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脑梗塞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1]。好发者为50-60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脑梗死发病后多数患者意识清醒,少数可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一般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2]。脑梗塞患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收治的120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做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收治的120例脑梗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脑CT检查均符合脑梗塞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其中实验组年龄51-81岁,平均(62.5±2.5)岁;对照组年龄53-83岁,平均(61.2±1.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给予患者的用药与饮食指导以确保体内含有充足营养物质,避免出现营养不良。还要给予一定心理护理帮助存在焦虑、抑郁心理的患者缓解相应症状等。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康复训练护理,具体包括:
1.2.1 体位变换
因为患者的偏瘫肢体肌肉相对较为松弛,静脉回流不太顺畅,故易出现水肿。所以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正确变换体位。翻身时采用侧卧位,每隔1小时进行1次翻身,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瘫痪的上肢,不可进行暴力牵引。
1.2.2 患肢肌力训练
若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护理人员可给予科学的阶段训练指导。先从患者的手指进行,逐渐增强其肌力。当肌力恢复至Ⅱ级,则可协助患者对患肢进行适当的运动。例如指导患者进行手指屈伸、肘关节屈伸、接物、换衣等。
1.2.3 步行训练
当患者的肌力恢复到能独自行走,且可坚持约30 min时,再可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步行训练。护理人员要注意搀扶患者的患肢,利用自身右侧腿带动患者的患肢进行行走。若在训练时,患者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则应立即停止训练,让患者休息,避免患者跌倒。
1.3 判定标准
明显好转:能独立完成运动且完全克服阻力;好转:需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完成运动以及克服阻力;无效:患者在护理人员协助下仍旧无法完成运动与克服阻力。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PSS18.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中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并用平均数与标准差表示设计到的计量数据,当P<0.05时,说明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分析,实验组患者中明显好转31例,好转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中明显好转16例,好转28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脑梗塞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部病变,脑梗死发生后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偏瘫,并损伤机体功能,严重影响了运动神经系统。在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多以饮食控制和健康指导等方式来指导脑梗塞肢体偏瘫患者,但大多数患者由于难以忍受剧烈疼痛,很少能做到主动参与康复训练,因此会制约了临床疗效,导致预后不佳。脑梗塞属于脑血管疾病中的多发病、常见病,好发于老年人[3]。该病具有突然起病,致残率高等特点,虽然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一般患者经过及时抢救,存活率得到了较高的提高,但抢救后患者出现的语言障碍、肢体瘫痪、口角歪斜等生理功能的改变会给患者带来恐惧、抑郁和焦虑等消极心理,从而导致患者不配合治疗,故严重影响临床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4]。
本文通过给予对照组以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康复训练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后可知:实验组患者中明显好转31例,好转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中明显好转16例,好转28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综上所述,给予脑梗塞患者以科学的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可显著增强临床有效性,有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作进一步的推广使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62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