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4例,女32例,年龄25~48岁,平均年龄(34.57±5.12)岁。在入院时均伴有对日常生活无任何兴致,愉快感在很大程度上丧失;精力出现显著性减退,不明原因的持续性乏困感;易不由自主的发脾气,动作明显变得迟缓,焦躁不安;思维灵敏度赌侠;严重失眠;反复出现自杀行为或想法;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降低等临床表现。按照入院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以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均不具显著性差异(P>0.05);可作对照比较。
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抑郁症的相关诊断标准,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17分;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法律代理人等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其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以"共情模式"模式开展护理工作,具体实施如下:
对护理人员开展"共情护理"知识培训,就共情理论、沟通技巧、认知、人性关怀以及实际操作等方面进行教育,培养护理人员的人性化理念,在临床实践护理工作中更多地关心并理解患者。在实际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将直接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操作技能的演示相结合,使护理人员更好地掌握共情护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重点。定期开展共情护理工作的交流研讨会和学习心得交流会,提高其学习效果。护理人员的共情护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患者的每一句话都要积极地倾听,且不可对其作价值判断,在倾听患者诉求过程中以点头、眼神示意为主,加强患者的情绪观察与体验;对患者的病情资料和情绪观察结果等信息资料进行有效整理;对患者的反馈信息加以留意,增强共情体验。
1.3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及抑郁评分,使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QLQC30)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中主要包括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和社会功能5个维度,每个维度20分,采用4级评分标准;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抑郁情绪进行评价,该量表共包括20项条目,分为4个等级,总分为8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抑郁情绪越严重。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后,组间生活质量对比,观察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情绪评分比较 根据表2数据,护理后两组患者抑郁情绪评分均有下降,与护理前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护理后,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病情易反复发作,且具有慢性化的趋势,给患者带来强烈的精神痛苦[2]。在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多采用密闭式病房的集中治疗,这种治疗方式导致其与社会环境脱离,使患者与他人沟通的机会更少,对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十分不利[3]。由于抑郁症患者存在情绪低落的特点,对外界一切事物兴趣较为缺乏,因此常规护理干预的效果往往不佳,对于指导其接受和理解能力的改变无明显作用[4]。"共情护理"模式是护理人员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运用"共情"能帮助护士在临床实践中更好的帮助患者恢复疾病,了解其真实情感,并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5]。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及抑郁情绪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人员不断增强其"共情"能力,提高与患者有效沟通的技能,对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6]。可见"共情护理"模式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抑郁症状。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61679.html下一篇:人工肝血浆置换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