結』也,吾信之。」(上博簡《孔子詩論》)而《五行》之《說》的釋「獨」更直謂:「獨也者,舍體也(按:『舍』,居也,止也,此處不宜解作『捨』。此句的句義通於《老子》甲本的『孰能安以動者,將舍生』,﹝17﹞也同於〈繫辭下〉孔子所說的『君子安其身而後動』。事實《大學》就嘗記孔子以詩言志的話:『《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按:『丘』字可以一語相關。〕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此「體」,自然是指心所出入但「莫知其鄉」的直性之體言,也是孟子所說「從其大體為大人」的「大體」。而「舍體」意也即是「先立乎其大者」(〈告子上〉)。這樣君子的修身始能「身以為主心」(《性自命出》)。
而對心的立於「大體」的所從事,《荀子.不苟》有絕佳的設義立說,曰:「公生明(例如〈修身〉篇:『《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欲也』),偏生暗;端慤生通,詐偽生塞;誠信生神,誇誕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又謂:「君子大心則敬天而道,小心則畏義而節;知則明通而類,愚則端慤而法;……小人則不然,大心則慢而暴,小心則淫而傾;……《傳》曰:『君子兩進,小人兩廢』,此之謂也。」而《禮記.學記》亦有語謂:「九年,知類通達(《孟子.告子上》:『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強立而不反(《荀子.不苟》:『君子,小人之反』;《中庸》第二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謂之大成。」
而人中的聖者,就因生具上智之資,故能「敬慎無忒」地善修善用此體,「日新其德」(《管子.內業》),「全之盡之」(《荀子.勸學》),無過不及,也是孟子所說的:「形色,天性也。唯聖人然後可以踐形。」(〈盡心上〉)
故《易》之於卦,是獨取《乾》的九二、九五,繫上「利見大人」之辭,以表能容納相對差異的乾體中道,正也是天德人義之所以產生處。故此孔子有說:「大人者,聖明德備。」(《易緯.乾鑿度》)又說:「畏大人。」(《論語.季氏》)說:「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述而〉)
所以《五行》之《說》又有謂:「﹝宜﹞者,義也;言其所行之義之一心也。」(第221-222行)又說:「『能為一』者,言能以多﹝為一﹞。以多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為一也。」這「五」,自是指「仁、義、禮、智、聖」這「五行」。話的深層意義是,修身君子其「為一」的心意雖一,但「義」法卻每有不同。因「天命之謂性」,這性是存有命分上的相差,例如《禮記.禮器》所說的:「禮之以少為貴者,以其內心者也。德產之致也精微,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等衡相稱)其德者,如此,則得不以少為貴乎?是故君子慎其獨也。」這是說聖人稟性先驗,「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中庸》第20章),用力雖少,卻足以顯出人的本質是可使生命臻達高貴的層次,而聖人的用力處,則又有所謂「力行近乎仁」(《中庸》第20章),那是「庸德」、「庸行」之「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對於所謂「不敢盡」,例如顏回言志時說的「願無伐善,無施勞」便是;那是不妄執於一己的善或所以為善者,去放大是非;也不讓施教變成役人的施勞事。「如此,則得不以少為貴乎?」而類此的發自於內心深處的「義氣」、「禮氣」(辭見帛本《五行》之《說》第236及239行),又怎會不是「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悅」(《中庸》第31章),「多之為美」?(《禮記.禮器》)
故《性自命出》說:「禮,所以生德於中者也。禮作於情,或興之也(按:『或』乃是指「無為而成」的性體之動,與同篇的「或使之也」〔18〕及『性或生之』的『或』同)。當事因方而制之,其先後之序則宜(義)道也。」(第18-19簡)
因此修道君子若要取法乎上,又豈可不「慎其獨也」!事實「中人以下」的資質,自然有所不及「中人」;而「中人」則又比不上「中人以上」的。故此荀子要強調「君子養心莫善於誠」(〈不苟〉),《中庸》則說「人一能之己百人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如此則「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第20章)。而這兩者當也就是《禮記.禮器》的所謂「禮之以多為貴者,以其外心者也」的大義所在。故《說》又云:「外心者,非有他心也,同之心也。而有謂外心也,而有中心。」
對於「獨」是本心或返本於一的心之「獨行而不舍(捨)」(《荀子.不苟》),是君子的「能為一」能「慎一用之」(《淮南子.繆稱訓》),這除了有「中心」一辭的「率性」早在《詩經》屢見之外,孔子也有說:「知忠必知中。」(《大戴礼記.小辨》)《中庸》則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而簡帛《五行》篇更有舉例為說:「能差池其羽(朱熹《詩集傳》:『差池,不齊之貌。』此喻身上喪服之凌亂),然後能至哀。君子慎其獨也。」這是說,對於「差池其羽」竟一任由之,無心去加整理,可見是因極度的哀傷。這是心與性情成「率性」的一體,而率性就是順着無妄私的天性。故《說》有釋文謂:「言至內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謂獨。獨也者,舍(居也)體也。」這話除了意表「獨」在狹義上是「率性之謂道」的一義外,廣義言之則是與整個性體有關,也是「修道之謂教」的事。深言之,「至哀」既可顯於賦性中的「仁」,同樣地也可因於與「義」、「禮」、「智」、「聖」等本質有關的性情而另有所顯。所以《說苑.反質》說:「夫誠者,一也;一者,質也。」故即使就「仁」來說,也可有另類的性情,例如《孔子詩論》第16簡所言的「鷃鷃之情,以其獨也」,就是另一種情愫。而這樣獨一的「情」,又每見是情義相兼而多樣化,如《語叢一》說的:「有仁有智,有義有禮。」(第16簡)這也就是為甚麼孔子要從「均」、「和」、「安」這三方面以言「全」,〔19〕而莊子則在〈德充符〉篇借重仲尼來說「全德」!
故人對出於性體的性情,實不宜過於偏重發展,否則就易流為孔子所說的「不肖者」和「小人儒」〔20〕,難以成為「賢者」和「君子儒」。
事實孔子嘗有所慨嘆說:「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21〕
即此亦知,孔子所言的「不及」,是既有謂先天方面的,也有後天方面的。前者是說資質上「的不及」,這可用智、愚有別表之;後者則指心在修養方面未能注重個性的多面和均衡的發展。這就可見出賢者和不肖者的不同。
所以《五行》之《說》又有語謂:「慎其獨也者,言舍〔22〕夫五而慎其心之謂〔也。獨〕然後一。一也者,夫五夫為〔一〕心也,然後德之。一也乃德也。德猶天者,天乃德已。」
而孟子亦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離婁下〉)

3.《禮記.中庸》、《禮記.大學》、《荀子.不苟》、《說苑.敬慎》

至於《中庸》直接談到「獨」的,則是這樣的一段話:「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君子之所以「戒慎乎其所不睹」,相信這也與孔子言「辨惑」有關,曰:「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論語.顏淵》)這些都是關乎心與性的事。故人對類此的「莫見乎隱」,又豈可掉以輕心。更何況是修身為重的君子,當慎而戒之!
又如果是「見賢人而不知其有德也」(《五行》第24簡),這心到底會是一副怎樣的德性?
而《說苑.敬慎》的言「慎其獨」,則有謂:「存亡禍福,其要在身。聖人重戒,敬慎所忽。《中庸》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能慎其獨也。」這話中的「能」字,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指君子是有聖人的上進精神可作榜範;二是君子是有能力在「莫見乎隱,莫顯乎微」這心的本位也即性體之事上「日新其德」。這是孔子所說的「為仁由已」(《論語.顏淵》),所說的「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里仁〉)。故此曰「君子能慎其獨也」。
由此亦知,君子的「恐懼乎其所不聞」,意當是指君子聞道後,對一些仍如未有所聞般的改善不到之處,感到惶恐不安。當然,每個人對所需求的道,標準都會有不同;但只要能令內心感受深刻有所進益,則所知得的道,便都是如孔子所說的:「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掩)」(《中庸》第16章),也是所謂「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第32章)和「莫顯乎微」;不過作為希望希賢的修身君子,講重的道自是高層次的追求;其「憂患意識」(徐復觀先生語),例如對身邊事物的責任感和對時代的使命感,也都會特殊的強烈。正如《五行》篇有說:「不聖,思不能輕。」又:「聞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謂之不聖。」事實據上文的論析,君子所慎的「獨」,精神乃建構於「慎聖人」的基礎上,而端視其人如何努力去攀登聖域!所以《中庸》有謂:「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第21章)又:「故君子誠之為貴。」(第25章)
說到聖人的「慎其獨」,也即所謂「慎求之於己」,前已論述是心之先性而後心,先本而後末,是如《五行》之《說》的所稱:「慎其獨也者,言舍(居也)夫五而慎其心之謂也。」這顯然是說聖道也得有所立(按:顏回就嘗持這樣的聖道觀以譽夫子,曰『如有所立,卓爾』),由「務本」於性而「慎其心」。所以《五行》謂「五行皆形於內而時行之,謂之君子。」(第6-7簡)故《大學》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而無論是性或心,又都屬所謂「中」也是「內」之事,所以《語叢一》有說:「人之道也,或由中出,或由外入。由中出者,仁、忠、信。」這裡得知,「中」既可生出能成仁愛的「性」,也可生成有所忠於仁的「心」和所以立信的「心」。故此孔子要強調「主忠信」(〈學而〉、〈顏淵〉),而《五行》之《說》則因此而把心稱為「中心」與「外心」。故此《大學》的兩言「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都是心與性一并言之。其一是,「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性自命出》:『好惡,性也』),此之謂自謙」,這是說要以「誠」來正其心,慎修其心性。另一是,「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這則是說欺於暗室的心,不敢妄欺於明處,可見人性自有天良。
故知《大學》所謂「誠於中」的「中」,也是結合性與心來說。而「誠於中,形於外」這話所顯的實義又有二:一是人可自我改正遷善,如上所舉致誠「毋自欺」的例子。二是美德善行可觸動人心,產生感染力,甚至能潛移默化,造成善的影響。例如上述的「君子」,便能令「小人」自動自覺地暫時收歛不善的行為,而著其善。這自然是與君子能「知本」而「立本」有關。正如《大學》所說:「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君子平日已樹立明理而公正的威儀信用,這是他的「治本」。而此「本」乃成於本有的天性,此性則是始初於天道本德的無妄,也即《大學》、《中庸》和《荀子》所言的「誠」,有所謂:「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中庸》第25章)有所謂:「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又:「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荀子.不苟》)所以《大學》說「此謂知之至也」。(按:朱子謂《大學》此句之上有闕文。筆者野人,認為此處所論,或可視作闕文義理之修補權充。未審方家以為然否?)
由此可見,《大學》作者認為「君子慎其獨」是可因「以多為一」的「自成」,而產生「以多為一」的影響,正如郭店簡《大常》所說:「故君子之蒞民也,身服善以先之,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民孰弗從?形於中,發於色,其誠也固矣,民孰弗信?是以上之恆務,在信於眾。《?命》曰“允師濟德”何?此言也,言信於眾之可以濟德也。」〔23〕而這同樣也是「聖人不慚於影」(《文子.精誠》)和「周公慚乎影」(《淮南子.繆稱訓》)的至理所在。
當然,人若生具優美的資質,則所產生的影響力將會更大,正所謂:「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親,不怒而威。夫此順命,以慎其獨也!」(《荀子.不苟》)這話的末兩句特別重要,意思是說,就算有好的天賦,還須慎修其心,這是為防「過猶不及」(《論語.先進》)。所以孔子要強調:「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中庸》第2章)而荀子也有指出:「聖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不苟〉)故此不單君子得「慎其獨」,就是聖人也得「慎求之於己」。慎之時用大矣哉!
結語
  由「君子慎其獨也」的面面觀,知內、外均「以多為一」乃「慎其獨」此思要的基本特色,這也是說的「內聖外王之道」。
  故所謂「君子慎其獨也」,意就是說君子要謹慎於一己的「存其心,養其性」這「誠之」的修養上。這是指修身之士先要使自己的心,能存有聖人返心內求的上進精神,然後從賦性中與生俱來的天德,汲取天然養分,各以其義法,治理心性。而「自勝者強」!
  若然這理解不誤,則昔儒及時賢之每把「慎其獨」簡稱作「慎獨」,說法便值得雙榷矣!

註釋:

〔8〕 見宋鵬飛:〈先秦至漢「慎獨」觀念的發展〉一文。(2005年7月10日,google網站,「慎其獨」頁數檢索3)
〔9〕 本文原定是設有附論,題目為:「孟子對『君子慎其獨也』的『幽隠』與『閉約』」,其中一項,便討論到這問題。但由於近日筆者身體不適,故這部分的綱要,稍後才加整理為文發表。
〔10〕毛傳:「鳲鳩不自為巢,居鵲之成巢。」據焦循《毛詩補疏》引說云,鳲鳩乃鴝鵒一名稱。「鵲巢避歲,每歲十月後遷移,其空巢則鴝鵒居之」。(取材自金啟華之《詩經全譯》引,書第26-27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
〔11〕國立鳳凰谷鳥園,周鎮著:《鳥與史料》:「有關科學文獻,卻沒有鳲鳩之托卵於鵲巢記錄。又喜鵲之全長亦近於鳲鳩一倍半。鳲鳩之卵大小為2.3*1.7公分,喜鵲則達3.6*2.4公分之大小。鵲卵為青綠色呈深褐色斑點,與鳲鳩之灰白色地具灰褐色斑點卵殼色紋,毫不相似。鵲巢外徑達60~100公分,以樹枝築成之極大型球形巢,其出入口則在則面,為隧道型。」(2005年7月10日,google網站,有關「鳲鳩」資料頁數檢索1)
〔12〕見陸璣:《毛詩草木鳥獸魚蟲疏》卷下。(轉引自張豐乾:〈“慎獨”之說再考察──以訓詁哲學的方法〉,2002年3月14日,confucius 2000。)又《昭明文選》卷二十、三國魏.曹子建《上責躬應詔詩表》,「七子均養者,鳲鳩之仁也。」唐.李善注:「《毛詩》曰: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毛萇曰:鳲鳩之養其子,旦從上下,暮從下上,其均平如一。」(2005年7月10日,google網站,有關「鳲鳩」資料頁數檢索1)
〔13〕《竹帛“五行”篇校注》作者謂「五者不離」似取自《五行》篇之「五行」。(抱歉筆者不知此文的作者是誰)。
〔14〕本文引用郭店楚簡的釋文,主要是依據中文大學張光裕主編,袁國華合編的《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篇》(台灣藝文)及李零的《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大學出版社)這兩個版本,也有參考郭沂的《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
〔15〕張豐乾在〈“慎獨”之說再考察〉一文有云:「《五行》中所論的慎獨就是要在內心之中把仁、義、禮、智、聖同等看待,不可偏廢。(五者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鳲鳩能以一心對七子,況君子乎!」又說:「所謂的“獨”,即指“心”、“性”,又指“言、行”,最後都指向君子自身。」(出處見上注12)
〔16〕《莊子.應帝王》篇設有「天根遊於殷陽,至蓼水之上,適遭無名人而問焉」一段話,內中的「無名人」很可能是以喻堯,因〈逍遙遊〉篇嘗云:「聖人無名。」又:「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而「天根」則是喻指天性實體。
〔17〕丁原植說:「疑『舍』,或當為本字。『舍』有止息之義。」(《郭店竹簡
老子釋析與研究》,第56頁。轉引自廖名春《郭店楚簡老子校釋》第104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18〕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於《性自命出》篇第7-8簡有這樣的句讀:「牛生而長,雁生而伸,其性〔使然,人〕而學或使之也。」筆者此處的引用,則有所改動如下:「其性使然也。人而學,或使之也。」
〔19〕參看拙著《學校與學術之間》之〈論郭店簡之《尊德義》篇可推定為孔子的著述〉的「天德與治天職」及「治天職三綱領」這兩節,書第209-220頁。
〔20〕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論語.雍也》)
〔21〕筆者對這則話嘗作整體分析和舉例。見拙作〈試析孔子對中道不行的慨嘆〉。台灣《東方雜誌》,民國77年4月。
〔22〕魏啟鵬「簡帛《五行》箋釋」第22頁:「“舍”謂置、安置。」(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9年)
〔23〕故《文子.下德》有云:「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強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未有得已而失人者也,未有失己而得人者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ongguozhexue/1792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