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异质性疾病。急性关节炎通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如反复发作可发展为慢性关节炎,表现为多关节受累,其特征性表现为痛风石的出现。我院于2012年――2013年共收治痛风性关节炎58例,给予适宜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临床病例58例,男47例,女11例。年龄27-74岁,平均年龄43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病程(5±2)年。其中青年7例,中年41例,老年10例。无其他合并症,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均康复出院。
2护理措施
2.1一般护理患者入院后,疼痛难忍,急性发作时应注意卧床休息,局部冷敷。抬高患肢,关节制动,尽量保护受累部位免受损伤,以免破溃、造成感染。故要加强患者皮肤护理,定期更换床单、被套,定期进行病房消毒等。
2.2饮食护理嘱咐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大于2000ml-3000ml,以促进尿酸排泄。正确严格选用低嘌呤食物,选择宜用的食物。忌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注意减少高蛋白质和高脂肪的摄入量,忌动物性油脂,告知病人平时不暴饮暴食,不饮酒。限制高嘌呤类食物的摄取以减少外源性核蛋白,降低血尿酸水平。
2.3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做好疾病解释工作,消除影响疾病恢复的不良因素。急性期患者由于疼痛剧烈、功能活动受限,协调性及灵活性丧失,给生活带来极大不方便,故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不安。在护理工作中,要注意服务态度,主动询问患者疼痛部位及程度,及时解决病人的躯体不适,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同时,向患者作好安抚工作,并协助患者生活,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4用药指导
2.4.1急性期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mg,每日1次;小苏打1g,每日3次。症状缓解后,用别嘌呤醇0.1g,每日2次,连服5天,饮水量每日不少于2500ml。
2.4.2中药内服症状缓解后以四妙散为主方加减,基本方药:苍术、黄柏、牛膝各15g,生薏苡仁、鸡血藤、忍冬藤各30g。如有发热加生石膏20g、蒲公英30g;病程长者加桃仁、地龙、红花各9g。诸药混匀,以清水浸泡10min,文火煎沸10min,倒出药汁400mL,分2次饭后30min口服,1天1剂,10天为1个疗程。
2.5针灸法及护理患者取仰卧位,病变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30mm×50mm毫针快速进针;直刺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均用捻转补法;曲池、阳陵泉用捻转泄法;阿是穴采用扬刺法(中间1针旁纳4针);同时局部TDP灯照射。针灸过程中如患者出现晕针,立即停止针灸,将针全部起出,同时将坐位改为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指压人中、合谷穴,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松开患者衣领,开窗通风,注意保暖。晕针为一过性,2-4h可自行恢复;若持续时间过长,应通知医生处理。并测量生命体征,记录在病历本上,做好抢救准备,以防发生意外。
2.6艾条灸法及护理将艾条一端点燃,于疼痛部位做雀啄食样动作,使局部感到温热,每日1-2次,每次约15-20分钟。室内温度要适中,以防感冒,施灸前检查患者有无禁忌证,施灸穴位应常规消毒,尤其是瘢痕灸,以防感染。灸处一般的局部红润不处理。切忌在灸后用力摩擦。若灸处出现小水泡,可用敷料包扎一下(不擦破皮),让其自行吸收。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头穿破,排出水液包扎即可。化脓灸要包扎好灸的部位,并密切注视局部变化,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待其自愈。若有感染时,应按外科化脓感染常规处理。
2.7锻炼指导及护理锻炼的类型应根据患者关节炎的部位不同选择锻炼方式,在锻炼时要注意时间、强度。从小量的运动开始,运动时避免造成关节疼痛,最好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锻炼。患者在平时虽可进行运动,但是不能进行剧烈的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使有氧运动转为无氧运动,组织耗氧量增加,无氧酵解乳酸产生增加以至pH下降等,可诱使痛风发作,应尽量避免。临床上常可见到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往往与病人长途步行、关节扭伤、穿鞋不适及过度活动等因素有关。一般不主张患者参加跑步等较强的体育锻炼及进行长途步行旅游。运动种类以散步、慢跑、游泳、打网球、太极拳、健身运动等耗氧量大的有氧运动为好。
3小结
痛风已成当今社会的一种常见病,随着饮食结构的明显变化,食物中含高能量、高嘌呤类物质明显增加,痛风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对于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要加强健康教育,让其重视疾病,调节并控制饮食,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注意保护受累关节,急性期制动;同时进行心理疏导,改善焦虑、烦躁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嘱咐患者定期复查尿酸,随时了解病情。总之综合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对提高治愈好转率,降低复发,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60599.html下一篇:血液透析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