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离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再发心梗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减少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离床活动时间,强化临床治疗效果,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1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01-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内科的常见危重症,属于冠心病的一种 [1],病情比较危急。该病的发生主要是在机体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的基础上出现了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2],致使心肌出现急性缺血进而导致的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胸闷以及强烈并且持续性的胸骨后疼痛 [3]等临床症状。该病很容易发生变化,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患者很容易死亡。因此,在该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相应的急诊护理工作非常关键。本文主要以我院于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析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我院于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有27例,女性患者有15例。年龄在49岁到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岁。所选患者均经过WHO所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标准,同时通过临床心电图以及心肌酶检查。其中,心肌前间壁梗死患者有11例,心肌广泛前壁梗死患者为13例,心肌下壁梗死患者有14例,心肌前壁梗死患者有4例。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21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疾病类型方面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治疗与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灌注治疗,患者进入监护病房之后基于患者吸氧护理并保证充分的卧床休息时间,加强对患者心率、心电图、血压水平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观察。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根据病情指定饮食计划,在防止便秘问题等的同时为患者补充足够的能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而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强化急诊护理,具体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1.2.1 术前护理。做好相应的手术准备,比如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准备急救用品等,加强对抽血的准备,以便测量患者的心肌酶、凝血酶原时间、肌钙蛋白、血电解质等。
1.2.2 术中监测。手术过程中积极监测患者冠状动脉中的压力,并留意观察患者的心电图监测情况,有异常及时反映。
1.2.3 并发症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很容易出现血肿、造影剂过敏以及心包填塞等并发症,因此手术过程中多留意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1.2.4 术后卧床。患者手术后应该采用平卧位,尽量少移动。避免患者出现情绪激动的情况,以免引发病情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离床活动时间32.1±6.7、平均住院时间14.2±3.3,再发病0例,患者满意度95.24%,对照组离床活动时间52.6±9.3、平均住院时间20.6±6.5,再发病1例,患者满意度80.95%,观察组患者的离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再发心梗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很容易导致心脏猝死等危险情况的发生。因此在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相应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急救护理可以有效改善预后情况,降低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同时也可以减少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离床活动时间,强化临床治疗效果。
有研究资料表明 [4],早期并且比较有效的急救和护理是加快患者康复速度,促进患者更好恢复的有效手段,在监测水平的不断提高下,患者的病情可以受到更好地控制,因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已经得到了有效提高。
本次研究中,患者经过相应的急救护理之后,平均住院时间和离床活动时间均大幅减少,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也明显降低,患者对理工作的质量也更加满意。
综上所述,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66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