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1 相关危险因素
1.1环境因素:因白内障手术属于相对的无菌的内眼手术,如果同病房的患者属于感染患者并具有传染性,患者术后因身体抵抗力低极易出现交叉感染。
1.2患者的卫生习惯:因个人的生活卫生习惯,不能做到用清洁的流动的水洗脸、洗手,直接用脏手或脏毛巾擦、揉眼睛等,容易造成感染。
1.3患者自身因素:术眼睑缘炎、结膜炎、泪小管泪囊炎、泪道阻塞、配戴角膜接触镜等是引起感染的局部主要因素。糖尿病、上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是引起感染的全身因素。有研究认为,年龄、性别和种族与眼内炎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澳大利亚的研究表明:年龄>90岁术后眼内炎的发病率提高1.83倍,年龄>80岁可使眼内炎的发病率升高。[2]
1.4术前准备:眼结膜囊处于开放状态,并有大量的睑板腺及泪腺的开口。据文献报道,约2/3正常人结膜囊有正常菌群存在。患者结膜囊和眼附属器被认为是最常见的感染源。如果术前没有严格进行冲洗结膜囊,是引起眼内炎的原因之一。
1.5预防性抗菌药的不规范使用:术前未用抗生素眼药水预防感染或使用时间过短是引起术后眼内炎的重要原因之一。
1.6 洗手:护士点眼药前没有洗手,或给多名患者点眼药之间没有进行手消毒,致使患者间出现交叉感染。
1.7手术器械: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集中连台手术,术中消毒不充分,器械耗材等的连续使用,极大的增加了眼内炎爆发的危险,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1.8术中医护人员:有些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不强,在繁忙的治疗、护理工作中,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无菌原则,造成手或器械的污染,也成为眼内炎的感染源。
2 预防对策
2.1手术前的预防对策
2.1.1 安置病人原则:病房严格执行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的原则,如果科室情况允许,内眼手术的患者与外眼手术的患者原则上分开安排,从根本上预防了术后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2.1.2 加强个人宣教:围手术期,责任护士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使患者改变不良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减少自身感染的可能性。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的术后知识宣教,指导他们正确点滴眼药水,注意保护术眼,避免碰撞,防止创口污染。
2.1.3 泪道冲洗:虽然有研究认为是否用生理盐水冲洗泪道与术后眼内炎的发生无关,但是考虑到术前泪囊炎、泪道阻塞是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专家一致认为白内障术前需冲洗泪道。为了避免更多的细菌从泪道冲出至结膜囊,冲洗时间尽量在术前1天或更早进行。若冲洗泪道后有脓性分泌物,就不进行白内障手术,若仅为泪道阻塞,无分泌物,则可以进行白内障手术。
2.1.4患者自身疾病:如糖尿病、免疫疾病等可以降低患者的抵抗力,而胃病、多次手术史等原因造成的体质下降,也会增加术后感染的几率,所以术前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控制好血糖、血压以及感染后再实行手术治疗,并对此类患者提前预防性用药。
2.1.5冲洗结膜囊:正常人结膜囊内可存在一定量细菌,并以革兰式阳性菌为主,表皮葡萄球菌最为常见[3]。术前一日以及术晨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两次,冲洗时应翻开上下眼睑,使穹窿部、睑结膜及内外都能得到冲洗。
2.1.6剪睫毛:睫毛上不同程度带有不同的细菌,国外研究表明,睫毛剪除并不能改变白内障手术当天和术后4天患者眼周菌群的存在,但是目前国内中西部或贫困山区和农村患者个人卫生状况较差,认为剪除睫毛有助于对感染最危险因素---睑缘菌群的杀死,多数专家认为白内障术前必须剪睫毛[4]。
2.1.7局部抗生素是使用:局部运用抗生素作为预防眼内炎的重要措施,选用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等广谱抗菌眼液,常规术前连续点1―3天,每天4次,若仅使用1天,则采用频繁点眼每天6―8次[4]。做好眼药水管理和局部点药操作,患者使用的眼药要求术前、术后分开。
2.1.8 洗手: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的最常见的传播途径,而洗手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最简便且易行的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手段,每一位护士都要充分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护士在点眼药及换药前都要洗手。
2.2手术中的预防对策
2.2.1手术贴膜应用:使用无菌手术贴膜将眼睑、睫毛隔离于手术区外,避免因灌注液浸湿铺巾而将面部病菌带入手术区。
2.2.2结膜囊消毒:聚维酮碘是一种对于大多数微生物有快速杀灭能力的有效消毒剂,国外研究认为使用5%的聚维酮碘进行消毒是唯一降低术后眼内炎的相关手段,并指出手术开始前使用5%聚维酮碘在结膜囊内局部作用3分钟,可使得结膜和角膜的细菌数量显著减少。
2.2.3术中物品:手术器械不要连台使用,严格执行所有器械、超声手柄、管路每台消毒,耗材一次性使用,人工晶体应等到需要时才打开包装,注意无菌操作,尽量缩短人工晶体暴露在外部环境中的时间。
2.2.4手术过程:手术操作时间愈长,感染概率愈大,手术时间超过60min被认为是眼内病菌污染的危险因素,因此提高手术配合技巧,缩短手术时间,并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接台手术时,要做好室间的空气消毒;保证手术器械和物品的灭菌质量,一次性用品要注意消毒日期和有效期;手术中的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手或器械物品的污染,减少发生眼内炎的感染源。 2.3手术后的预防对策
2.3.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标本培养的阳性结果。有一些眼内炎病例房水穿刺培养阳性,而玻璃体穿刺培养阴性,故联合房水和玻璃体穿刺培养是必要的。即使培养阴性,也不能完全否定眼内炎。细菌培养阴性者和条件致病菌感染者预后较好,高毒性致病菌感染可迅速造成失明。患者体质和发病及预后密切相关,年轻、营养好的患者恢复较好。
2.3.2房间进行消毒:一旦诊断为眼内炎,立即住单间,房间每日空气消毒2次,每次30分钟。房间固定毛巾,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2次房间的物品表面。做到保护性隔离,减少家属的探视,防止患者加重感染。
2.3.3遵医嘱用药:静脉用药和口服抗生素,大多数抗生素通过静脉和口服很难穿透到玻璃体内,静脉和口服抗生素仅作为辅助疗法。静脉滴注的抗生素首选万古霉素(每日2次,每次1.0g)和头孢他啶(每日3次,每次1.0g),口服的抗生素可选择左氧氟沙星(每日3次,每次100--200g),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
2.3.4滴眼液滴眼:抗生素选择应注意广谱、敏感、低毒和高角膜穿透性,或建议直接使用0.5%左氧氟沙星眼液,每天5―8次。滴用的眼药水眼药膏应一眼一瓶,健眼和患眼分开使用。并嘱病人滴眼药水时向患侧倾斜,睡觉时保持患眼低位,以免患眼分泌物流入健眼导致交叉感染。
2.3.5 健康宣教: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正确的术后知识宣教,指导他们正确点滴眼药水,注意保护术眼,避免碰撞,防止创口污染。一旦发现患者出现眼部疼痛加剧,结膜混合充血,角膜水肿浑浊,立即通知医生,或到医院复诊。
2.3.6心理护理:患者因突然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而显得过分恐惧和焦虑,担心术眼视力能否恢复。我们要用温暖的语言安慰患者,稳定患者的情绪,有效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其积极配合各项诊疗活动,增加患者治愈的信心。
白内障术后发生眼内炎会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甚至眼球摘除。只有采取积极措施,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的预防,才能有效降低眼内炎的发生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65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