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37-02
偏瘫是指舌肌下部、一侧上下肢或者面肌所存在的一种运动障碍,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常见症状,在临床上又称之为半身不遂[1]。轻度偏瘫患者尽管还可活动,但是在走路时,其上肢常常屈曲,且下肢伸直,严重者还会卧床不起,失去生活能力,给家庭以及社会带来巨大压力[2]。针对这一情况,为使致残率得到降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对偏瘫患者康复护理实施了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就偏瘫患者康复护理训练在基层医院的实施进行研究与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自2012年-2013年12月所收治的40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25例患者为男性,15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在40-75岁之间。通过头颅CT检查诊断,有18例患者为脑出血,22例患者为脑梗死。在训练之前,借助于MESSS对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进行评定,其得分情况如下:有16患者得分为0-15分,作为轻度组;有14例患者得分为16-30分,作为中度组;有10例患者得分为31-45分,作为重度组。
1.2方法:全部患者基于常规治疗和护理予以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其主要如下:1)加强护理训练工作人员和患者以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患者构建信任感,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使其明白借助于康复训练可使症状得到减轻和好转,加快康复的速度。2 )在卧位护理中,当患者取健侧卧位时,应于其头部位置垫上枕头,将患者患肩前伸,使患侧指关节、肘以及腕伸展放于胸前枕头,且患膝和髋关节自然地屈曲向前放置在另一枕头上;当患者取平卧位时,于头部和患肩胛下分别垫一枕头,患髋关节下和患大腿、臀下分别垫一枕头,以防止下肢外旋;当患者取患侧卧位时,为防止患肩受压以及后缩,患者前壁应前伸,且前壁外旋,将手指张开,其掌心向上,同时患髋关节应稍微后伸,而膝关节则应微微屈曲,放置在舒适位。交替应用上述三种卧位方式,防止长期受压。3)当患者病情得到稳定以后,应协助患者进行患侧肢体各关节被动运动,同时实施按摩,以促进淋巴和血液回流,便于运动功能的恢复,在按摩时,动作应缓慢且轻柔,其中对于肌张力较高肌群予以安抚性质按摩;对于肌张力较低肌群则予以揉捏以及摩擦。4)在床上康复训练时,应结合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实施动态桥式运动、单侧与双侧桥式运动,进行翻身动作的训练。同时还应实施坐起和坐位平衡训练、站起和站位平衡训练以及步行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训练。此外,还应予以出院指导,使患者以及其家属自己可掌握相应的康复训练方式,嘱咐患者应坚持锻炼和训练,定期进行随访。对比分析训练前后患者MESSS评分,观察患者心理状态、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3]。
1.3统计学方法:在本次的实验数据中采用的是SPSS17.0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训练前后患者MESSS评分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表1中数据的分析可知,训练后患者MESSS评分明显优于训练前,二者所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在随访期间,患者心理状态、肢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讨论
以往因护理工作人员缺乏康复护理训练医学方面知识的培训,导致很多的护理人员缺乏早期康复护理训练意识以及能力,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针对这种情况,为有效地改善这一问题,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就偏瘫患者康复护理训练在基层医院的实施进行了详细地研究与分析,本次研究所提出的康复训练方式主要是针对轻度偏瘫患者,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予以了心理护理、卧位训练、按摩、床上训练、坐位和坐起平衡训练、站立和站位平衡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以及出院指导。从训练情况来看,对于偏瘫患者在早期正确摆放肢位能有效避免患肢挛缩以及关节畸形,使患者患侧卧位的时间得到缩短,防止静脉与淋巴回流受到影响而使病情加重;予以被动运动以及按摩可加速淋巴以及血液循环,对肢体感受器予以刺激,使新陈代谢和神经营养功能得到有效地调节,以此预防关节僵硬以及肌肉萎缩,减轻伤残程度,继而进一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4-5]。此外,要注意的是若患者不可站立可转移至轮椅上来进行训练,在实际操作中必须要结合患者自身情况予以针对性地训练,从而获得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在基层医院对偏瘫患者予以早期康复护理训练,不仅可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同时还可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肢体康复水平。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68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