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4--01
脑梗具病情进展迅速、发病急等特点,多发于老年人群,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状况,而且给其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临床治疗期间医护人员易忽略患者心理问题,从而降低治疗配合度,故,于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及时予以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104例脑梗死患者分别予以不同护理方案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0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时不同的方案分为对照组(48例)与研究组(56例),前者男女比例2:1,年龄41~77岁,平均(62.76±5.55)岁,文化程度:大专或以上22例,中学18例,小学及以下8例;后者男女比例36:20,年龄42~74岁,平均(60.23±6.25)岁;文化程度:大专或以上24例,中学20例,小学及以下12例;两组上述各项基线因素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保持住院环境安静、卫生,健康宣教等;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全方位护理,具体方案如下: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尽可能的满足患者心理需求;针对性详细讲解疾病病因、特点及治疗方案等;加强与患者家属心理沟通,嘱其给予患者足够的精神支持。②生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者血运及皮肤受压情况,频繁更换体位、翻身,并轻柔按摩;嘱白天、夜间体位变换方案,以及侧卧位时床头抬高30°。③饮食护理: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嘱其多食易消化、高维生素、低脂食物,且饮水或进食时速度切勿过快,避免引起窒息或反流。④出院指导:嘱患者出院后适当运动,多休息,保持良好心态;遵医嘱用药,且定期回院复查,并增强营养补充。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参照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变化情况;分值均介于30~80分,分数心理程度呈正相关[2]。根据两组睡眠情况评定其失眠状态,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21.0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计量资料,t行组间、组内比较;百分比(%)计数资料,?字2行组间比较,P<0.05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对比 两组护理后SDS、SAS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但研究组降低幅度比对照组大(P<0.05)。
2.2 两组失眠状况对比 研究组重度失眠数10(17.86%)例显著少于对照组27(56.25%)例(P<0.05)。
3 讨论
脑梗为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类疾病,若患者未得以及时治疗与有效护理,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严重危及其生命安全。临床治疗脑梗死患者主要以稀释血液、减轻脑水肿、扩血管、抗凝、溶栓等为主,但其均难以顾及患者心理变化,导致其易形成紧张、恐惧等心理问题,进一步说明临床治疗脑梗死患者期应间加强护理工作,以提高疗效[3]。
全方位护理指的是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全面、全身性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文化、心理、生理及社会等方面综合护理[4]。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后SDS、SAS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但研究组降低幅度比对照组大提示全方位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分析原因可能为: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尽可能满足了患者心理需求,从而消除护患间的陌生感。护理人员针对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病因、特点及治疗方案等,从而提高其治疗配合度;通过讲述成功案例及加强与患者家属心理沟通,使患者感受家庭支持,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本研究结果提示,全方位护理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失眠状况,提高其预后质量,这与郭瑞清、郭秀英等人文献研究结果类似[5,6]。护理人员对患者血运及皮肤受压情况予以密切观察,并协助其更换体位、翻身,并轻柔按摩,告知白天体位以坐位为主,夜间交换侧卧为主,侧卧位时需抬高床头30°[7]。此外,嘱患者于发病24h内进行小范围活动臀、肩部,以避免翻身牵动头部;并嘱患者多食易消化、高维生素、低脂食物[8]。出院前嘱患者出院后适当运动,多休息,保持良好心态;遵医嘱用药,定期回院复查,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本研究受时间、环境及样本等因素制约,未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予以验证。
综上所述,全方位护理不仅可缓解脑梗患者心理状态,而且有效改善其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59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