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5-0086-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5.045
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病情发展较快,是急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患该疾病后,残疾或死亡的发生率较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均会受到严重影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和患者的家属带来较大的压力。临床急救脑卒中患者的时间有严格的时间窗,因此,运用高效的急救措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现对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
1月接收的急性脑卒中患者40例进行研究,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老年脑卒中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大量脑出血、严重心肌梗死、心绞痛、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60~82岁,平均(68.39±5.37)岁,9例脑出血,11例脑梗死;对照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61~85岁,平均(68.71±5.62)岁,8例脑出血,12例脑梗死。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急救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医护人员先询问患者或其陪同人发病的情况,判断患者的发病状态是动态还是静态,及时给予患者吸氧,保证患者呼吸顺畅;护理人员将牙垫放在患者牙下,并实施减小颅内压的措施,如静脉脱水;护理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对患者的瞳孔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做好气管切开护理、导尿管护理、吸氧护理、营养支持护理等工作;护理人员多与患者沟通,安抚患者,鼓励患者树立恢复的信心。观察组患者应用急救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 成立路径组 由医生、护理人员、药剂师、检验师组成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根据脑卒中治疗护理规范和临床经验,制定临床护理方案,包括护理预期目标、急救措施、护理措施、康复练习、健康教育、排泄、清洁、饮食、检查等内容。
1.2.2 院前急救护理 医院接到急救电话后迅速派出救护车,护理人员在前往现场的途中联系患者的家属,掌握患者发病的大致情况,并作出初步判断,指导患者家属垫高患者的头部,不可搬动患者的头部,及时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尽可能地使患者保持呼吸顺畅。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后,及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使用通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如果评分小于8分,医护人员立即对患者进行吸氧、吸痰、减小颅内压、控制血压等急救措施,如果评分不低于8分,可进行转运。在救护车中,护理人员保护好患者,实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清除患者的痰液,保持患者的呼吸通畅,告知急救科室做好急救准备。护理人员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各项护理措施,并记录完成情况。
1.2.3 院内急救护理 患者住院后,临床护理小组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入脑梗死或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告知患者急救临床护理路径的内容,让患者的家属理解相关的急救护理措施。护理人员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记录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做好对应的急救准备。
1.3 观察指标
记录接诊到抢救的时间、接诊到进行专业治疗的时间、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和患者的存活情况,调查患者对急救护理的满意情况,使用Barthel指数评价方法对急救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接诊到抢救的时间、接诊到专业治疗的时间、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及患者的存活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80,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00,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起病急,多种因素导致的脑内动脉破裂、闭塞、狭窄会使患者的脑内血液循环功能异常,从而损害脑部[1]。根据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分为永久性脑损伤和一过性脑损伤,根据脑卒中患者的病理性病变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2]。在临床实践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且引发死亡和残疾的概率较大[3]。而临床上的急救措施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因此,临床上需采取高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以争取抢救时间。临床护理路径主要由护理部门统筹实施,由专业的医务人员组成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并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方案,以提高护理质量,强化护理效果[4]。目前,国外已经广泛应用该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并分析比较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接诊到抢救的时间、接诊到专业治疗的时间、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存活率和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急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较理想,值得应用。脑卒中的抢救存在严格的时间窗,应将救治时间控制在患者发病后的6~8 h内或更早的时间[5]。在该时间段内,医务人员及时为患者提供高效的救治和护理措施再通患者的血管,减小脑部功能的受损程度,延缓患者的疾病的发展。脑卒中发病突然,病情发展较快,因此,临床救治的效率直接对患者的存活和预后产生影响。而临床护理路径是一项系统性的护理模式,其护理内容具有时间性和顺序性。患者发病时,护理人员可依据临床护理路径表对患者实施规范化的护理措施,保证各项护理服务工作到位,防止紧张情况下护理发生遗漏的情况发生,有效保证了护理效率。临床护理路径主要由专业的医生、护理人员等组成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共同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主要包含了针对脑卒中疾病的发病特点而规定的对应规范化护理项目,使护理人员能够直接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价和判断,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有效地争取了抢救时间[6]。
以往临床上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抢救时,护理人员需要遵照急救医生的嘱咐进行对应的急救护理,这种方式延长了急救操作的时间,可能延误了最佳的急救时间[7]。且在临床急救护理中,护理人员应用传统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抢救时,各项护理工作处于较为忙乱的状态,没有合理调配各项急救护理措施的实施,护理效果较差。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使各项护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促使护理人员直接按照标准化的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急救,有效地强化了护理效果[8]。护理人员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急救护理措施时,直接按照标准化的护理流程对患者实施各项护理措施,每完成一项护理措施就进行标记,并严格根据该表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为医生的抢救提供了重要依据。脑卒中急救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分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在院前急救中,医务人员可在前往现场的途中大致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指导患者家属实施尽可能地保持患者呼吸通畅等的基本措施能尽量减小患者病情恶化的速度。在现场,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护理路径表,直接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急救护理,如患者的病情较轻时,可尽快进行转运,让患者尽早地得到救治,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严重时,护理人员在现场实施相应的急救措施,尽量使患者的病情稳定下来,之后再进行转运。总之,脑卒中临床护理路径急救护理模式可使护理工作程序化,使护理工作有计划地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护理效率。临床护理路径围绕患者的健康实施各项护理措施,护理人员的关心、爱护可拉近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促使医患关系向良好方向发展。总之,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老年脑卒中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较理想,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应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61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