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96-02
心血管疾病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危害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本文将对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前来就诊的7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给予临床研究,从而探讨心血管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为提高其疗效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33例,年龄39至88岁,平均年龄(57.87±2.54)岁,疾病类型:高血压38例、冠心病27例、心肌炎9例、高脂血症4例。按照抽签方式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例数等)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对照组心血管疾病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措施,内容包括病情观察与生命体征监测、给药护理、并发症预防、饮食护理、体位护理等;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内容。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负面情绪(焦虑、抑郁)变化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2.2 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 ①带领患者熟悉院内环境,介绍住院治疗规章制度,消除其由于陌生环境所致紧张、恐惧情绪;②讲解良好生活习惯对疾病疗效的促进意义,及时改善其以往不良生活习惯;③讲解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如危险因素、发病原因、常见并发症等,消除患者由于对疾病不了解而出现的恐惧、焦虑情绪;④热情主动询问患者所需,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⑤讲解未遵医嘱治疗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使其积极接受治疗;⑥给予必要的运动指导,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运动方式及运动量,增强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⑦告知日常生活中需劳逸结合,以免过度劳累加重病情造成严重后果,保持充足休息;⑧告知身心愉快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因素,保持乐观开朗情绪面对病情;⑨讲解合理膳食搭配对机体内环境的改善作用,适当进食纤维素预防便秘,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1.2.3效果判断标准 ①心理焦虑: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掌握患者心理焦虑状态,得分10分以下为无焦虑、16分以上为重度焦虑,即分数越高则心理焦虑程度越重;②心理抑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掌握患者心理抑郁状态,标准分低于50分为无抑郁、标准分高于70分为重度抑郁,即分数与心理抑郁程度呈正相关;③满意度: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掌握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情况,内容包括护理措施、护理效果、服务态度等,分数越高则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越高。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由 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负面情绪 两组心血管疾病患者经不同措施护理后,心理焦虑、抑郁情况均较护理前显著改善,但研究组改善幅度更为明显,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满意度 两组心血管疾病患者经不同措施护理后,研究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2。
3讨论
有研究显示 [1],尽早确诊并给予正确治疗是保障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关键因素,但心血管疾病属于应激反应,患者由于不了解自身疾病或过度担心临床疗效,易出现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其治疗积极性及依从性,甚至发生排斥治疗等严重后果,最终将使其无法获得满意疗效。研究显示 [2],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给予临床治疗与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措施,可显著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负面心理情绪,对其临床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研究可知,对照组心血管疾病患者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配合,其心理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虽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改善效果并不理想,且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差;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后,其心理负面情绪较护理前及对照组均显著改善,且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高,与田震静 [3]等人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内容,可显著改善其负面心理情绪,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保障其疗效及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68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