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28-01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候群。因为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的改变已经成为高发疾病,对广大人群健康存在着一定威胁,因生活中易反复并疗程时间长,患者往往伴随心理情绪改变。出现不同程度的消极心态,比如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1]。这种消极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作者通过临床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对100例冠心病患者的心里改变及焦虑程度进行比较,取得了不俗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5月间100例冠心病患者,患者年龄在20~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48±7.26)岁,其中男30例,女30例,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30例, 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护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观察组通过心理干预后汉密顿焦虑值控制在正常范围焦虑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科室分步及文化差异方面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将对照组3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给予患者整洁干净治疗环境,减少外界因素刺激。询问了解病患基本情况取得配合、过敏史及特殊情况[2]。
1.22观察组3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后进行适度的心理干预,为患者讲解冠心病发生原因,注意事项等,加强患者对病情的评估能力,从而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多鼓励患者表达出自己感知认识,适当排解发泄出不良情绪,在患者情绪焦虑低落时给予鼓励疏解正确引导患者治愈信心,告知患者良好的情绪能有助于疾病治疗,减轻其不良情绪。从医学角度为患者宣教不良情绪对疾病治疗效果所带来的影响,让患者了解到不良情绪的危害性从而进行改变。让患者以健康积极心态进行治疗。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工作中,主动热情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护理人员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亲切温和的态度,应用安抚语句进行安抚,也可加入肢体关怀让患者感受护理工作人员的关心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护理人员也需从患者的饮食起居进行护理工作,饮食合理搭配,禁饮酒吸烟,以免加重病情发展。让患者能保证充足的睡眠,引导患者调整好生理钟[3]。
1.3效果与判定
两组冠心病患者通过良好有效常规护理措施,在心理护理干预前后应用临床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两组患者焦虑程度进行观察判定,HAMA评分标准:0分无症状、1分为轻度症状、2分为中度症状、3分为重度症状、4分为极重度症状[6]。分界值为14分,总分>14说说明存在焦虑。得出结论。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对比较后数据进行分析,用 X±s表示计量资料,用 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总有效率采用x2检测。〔p<0.05〕。
2结果
两组根据护理方法差异,焦虑程度评分,抑郁评分,紧张度对比后得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负面情绪程度,提高临床护理工作及治疗效果。该观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临床上因为患者由于疾病疼痛或检查结果对疾病产生抗拒与恐惧心理从而导致了负极情绪的产生,这也是种自身防御现象。受我国教育水平限制,国人对于疾病认识多有不足,对疾病存在较大恐惧与抵触心理。焦虑、抑郁、紧张等就是最典型的临床症状。直接影响着患者对于治疗效果信心,从而无法配合医生护士进行治疗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导致患者身心皆受到较大影响[4]。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心脏病。致病因素较多,多于饮食生活习惯有关。动脉血管出现病变使得动脉壁狭窄血液泵血受阻造成血液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心脏产生绞痛。该疾病疗程时间长,且病情具有不稳定性质。患者无法自行控制,从而造成了患者消极心态,出现悲观失望情绪产生,从而抵触治疗,这对治疗效果也会造成巨大负面影响。大多患者对疾病认识较少,往往会把症状带来不良后果扩大化,从而产生紧张担心等情绪,害怕疾病带来不好影响,治愈疗效低等。根据临床护理经验表明,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干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一系列护理治疗从心理,生理,生活作息等进行干预可以有效解除疾病带来的负面情绪,降低这种不良情绪带来不良影响[5]。使得患者树立起治疗信心,主动积极配合医生护士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最好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68437.html下一篇:老人髋部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