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组296例,男154例,女142例,年龄9~93岁。小于19岁3例,大于90岁4例,平均年龄59.3岁。手术前诊断:脑肿瘤43例(占14.53%),脑动脉瘤73例(占24.66%),脑出血106例(占35.81%),颅脑损伤40例(占13.51%),硬脑膜下腔血肿27例(占9.12%), 脑脓肿2例,脑积水3例,张力性气颅2例,留置引流管的手术类别:开颅手术224例(占75.68%),钻孔(锥孔)穿刺引流术72例(占24.32%)。引流管前端安置的部位:脑内血肿内引流40例(13.51%),颅内手术创面或手术入路引流154例(52.03%),硬膜下腔引流27例(9.12%), 硬膜外引流59例(19.93%)。 脑室内引流12例,气颅腔和脓肿腔引流4例。
1.2方法 根据疾病性质,手术目的,手术创面的状况,医生对于手术后的评估和引流的要求,选择适合的引流装置系统。本组选用3种引流装置:"一次性使用颅脑引流袋"套装,由引流管、三通阀、引流袋(含连接管)等组成,产品标准号:YZB/ 辽大0002-2008引流装置;"一次性使用体外引流袋",产品标准号:YZB/苏(常)0099-2008;"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产品标准号:YZB/国3250-2010[1]。颅内引流管选用软质硅胶管,另加2相或3相连通器。控制性引流的护理要求:控制引流量、引流管的高度、引流装置的摆放、引流时间、引流管的开放和夹闭、通过引流管注入药物的剂量和速度、防止引流液返流、严格无菌操作等。记录24h引流量,引流液体的性状,手术伤口和引流装置连接部是否有漏液,引流管是否通畅,按医嘱保持引流管的高度,没有特殊医嘱,颅内压应该控制在80~180mm。其他护理,按开颅手术后常规护理执行。
2结果
引流时间1~7d292例(98.65%),7d以上4例。预期拔管:280例(94.59%);患者病情恶化死亡,终止引流16例。引流装置应用YZB/辽大0002-2008引流装置130例,应用YZB/苏(常)0099-2008装置112例,应用YZB/国3250-2010装置54例。并发症:引流管颅内段周围少量出血5例,引流管皮肤出口少许漏液,经过处理控制6例,意外脱管1例。没有引流系统发生感染的病例,没有因为护理发生引流并发症。除了死亡病例,全组都达到引流目的。
3讨论
3.1颅脑手术引流的原理和适应症 颅脑手术后引流属于控制性引流,在颅内压力、引流量、引流时间、引流管的部位、引流装置及护理操作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2]。与胸腔、腹腔等手术引流不同,后者属于重力性或负压性引流[3]。开颅手术引流适用于:创面出血、渗血和血性脑脊液的引流,血肿或脑室内出血,脑脓肿,张力性气颅,脑室脑脊液外引流降低颅内压,硬膜下腔血肿或积液引流,脑积水、颅内囊肿、脑脊液漏脑室引流或颅内感染引流等[4]。
3.2颅脑手术留置引流系统的目的和作用
3.2.1引流手术本身就是治疗措施:脑内血肿,硬膜下腔慢性血肿或积液直接通过引流手术,解除颅内占位效应,达到治疗目的[5]。
3.2.2手术后引流血性脑脊液,减轻脑血管痉挛和脑水肿的危害、降低颅内压和手术后不良反应,是保障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减少后遗症、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
3.2.3引流张力性气颅的颅内气体,解除颅内气体占位效应,解除脑受压,促进气颅漏口的愈合。
3.2.4借助引流系统监测、调节和控制颅内压力。是降低颅内压力的措施之一[6]。
3.2.5 通过引流管给药达到治疗目的,如:注入尿激酶,液化血肿,取得满意引流、清除血肿的效果[7]。注入抗生素治疗颅内感染[4]。
3.2.6 观察引流液性状和量的变化,了解病情转归。在大多数病例中,把脑手术引流系统看成是患者的生命管道,并不过分。
3.3依据手术的要求选择引流装置 目前,一次性医用耗材品种很多,神经外科的引流装置有各种品牌。国家规定:植入人体内的医用材料一定有国家批准的许可证书。颅脑手术常用的引流装置有三部分组成:颅内引流管、连接器(两通阀或三通阀)、引流液容器(含连接管)。
3.3.1 引流管 要求质地适中,8~14号硅胶软管,有长度标记,前端圆头,有2~3个侧孔,有适配的硬质管芯,管的尾部能与连接器吻合。长度25~30cm。引流脑脊液可以用8号管,含有组织碎块、血块的液体或粘稠度高的液体用14号管。
3.3.2 连接器 准备颅内直接注入药物治疗或做颅内压测定的引流装置,应该选择有三通阀连接器,一般性引流系统可用两通阀。
3.3.3容器(含连接管)的选择 采用颅脑手术专用引流容器。要求记录引流量的病例,应该用刻度准确的硬质引流瓶。要求监测颅内压的病例,应该选用有压力刻度的专用引流装置。引流颅内气体选用水封瓶式引流装置,防止气体返流。 3.4引流系统的护理措施
3.4.1护士应该熟练各种手术的基本原理、引流的目的和要求、置管的部位、装置的结构和性能,各部分的衔接方法和保护[8]。
3.4.2 预防引流液逆行,引发颅内感染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手术切口和引流系统的衔接部位定时消毒和更换敷料。发现有漏液征象,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处理。引流装置不能有破损,按时更换引流容器。转移患者时,应该夹闭引流管;翻身护理或头位变动应该保持引流管相对高度,最好采用有防止引流液逆流功能的容器,防止空气返流进入颅内形成气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最大限度的预防颅内感染。
3.4.3 引流管通畅或夹闭 引流系统应该保持通畅,引流管道自然舒展,防止打折、扭曲、受压。疑似组织碎块、血块堵塞管腔时,可从头向外挤压引流管[9]。若不能凑效,应该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处理。患者出病房检查,应该夹闭引流管,回到原来病床再恢复引流。拔出引流管前,应该夹闭引流管24h。夹管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水平、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的变化。当出现颅内高压症状,发现病情有逆转,立即开放引流管减压,及时报告医师。通过引流管给药,夹管时间按医嘱执行。引流管通畅的征象有以下表现:液体自流现象、引流量增加、引流管内有搏动性波动或有呼吸性波动等。
3.4.4 防止引流管颅内外滑动和预防意外脱管的措施 引流管应该牢固地固定在头皮伤口处,引流管内外滑动将失去最佳引流部位,同时,可能造成脑损伤,甚至颅内出血和感染。要求维护好体位,体位护理动作轻柔。保护好引流管,引流管体外部分的长度应该留有体位活动的余地。本组1例手术后引流管滑脱;患者意识不清,躁动,头部过大的动作或自行拽出;近头段引流管过短,翻身时拉脱。预防方法:手术时,引流管有可靠的固定;躁动患者应该有镇静措施;引流管的安置合理;近颅段长度便于翻身护理;床上护理动作细腻、保护引流系统安全。
3.4.5引流时间的期限要求 拔除引流管的时间,控制在手术后24h~7d,视病情而定。特殊情况按医嘱延长引流时间,但是,要加强预防感染的措施。
3.4.6引流装置的布局和颅外段引流管的置放要求 置放引流管的高度,以脑室引流为例,引流管应该高于侧脑室额角80~180mm,是正常颅内压的范围[8,10]。特殊情况,按医嘱调节引流管。引流管的置放架,可以调节升降、稳定、标有高低刻度。在患者的体位变化时,应该保持引流管相对高度。引流管的最高点相对固定,近颅段长度,应该便于头部护理。颅脑手术后引流是控制性引流,不是重力性引流,容器位置应该平于或低于枕头,不必过低,更不能置于地面。引流系统和其他监护系统管线、输液管道等等应该安放整齐、有条不絮,防止给人"一团乱麻"的感觉。采用床头支架、并且有高度标记、方便升降的方法非常好[11]。
3.4.7引流液的观察和护理记录:每天引流量视病情各异。脑室内引流量或蛛网膜下腔引流量,每天可能达到400ml左右。其他疾病引流量不确定。定时记录引流量,液体的颜色,清亮程度,是否含血液,浑浊,是否有其他异常现象。
3.4.8适时向医师报告病情变化,严格交接班制度:神经外科疾病和手术有高风险的特征。当引流系统有异常变化,护士应该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医生,与医生协调及时处理,绝不能"等一等","看一看"。否则,将失去救治患者的时机。护理应该执行床边交接班制度,除了常规护理交接班以外,引流系统是交接班的重点内容。
4结论
准确选择引流装置和提高颅脑手术引流系统的护理质量,细化并落实护理措施是保障与充分发挥引流作用的重要环节,是减少颅脑手术后并发症和恢复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66219.html下一篇:先兆流产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