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7.169
重症脑卒中患者由于处于应激高分解状态, 蛋白质大量消耗, 若能量摄入不足, 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 影响患者的康复速度, 甚至发生难治性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1]。营养状况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重要因素, 营养缺乏可使神经细胞结构受损, 引起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2]。早期营养支持不仅能够提供能量, 同时还具有免疫调控、减轻氧化应激、降低炎症反应、维护胃肠功能和结构、改善患者生存率等作用, 营养支持的方式包括的“肠内营养治疗”和“肠外营养”治疗, 肠外营养适合消化道功能障碍的患者, 能够尽快减轻负氮平衡, 改善蛋白质合成及增强免疫功能, 而肠内营养除更符合生理及给药方便外, 还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完整性[3]。本文旨在总结归纳重症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配合肠外营养的护理方法, 并观察其应用对患者机体营养指标的影响,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11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5例, 观察组中男33例(60%), 女22例(40%), 年龄50~81岁, 平均年龄(66.4±6.8)岁, 脑梗死患者40例(76.36%), 脑出血患者15例(23.64%), 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8.3±2.4)分;对照组中男32例(58.18%), 女23例(41.82%), 年龄50~82岁, 平均年龄(66.8±6.4)岁, 脑梗死患者38例(69.09%), 脑出血患者17例(30.91%), 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8.5±2.5)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原发病的常规治疗, 包括脱水降颅压、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凝集、他汀类调脂等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肠内营养支持, 入院后插入鼻胃肠管, 根据患者的体质量、营养状况和不同能量需要, 使用肠内营养泵泵入肠内营养乳(瑞代、瑞高或瑞素), 热量需求按20~30 kcal/(kg?d), 观察组给予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 肠内营养同对照组, 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选用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乳、丙氨酰谷氨酰胺及微量元素等, 通过中心静脉输入, 营养支持14 d后进行效果评估。
1. 3 观察指标 支持治疗前后检测ALB、Hb、TF、TP水平, 观察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支持治疗前后各蛋白含量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营养支持后ALB、Hb、TF、TP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营养支持后ALB、Hb、TF、T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 2 两组临床预后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重症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 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高致死率的疾病, 临床预后不良。由于患者处于应激高分解状态, 多伴有营养不良, 容易出现各类并发症[4], 需早期进行有效营养支持治疗, 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中华医学会神经疾病诊疗指南及重症医学诊疗指南均提到, 重症脑卒中患者只要血流动力学稳定, 就应尽早开始营养支持治疗。由于重症脑卒中患者多处于昏迷状态或伴有吞咽困难, 肠内营养支持可能引起误吸, 发生肺部感染, 此时肠外营养能够短期内为重症患者提供有效的营养支持, 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因而以往肠内营养一直未受临床医生重视, 多采用肠外的营养方式, 但长期肠外营养支持会导致消化道黏膜萎缩、肠道菌群失调及细菌移位, 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且肠外营养供应能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长期中心静脉输入需长期留置中心静脉置管, 为感染带来隐患。本文结果显示, 与单纯肠内营养支持比较, 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后患者ALB、Hb、TF、TP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且优于单纯肠内营养。
综上所述, 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改善效果更佳, 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较单纯肠内营养明显缩短, 并发症发生率有所下降, 临床预后较好。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64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