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3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为15―68岁。在所有患者中,因交通事故受伤患者有18例,高处坠伤患者8例,钝器击伤4例,刀具刺伤2例。所有患者经临床急诊诊断后符合创伤性休克的诊断标准,患者收缩压均未达到90mmHg,且脉象微弱。
1.2 方法
1.2.1 查体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查体,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腹部疼痛等体内出血的征兆,腿部是否出现畸形、骨折等,必要时需要对患者进行穿刺,为患者进行B超或X光检查。
1.2.2 建立静脉通道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为患者建立2―3条静脉通道,及时为患者进行输液、输血等,补充患者体内的血液容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护理中,护理人员对情绪比较躁动的患者可以进行留置针穿刺,对于穿刺相对困难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将患者的静脉切开,在切口位置放置输液管,以此辅助输液。
1.2.3 输液、输血
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需要为患者输入大量的平衡盐溶液或生理盐水,在患者进入急诊抢救室内1―4h进行输液。对于创伤性休克症状极为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在半小时内为其输入2000ml左右的生理盐水或含量为7.5%左右的高渗量盐水,使患者的血管得到有效扩张,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状况。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注射高渗量盐水的时候,每次注射50ml,间隔时间为20min左右,注射总量控制在400ml之下。
在为患者输血的时候,护理人员应为失血性休克患者及时补充体内丢失的血液,着重为中度或重度创伤性休克患者输血,也可以在必要条件下为患者进行成分输血,并在输血过程中配合使用晶体液。
1.2.4 体征监测
护理人员应当随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若患者的心率逐渐减慢、脉象趋于搏动,说明患者的休克症状明显好转。护理人员还要随时监测患者的脉压差、神志状态、尿量等。此外,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CVP值进行监测,一般来说,正常的CVP值为5―12cmH2O。若患者的CVP值在5cmH2O之下说明体内的血容量在减少,若CVP值高于12cmH2O,则说明患者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症状[2]。
1.2.5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也是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抢救护理中的重要方式,护理人员应进行全程陪护,在心理护理中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正确处理复杂情况,让患者对自己产生信任心理。护理人员还需要不断安抚患者,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让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在心理护理中,护理人员还需要引导患者家属对抢救工作、护理工作形成正确认识。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患者在急诊抢救中接受护理之后的抢救效果,并加以分析。
2 结果
本次研究的具体结果可见下表1:
上表数据显示,在32例患者中,成功抢救例数为30例,急诊室死亡及住院后死亡的患者各有1例,成功抢救效率达到了93.8%。这充分说明了,在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快速急诊抢救中,护理工作十分重要,接受正确护理的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的几率会大幅度增加。
3 讨论
在急诊抢救中,较大一部分患者是因为受到创伤而导致创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危险性较大,容易导致患者死亡或留有后遗症等,因此,迅速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急诊抢救尤为重要。在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中,护理工作是重要的辅助性工作,及时为患者进行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具体抢救成功率[3]。
急诊科的创伤性患者数量相对较多,患者的病情一般比较严重,因此,急诊抢救人员应当成立护理小组,并做好相应的分工。最基本的分工应当为一名护士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顺畅,确保患者可以呼吸;一名护士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准备患者所需的药物及护理器材等;一名护士为患者开静脉通道,并及时为患者进行输液、输血等,配合医生的各项抢救治疗方法。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在患者恢复清醒意识之后加强对其的心理护理,多鼓励患者,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真正信任自己,配合医生的治疗及护理人员的工作,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保证患者的心理状况稳定。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当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让家属对患者的抢救及护理存有耐心,避免患者家属因对创伤性休克缺乏正确认识而给抢救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在急诊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当从查体、建立静脉通道、体征监测、输液、输血、心理护理等方面入手,对患者进行科学程度较高的护理,保证患者的血液循环功能。这样,可以以此保证患者在接受护理后的抢救有效率得到提升,保证患者的后续治疗效果。
结语:
在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快速急诊抢救的同时,配合正确、科学的护理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抢救有效率,急诊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63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