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儿科学论文
通过分析高职儿科学实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实验课时少等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师队伍建设4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更好地符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
现代高职教育必须牢固树立职业观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快髙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实验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儿科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验教学改革对培养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儿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实验内容陈旧,实验教学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被动模仿的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实验设备不够完善,教学资源相对缺乏,不少实验以演示为主,同时由于学生多,难以保证所有学生获得动手操作的机会;实验课时少,加之除正常教学时间外学生不能进人实验室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无法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改革儿科学实验教学势在必行。
1改革教学内容
先要明确高职教育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传统的儿科学教学,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教学,这有悖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要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就要求在教学中把目标细化、量化。首先是制订实用、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增加实验课时,将儿科学实验课时由仅占总课时的1/5左右调整到1/3至1/2,只有充足的课时才能保证各项技能操作顺利开展。其次是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内容调整要坚持实用性原则。虽然,近几年,部分高职院校加强了儿科学实验教学,但仅局限于安排儿科学的一些最基本的操作训练,比如体格测量等。小儿不是成人的一个缩影,不能简单地将儿科学等同于内科学。对于诊断学已经学过的骨髓穿刺、腰椎穿剌等技术操作以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学生头脑中基本上形成的是成人模式,因此,有必要将这些内容编入儿科学实验教学计划中,且要特别指出小儿与成人的不同之处。根据高教【2006】16号文件精神,医学高职院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目标,在保证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社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专兼结合等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培养直接为第一线服务的高技术、高技能的“社会职业人”,逐步形成医学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气我国部分地区由于条件所限,基层医生还要承担起护士的角色,因此,对于儿科常用的头皮静脉穿刺等护理操作应安排在儿科学实验教学计划中。对于实验课,基本操作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应将常见病症的病例讨论作为理论知识的运用加入实验教学计划中,以利于学生形成较好临床思维的雏形。为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可根据学生接受程度介绍一些新的儿科临床技术,如新生儿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等。
在实验教材编排上,对每一个实验内容作了较大调整,改变了传统编排模式,引入“知识模块”的概念,进行模块化编排。在坚持教材的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下,将模块化结构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每个实验项目的开头,开辟案例分析栏,设置1-3个综合分析问题,问题与实践相关,以达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互联系的目的。在教材的适当位置,开辟相关链接栏,链接相关操作技术的进展、发展历史或已经辟临床价值的新技术、新理论,帮助学生开阔撕,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同时,增设复习提髙栏,一方面通过习题形式达到对学过知识复习和巩固的目的;另一方面增加一些具有探索性的思考题,使学生通过査阅相关的资料获取教材以外的与本实验相关的信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2.1以问题为基础(PBL)的教学方法
我们打破原有的教师讲解理论一教师操作一学生练习的实验教学模式,实施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理论知识,在课堂上对操作要点进行提问,教师回答,最后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教师指导的实验教学模式。
2.2应用儿科学标准化病人(SP)
目前,儿科学SP主要是模仿患儿家长进行病史采集训练,并且还包括处理患儿及其家长社会心理问题的技能训练。应用儿科学SP,可以培养和评价学生的问诊技巧、对疾病的掌握程度及诊断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由于儿科学SP有其特殊性,必须经过专门训练,因此,由教师和实验员扮演患儿家长提供病史,并充当评估者和施教者角色。选择既能够充分体现问诊技巧又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如小儿支气管肺炎、腹泻、急性肾炎等,营造一种真实的情景以训练学生的应对能力。在确定内容后编写剧本,模拟医生与SP的问诊对话及情景。SP的语言应当口语化,避免使用医学术语,必要时可加入适宜的表情和动作。应用SP教学学生能够有机会锻炼问诊能力并及时得到评价。
2.3加大实验室开发力度
对于某些需要仪器设备的实验项目,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如不能达到教学要求,可以定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反复训练,并配有专门的实验员进行指导,为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提供锻炼和补习的机会,切实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验操作。
在整个实验教学中,应将素质教育贯穿始终,让学生明确,在儿科学学习中技能和爱心缺一不可,且应巧妙结合,不能一味追求操作决、准而忽视患儿的状态,也不能因为爱心而放弃必要的操作。
3加强实验考核,提高操作能力
合理的实验考核制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实验教学的预期目的。我们建立了实验考核试题库,在课程结束时进行多站式技能考核,一站为体格测量、配乳、骨穿等基本操作,一站为病史采集,一站为根据简要病史资料和体格检查资料作出初步诊断并拟订治疗方案。基本操作评分标准包括准备、操作熟练和准确度等;病史采集评分标准包括问诊内容和问诊技巧及综合表现评分,病历评分标准包括诊断、鉴别诊断、处理措施。每一部分均有细化的评分项目、固定分值,并制成表格以便于学生操作,也使得考核成绩客观、公平、公正。考试方法灵活,可以从多个试题中通过抽签选择,也可以统一命题,或选取基本要求一致的不同试题。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分组进行。在技能考核前讲述操作考核评分标准,让学生明确每项操作考核的要求,其目的是考查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学生实验报告、病例讨论后的分析报告以及期末技能考核,对学生实验实训成统进行综合评定,实验实训技能考核成绩占期末考试总成绩的30%。同时将技能考核成绩列入毕业推荐表中,供用人单位参考。实验考核的加强,在增加学生危机感和竞争意识的同时,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掌握操作技能。
4注重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要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师素质最为关键。学校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安排在校教师到学校附属医院或基层医院工作,积累临床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聘请教学医院中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工作经验丰富、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的临床医生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以解决由于实验教学改革带来的实验教师不足的问题。学校还可通过进修、培训等方法提高和改善实验教师队伍结构,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实验员的学历和能力。
通过以上改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提高了操作技能,实习医院反馈良好。在改革和实践中,我们也认识到一些问题,如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实验技能、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此外,SP在儿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教师充当SP,而SP需要良好的随机应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增强SP角色意识,做好充分准备以应对各种提问,并根据病例需要做出合适的回答,并避免回答问题时使用医学术语或不自主地诱导学生。
作者:欧明娥,黄香梅(肇庆医学髙等专科学校,广东 肇庆 526000)
上一篇:提高中医儿科学教学效果之我见
下一篇:《中医儿科学》教学之详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