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12-01
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急性心血管疾病,其病情比较重,病死率较高,易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者休克等现象[1]。在临床护理中,若护理工作不到位或者健康指导工作不到位,很容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为优化护理流程,提升护理质量,我院近年来,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应用了急诊护理途径来予以护理,从护理结果来看,所获效果良好,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所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50例,女性患者有40例,患者年龄为30-75岁,所有患者均通过心电图与酶学检查所确诊[2]。在梗死部位上,有30例患者为下壁心肌梗死,有15例患者为前壁心梗,有12例患者为前间壁,有10例患者为广泛前壁,有7例患者为下侧壁心肌梗死,有8例患者为后壁心肌梗死,有8例患者为高侧壁。患者发病到入院时间为0.5-12小时。采取随机的方式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划分为病例各为45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梗死部位、性别构成、心功能以及年龄分布等方面所存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故有很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即实施静卧、心电监护、吸氧、静脉溶栓、病情观察、止痛镇静以及基础护理等。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途径来予以护理,主要如下:1)当患者入院后,由主管医师和护士实施评估,根据临床路径指示,结合患者需求实施入院自介绍,将路径先相关内容以及作用告知患者以及其家属,获得患者信任和理解,同时于路径上对患者需执行内容进行签名。2)由主管医师和护理人员按照路径要求,结合患者的需求以及病情实施评估,且落实措施,对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临床路径主任以及护士长还应对患者治疗情况进行随时的检查,加强督促指导,予以指示评价。3)在出院前,对路径是否已达到预期目的进行评价,进行偏差的记录。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卧床时间、护理满意度、住院天数、疾病知识掌握度、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医疗费用等,其中疾病知识掌握评分包含十个问题,即每一个问题设有三个答案,即知道为十分,部分知道为六分,不知道为三分,一共一百分。采用调查表的方式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调查[3-4]。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的实验数据中采用的是SPSS17.0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观察指标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表1中数据的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度、卧床时间、护理满意度、住院天数以及医疗费用等均优于对照组,二者所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在并发症的发生上,观察组有3例发生并发症,主要为胸痛和心律失常;对照组有9例发生并发症,主要为心源性休克、胸痛以及心律失常,二者所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3.讨论
急症护理途径属于一种综合性护理模式,即针对特定患者,将时间作为横轴,将入院患者健康教育指导、用药、护理、检查、治疗以及出院康复等一系列护理措施作为纵轴,基于此制定全面且系统的计划表,利用该计划表使患者可充分了解其自身何时该进行检查、护理以及治疗,从而使其主动参与到护理工作中来,继而获得最佳护理效果[5]。相对于传统“被动护理模式”而言,临床护理途径可使护理工作更为标准化、规范化以及程序化,是一种主动护理模式,不仅可提升护理工作人员的自律性以及自主性,增强其自身成就感,同时患者还可对护理工作人员所实施的护理工作予以监督,确保护理工作有计划且有目的地实施。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就急诊护理途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从研究结果来看,借助于图表形式来提供有效且合理的照顾,让诊断、治疗以及护理更为规范和有序,有效防止了漏项,不仅缩短了住院天数以及卧床时间,降低了发症发生率以及医疗费用,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强化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度,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68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