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预防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良好预后意义重大。本研究旨在探讨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为此随机我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106例剖宫产产妇作为本次课题研究的观察对象,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我院2013年2月――2015年3月106例剖宫产产妇,产妇年龄23-35岁,平均年龄(27.9±2.4)岁。所有产妇均符合剖宫产相关手术标准,且均为初产妇,产妇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1)术前双下肢已经形成静脉血栓者(血管彩超检查);(2)具有血管外科手术史的患者;(3)曾患下肢深静脉血栓者。根据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患者。其中,观察组产妇平均年龄(28.4±2.3)岁,对照组产妇平均年龄(27.7±2.5)岁。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严格遵照医嘱开展临床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接受具有围产期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术前护理:护理人员要根据产妇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诉求开展护理服务工作,与患者交流谈心时,态度要温和。术前充分向产妇告知剖宫产手术基本流程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消除产妇恐惧心理。同时,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术前应合理饮食,多食用维生素含量较高的瓜果蔬菜,防止血液凝结、便秘,进而预防术中发生静脉回流现象。
1.2.2术中护理:引导产妇取舒适体位,手术床低于头部15°位置,保持肌肉、关节、尿道处于正常状态。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配合手术医师,并保证动作轻柔,防止过度按压损伤患者静脉内膜。手术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下肢输液,尤其是左下肢。在进行止血包扎时,动作要轻柔迅速,防止患者血管受到损伤。
1.2.3术后护理:术后1h,要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练习,10-20次/h。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练习,包括踝、膝关节、足等部位屈伸训练。术后3-5h,要帮助患者进行翻身练习,避免长久卧床。与此同时,护理工作结束后,护理人员要为产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评价,综合对护理服务效果进行反馈。
1.3指标观察
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并做好详细的统计学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2]:(1)下肢静脉管腔无法正常压闭;(2)下肢静脉血管腔检查可见低回声(或无回声)表现;(3)发生血栓位置血管内无血流信号(或少量血流信号);(4)脉冲多普勒检查证实无血流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到SPSS 18.0统计软件中,数据均采用%表示,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对照组则有6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剖宫产产妇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下肢肿胀、淤血。若不及时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则会使血栓延伸到深静脉主干,给产妇身心健康及产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现阶段产科临床认为,预防剖宫产产妇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意义大于治疗,权威文献亦表明,围产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3]。
本研究旨在探讨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结果显示,经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对照组则有6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与陈润琴[4]报道结果相符,说明围产期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多年临床工作经验认为,剖宫产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影响产妇身心健康,在预防的同时,也要及时对已经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对症处理,合理选用抗生素治疗,进一步预防感染。及时复查患者凝血功能,确定无问题后方能结束治疗。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64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