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1 社区康复护理实施的意义和目的
1.1 脑卒中疾病的危害性
脑卒中是我国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劳动能力,可致社会能力丧失,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会留下程度不等的残疾,如偏瘫、运动困难、知觉障碍、偏盲、失语等。这些障碍往往是药物所无法治愈的,只有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才能取得效果。
1.2 社区康复护理意义
社区康复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延续,对患者的支持更有针对性。对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针对患者不同情况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了患者复诊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社区康复护理应注意问题
在社区康复护理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和社交活动,充实患者的生活。通过鼓励病人从事家务劳动,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不仅可以使已经恢复的肢体功能得到巩固,减轻病人的家庭负担,而且使病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病人肢体功能的恢复,提的心理状态和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病人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肢体功能康复方面取得的进展加强了病人及家属对康复的信心,可以形成一个促进康复的良性循环。
2 社区康复措施与方法
2.1 功能康复护理措施
脑卒中的病理形态改变是局灶性的,但引起功能的变化是全脑性的,因而引起脑可塑性变化也是全脑性的。脑卒中后康复不是针对局部的病损,而是促进其功能的恢复。脑可塑性理论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以广泛应用,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患者处于恢复期后即可根据情况出院,进行社区康复治疗和护理,这样既能达到恢复的目的,又可以为患者节约经费。
2.2 恢复期社区功能康复措施与方法
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加强肢体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患肢做主动运动,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功能。在协助被动活动的同时,鼓励患者主动训练;鼓励患者练习翻身及移动身躯。随着病情好转、肌力的恢复,逐渐延长锻炼时间,做好坐起训练、站立训练、徒手训练等;在进行锻炼时应注意防止患者跌倒使病情加重。
2.3 后遗症期康复治疗
一般发病 3 个月后进入后遗症期。但仍应继续进行训练和利用残余功能,防止功能退化,争取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使患者尽可能回归社会,可采用定期随访等工作方式,为患者做好社区康复护理指导工作。
2.3.1 康复训练
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止功能退化。
2.3.2 补偿患肢功能
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以补偿患肢功能。
2.3.3 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
对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的患者,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功能,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并利用各种辅助器具或装置如手杖、助行器等防止功能退化,同样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社区适应能力。
2.3.4 重视职业、社会以及心理康复对家庭、社会环境做必要的和可能的改造,使患者在尽快走向社会,使心理得到尽快康复。
2.4 心理康复干预
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除有偏瘫等功能障碍外,还常伴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和生存质量。因此,必须对患者及家属讲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使其对该病有正确的认识,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配合治疗;必要时可予抗抑郁和(或)抗焦虑的药物治疗。
2.5 脑卒中患者语言康复的护理
语言功能丧失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症状,护理中要加强患者日常用语的训练,对患者开口讲话加以鼓励,稍有进步就予以赞扬,以增强患者信心。与失语症患者谈话时力求简练、通俗易懂,言语要慢,对患者的话语要认真倾听,并用肢体语言予以反馈。与伴有认知障碍的患者谈话时,应手势、实物或图片进行配合以使患者理解。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及时的康复训练,能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
3 总结
脑卒中后患者肢体恢复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康复锻炼,容易产生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而导致残疾。早期介入康复护理,能够为患者各种功能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效降低神经功能残疾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脑卒中康复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有些患者甚至要坚持终身。康复治疗技术实践操作性极强,社区护理人员在康复医疗中有中坚的、基础的地位,影响着康复治疗成败和质量优劣。近年来,社区康复迅速发展起来,国家亦加大扶持力度,培养社区康复队伍。但康复资源仍十分匮乏而且分布不平衡,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让康复治疗专业人员尽可能的早期介入,把握好治疗时机,遵循规范的治疗模式,以促进脑卒中患者各项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62778.html上一篇:舒适护理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