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加强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性护理及低血糖症状出现后的针对性护理对预防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及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至关重要。我院收治的4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于临床治疗中针对夜间低血糖予以预防性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52~72岁,平均(60.3±5.4)岁。将本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在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以及体征等一般资料上,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行相同的治疗方案,临床治疗中:对照组4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糖尿病知识一般介绍、日常生活行为指导、饮食指导及用药指导等。
观察组4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预防性及针对性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系统性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在向患者介绍糖尿病常规相关知识外,同时予以系统性的知识宣教,包括:①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的可能原因:如饮食不规律、运动不当及错误用药等,以提高患者的自主防范意识,预发低血糖;②低血糖可能出现的先兆症状:如颤抖、心悸、乏力、出汗、饥饿等,让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在低血糖出现的第一时间提高警惕,并告知医师采取及时治疗措施;○3低血糖紧急救助方法:指导患者在出现低血糖症状后要要保持冷静,可食用一定量的糖果或糖水,以预防血糖再度降到低点。
1.2.2运动指导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患者降低血糖指标,但一旦运动不当,则易引发低血糖症状。因此,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可对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及耐受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如指导患者选择快走、慢跑、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形式,保持一定的运动规律,3~5次/w,30min/次左右。同时,叮嘱患者不可进行空腹运动或用药后运动,运动后可临时加餐[2]。
1.2.3自我血糖监测指导 通过自我血糖监测能够及时对饮食及日常生活行为进行相应调整,从而防止低血糖的发生。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使用血糖仪进行血糖自测的方法,叮嘱患者睡前进行血糖监测,一旦发现血糖偏低,睡前可适量加餐。同时,通过血糖的变化监测,能为后期治疗评价和治疗方案调整提供参考依据[3]。
1.2.4心理护理 部分患者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存在血糖控制不良、血糖指标忽高忽低的现象,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焦虑等。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不良情绪的疏导,鼓励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正确治疗,树立良好的血糖控制目标,并采集积极的行为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后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皮下注射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0.0统计软件,计数检测数据以率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皮下注射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预防性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不仅能降低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同时也利于提高患者血糖的控制效果。
3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老年人群为该病的高危人群。夜间低血糖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最易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之一,如果未能及时予以护理干预,易引起心、脑等重要器官的严重损伤。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预防性及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皮下注射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因此,预防性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不仅能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同时也利于提高患者血糖的控制效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66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