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心血管系统常见复杂症候群, 慢性心力衰竭作为一种进展性临床综合征[1], 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 是临床上常见的综合征, 同时也是老年人群住院的主要原因, 该病病程较长, 部分患者经常规治疗后仍可能再次发作或者持续存在, 临床治疗难度较大[2]。目前, 慢性心力衰竭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是仍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3]。护理防控体系的构建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鉴于此, 作者经过为期1年的护理干预, 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6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7例, 女13例;年龄34~75岁, 平均年龄(64.34±12.36)岁;平均病程(4.75±2.37)年;治疗前两组NYHA心功能分级、Lee氏心力衰竭计分、生活质量评分、六分钟步行试验;超声心动图检查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获得本院医学理论委员会批准, 所有入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 2 纳入标准[4] 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年龄18~85岁;原发病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和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分级Ⅱ~Ⅳ级;患者自愿加入本研究。
1. 3 排除标准[5] ①年龄<18和>85岁者;②2周之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活动性心肌炎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③有先天性心脏病, 瓣膜性心脏病和甲状腺疾病导致的心力衰竭者;④凡能增加死亡率的因素:例如心源性休克,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肺栓塞, 缩窄性心包炎及明显感染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对本研究已知药物成分过敏者;⑦入组前参加过其他实验或服用影响本实验结果药物者;⑧严重脑、肝、肾、内分泌系统及血液系统疾病者;⑨有精神疾病, 不能配合治疗观察者。
1. 4 方法
1. 4. 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嘱患者卧床休息, 给予低盐低脂饮食, 吸氧。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保持酸碱平衡[6]。常规应用利尿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 必要时应用洋地黄类强心剂,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硝酸酯类药物, 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心力衰竭方面的护理措施, 不再赘述。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护理防控体系构建的干预措施。所谓护理干预措施构建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 构建一系列护理措施,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努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最终达到疾病康复的目的, 科室内构建护理防控小组, 每个患者均有专职护理人员跟踪随访。其具体护理内容包含较多, 从生活、心理、饮食等诸多方面进行干预, 严密的观察病情, 指导患者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心功能I级钠盐应<5~6 g/d, 心功能II级但无明显症状, 无水肿者钠盐可摄入3~4 g/d, 心功能III级者钠盐可摄入3 g/d, 心功能IV级者钠盐摄入不超过2 g/d[7]。氧疗方法包括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一般为2~4 L/min)、面罩吸氧、无创正压通气吸氧等[8]。严密观察水肿部位及受压皮肤有无发红、起水疱或破溃现象。若患者出现倦怠、无神、食欲不振、嗜睡、意识模糊、抽搐、肌力减退、腱反射下降等症状, 需立即检查血电解质, 根据检测结果给予补充电解质, 同时注意预防呕吐导致窒息等[9]。
1. 4. 2 观察方法 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Lee氏心力衰竭计分(根据临床与X线制定的计分系统)、生活质量评分(参照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六分钟步行试验, 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短轴缩短率(FS)、每搏量(SV), E峰/A峰(E/A)]等指标水平变化。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均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比较 治疗前, 两组的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秩和检验, 治疗后两组的心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力衰竭计分和六分钟步行试验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比较 治疗前, 两组的心力衰竭计分和六分钟步行试验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的心力衰竭计分和六分钟步行试验和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 3 两组治疗前后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 治疗前, 两组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的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除E/A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3 讨论
心力衰竭(心衰)是临床最常见心血管系统疾病之一,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心力衰竭是在充盈压和回心的静脉血量均正常的情况下, 由于心排出量不能满足组织细胞营养的需求, 而引发的临床症候群[10]。这一症候群较因心肌泵功能受损引起的循环功能障碍有更广泛的范围。心力衰竭, 即使症状不严重, 预后亦不容乐观。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临床常见疾病, 其为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 CHF的发病率不断升高, 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病种。
本文观察了构建护理防控体系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通过在科室内构建护理防控小组, 对每位纳入观察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患者的心功能显著改善, 心力衰竭计分和六分钟步行试验和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常规护理措施的对照组, 治疗前, 两组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的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除E/A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 进行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比较明显, 而对照组患者虽有所改善, 但与观察组相比, 仍有一定差距。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68938.html上一篇: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下一篇:氯胺酮麻醉术后苏醒期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