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1
中风是指脑部缺血或出血性损伤,也被称为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中风患者多容易伴随后遗症,常见的口口齿不清、半身不遂、行动不便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负担[1]。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发现早期康复锻炼有助于改善中风患者的后遗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此,文章通过对脑梗死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从各方面开展干预活动,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因此,文章主要针对康复护理在中风后遗症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100例医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为52~76岁,平均为(65±10.6)岁。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为50~77岁,平均为(63.2±9.2)岁。本次研究入选标准:①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脑梗死或脑出血后遗症的诊断标准,且患者经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无精神和意识障碍;②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能够配合随访调查。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功能衰竭、严重内分泌疾病、精神病以及接受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
观察组则采取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措施为:
①躯体障碍: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康复训练方案,在能够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进行自我躯体移动,并鼓励患者在床上多翻身;若患者不能翻动,可以在骨突部位垫上气囊圈,避免压疮的出现;伴随肢体偏瘫的患者需要尽快进行肢体锻炼,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出现,护士需要对患肢进行按摩以及被动锻炼,指导患者进行屈伸、转动、抬升等动作,有助于改善关节功能以及肌肉力量,然后在逐渐进行平衡以及站立训练,然后再循序渐进开展精细动作训练,例如翻书、夹菜、捻动、抓握等动作;鼓励患者自行穿衣脱衣、洗脸刷牙、梳头吃饭等,每日不定时进行关节和手指的训练,1天10次;
②语言功能障碍:鼓励患者发音,通过伸缩舌头来锻炼舌头的灵活性。可以通过训练用喉发音或是用嘴吹气的方式,诱导患者发音,然后从简单的词句,然后纠正患者的发音,并逐渐开始进行简单对话,从而提高患者的语言能力[3-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询问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本次研究临床疗效参照相关文献[3]制定:显效:BI指数>60分,有轻微活动受限,能够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部分需要他人帮助;有效:BI指数为41~60分,有中度活动受限且需要他人进行较大程度的帮助才能够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无效:BI指数≤40分,有重度功能受限且大部分生活活动需要他人辅助。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值检验 ,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体满意程度要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脑血管疾病总数的80%,可分为出血性脑中风与缺血性脑中风,具有发生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中风患者中,约有50~70%无法完全康复,出现了各种后遗症,例如失语、意识不清、交流障碍、瘫痪或偏瘫等,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偏瘫[6-7]。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通过康复锻炼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康复护理将患者作为护理中心,通过加强护理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在治疗期间通过科学的干预措施,不但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本次研究观察中,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体满意程度要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康复护理在中风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59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