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近年来,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对内科疾病与感染性疾病的预见难度加大,其发生与传播日益严重[1]。我国医院院内感染率总体较高,延长了患者住院天数,不仅加剧了患者的痛苦和生命危险,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内更大的经济压力,同时也造成了医院资源的浪费。内科病区是医院重要科室之一,减少内科病区感染情况的发生对医院整体感染率的控制有重要意义[2]。我院于2012年1月开展护理管理,本研究对比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应用护理管理前后,内科病区收治的患者感染发生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等,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月~12月我院实施护理管理前,内科病区收治的100例住院患者纳入研究,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44.13±1.22)岁;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实施护理管理后,内科病区收治的100例住院患者纳入研究,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18~77岁,平均年龄(43.89±1.2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管理方法
1.2.1病房管理 ①采用统一招聘的方法招聘护士,招聘条件:年龄≤40周岁,具备护士执业证,经历面试、培训、试用筛选后,择优录取,被录用的护士统一管理[3]。②制订陪护流程,规定陪护家属可行走区域。③按照内科的特点制订管理规范。严格执行奖惩措施,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在病区内要坚决禁止大声喧哗、吸烟等。
1.2.2消毒质量 制定详细且规范的对消毒剂、饮食、病床的使用要求,就隔离消毒的相关知识对护理人员、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培训。严格执行探视制度,避免交叉感染[4]。
1.2.3护理质量 ①系统梳理护士的工作流程,制定有弹性的排班制度,体现人文关怀,明确护士与护工各自的职责;②针对不同病患个体情况,细化护理方案,每天定时评估患者的病情以及心理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对护理做出相应的调整;③定期培训护士的操作技能,不定期检验护士的实践能力以及操作技能,整体提高护理水平。
1.3观察指标 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②病房管理评分;③消毒质量评分;④护理质量评分;⑤院内感染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病房管理评分、消毒质量评分、护理质量评分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评分从1~100,分数越高表明效果越好,院内感染率=感染人数÷总人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正态性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护理管理干预实施前后病区管理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消毒质量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患者感染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院内感染是指以医护人员和病患为主、在医院内部发生的一切感染。据统计,我国医院院内感染率达5%,感染导致病患住院时间平均延长14 d,导致医疗费用平均增加1500元,给病患带来生命威胁,给医院带来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在各科室院内感染中,内科病区院内感染率最高[5]。院内感染有很多原因,包括患者抵抗力差、分泌物增多、咳嗽反射差等。抑制内科病区感染的发生,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严格制定并执行消毒规范、科学使用医疗设备、加强护理管理[6]。目前,我院临床上主要的陪护方式是家属陪护,但是家属陪护难以实现专人长期陪护,而且,家属自身会携带一些病菌,会导致交叉感染,对医院的医疗护理造成了负面影响,而且促进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我自2012年1月开始实行护理管理,本院对实行护理管理前后1年各100例患者采取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研究,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病区管理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消毒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实行护理管理后,病房条件明改善,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提高;观察组患者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护理管理有利于控制院内感染。
总而言之,在内科实行护理管理,既能规范化护理操作,又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病区感染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63952.html下一篇:8例产后抑郁症患者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