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对象为本院于2012年12月~2013年6月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140例, 所选取患者全部是发病48 h内入院治疗。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为70例。观察组中男43例, 女27例;年龄为34.5~72.6岁, 平均年龄为55.3岁。对照组中男42例, 女28例;年龄为33.2~73.5岁, 平均年龄为54.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程度等临床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让患者卧床休息、吸氧, 监护心电,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观察, 防止并发症发生等。
对于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等患者的体征平稳以及48 h后病情没有出现恶化的前提下联合使用循证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对患者的病情密切观察, 一般心律失常常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2周内, 特别是在发病的24 h内发生率最高,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在这段时间中加大巡视和护理, 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等心律失常先兆的时候, 需要立即告知医生进行抢救。②严格控制诱发因素。对于每天探病的人数和时间, 护理人员要进行严格控制, 以降低病房中的噪声, 同时要保持好病房中的温度以及湿度。③心理干预。护理人员要经常同患者进行交流, 以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 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性知识, 了解疾病特点, 告知部分成功的手术案例等, 使患者接受疾病现状, 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医生和护理人员进行治疗和康复性训练, 减少紧张、害怕担忧等不良情绪的滋生。④健康宣传。护理人员可以将宣传内容印制成册, 发放到患者和家属手中, 并结合医院制作的宣传讲座视频, 利用每次深入病房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
1. 3 观察指标 主要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平均住院和卧床时间、患者对于健康知识掌握达标程度以及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
1. 4 统计学方法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心率失常发生率和健康知识达标对比 对比发现, 观察组患者发生心率失常人数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者, 心率失常率比较低。同时观察组患者对于健康知识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卧床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卧床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患者, 明显减少,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心率失常发生率以及健康知识达标对比(n, %)
组别 例数 心率失常人数 心率失常率 健康知识达标人数 健康知识达标率
观察组 70 6 8.5 67 95.7
对照组 70 42 60 56 80
P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卧床时间对比( x-±s, d)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 卧床时间(d)
观察组 70 10.23±1.35 2.53±0.76
对照组 70 18.34±1.47 5.16±0.94
P <0.0.5 <0.0.5
2. 3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满意和基本满意人数分别为60、8, 而对照组分别为32、13,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循证护理是按照标准化的治疗和护理流程, 让患者从住院一直到出院都得到良好的护理, 对于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患者, 采用该护理能显著降低患者出现心率失常率, 缩短住院和卧床时间,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2]。本文通过对14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 患者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69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