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脊髓损伤患者在康复期间,部分病患会加大锻炼的频度,从而希望得到快速的恢复,或者认为自身可以像损伤前一样的生活,从而拒绝学习轮椅的生活使用,同时排除家庭中的设施改造,但是事实情况上恢复情况较慢,从而悲观失望情况更佳容易滋生。另一部分人由于对日后生活的担心,因此出现淡漠、消沉的情绪特点,或者其他情绪不稳定的状态出现,对周遭的事物反应迟钝,失去对生活的兴趣。因此心理护理对相关病患的生活非常的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在遂宁市中心医院2013年5月1日到2014年6月1日期间收治的脊髓损伤病患79例案例,通过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40例和39例,其中男性共68例,女性共11例,年龄范围为18-58岁,其中C颈段损伤38例,T胸段损伤24例,L腰段损伤17例。
1.2 护理方法
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搭配康复训练,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和康复训练之上进行特殊的心理干预,然后比较两组病患的临床疗效。其中观察组护理方式如下:
1.2.1 提供优良的环境
其心理干预首先是提供给病患一个良好环境,避免因为长期康复治疗带来的压抑感,良好的诊治环境可以让内心得到舒缓。病房内使用柔和的色调,房间范围宽敞,有安全扶手设计,沐浴有座椅设置,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播放愉悦舒缓的音乐,或者病患自己喜欢的歌曲,尽可能的满足病患对环境氛围的需求;
1.2.2 建立信任的护患关系
要建立起护患之间的良好信任关系,要对病患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同时要热情的相处,多聊聊病患的生活起居,个人爱好,多交流谈心,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感,可以和病患做朋友,减少生疏感和护患之间的生硬的身份距离。
1.2.3 有针对性的个性护理和健康宣教
针对病患的心理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当病患出现焦虑或者消极情绪时要了解产生这种不良情绪的根源,虽然可能是由于疾病引起,但是疾病对其个人的生活的影响是有不同的,要针对个性问题进行心理护理计划与心理干预。必要时可以跟病患一起进行病情发展的分析,让其充分认识疾病治疗的过程,同时分析当前科学发展的优势和成功案例,树立起治疗的信心。在开始康复训练时,应该注重在每次训练的强度提升,同时挖掘积极的强化刺激,在强度减少的时候,可以增加训练内容来完成训练量,如果训练有成果,这样可以帮助病患树立最直接的信心。康复训练可以和生活相结合,这样可以让训练不枯燥,同时积极配合的情况也较好。
1.2.4 家属心理护理
其中对于家属的心理护理也同时关键,对家属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进行及时的疏导,是提升家属尽快投入到照顾病患状态的生活角色转换中,家属的心理疏导一定程度上更加快速的调动病患的恢复治疗的主动性,进入心理上接受事实的状态中,同时配合治疗的进行。告诉家属如何辨别康复期的不良情况指标,及早的进行不良情绪干预。不可以让家属在言语和行为上在早期有所松懈,特别是病患处于敏感期时,一定要避免家庭环境因素给病患敏感的心理造成伤害。家人要给与照顾,但是不可以让病患感觉自身是累赘和包袱,让病患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其有存在感,建立病患康复的自信心,并且面对病患的不良情绪要做好充分的耐心准备。
1.3 观察内容与标准
主要集中观察病患在护理之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情况。对于生活自理能力的测评以Bartbel的相关指数进行评估,数值越低,自理能力越差【1】。而精神状态的评定为三个标准:优、良、差。而精神状态的优良比例为:(优质病例数量+良性病例数量)/总病例数量*100%【2】。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资料用(X±s)表示,计数数据资料运用x2、t来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经过特殊心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病患自理能力平均得分为59.25±5.23,而对照组为41.58±3.98,两者在精神状态方面的情况,观察组40人中,优良的精神状态比例为95%,精神较差的比例为5%,优质状态为22.5%,良性状态为72.5%。而对照组的39例病案中,精神状态优良情况比例仅为61.54%,较差的比例为38.46%,优质比例为5.13%,良性状态为56.41%,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脊柱一旦受到外力伤害非常容易形成椎骨性骨折,而破碎的骨头块状物质以及其他的异物都及其容易导致人体脊髓神经组织的损伤,而一旦脊髓出现损坏将直接导致病患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的出现,甚至是大小便失禁,日常生活完全需要他人照料【3】。在这种情况之下,护理人员对于病患进行心理干预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将有助于其整体生活状态的提高,对治疗的配合也相对提高,治疗效果也随之提高,因此具有广泛临床价值。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66043.html上一篇:外科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