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1-0077-03
外科伤口感染是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伤口感染的发生不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往往导致患者治疗的失败,另一方面,术后伤口感染引起切口的延期愈合、切口愈合不良,严重的伤口感染可引起患者全身性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导致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1,2]。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外科伤口感染有助于患者的顺利康复,手术外科伤口感染是多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通过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外科伤口感染,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我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43例,其中男73例,女70例,年龄13~68岁,平均(45.06±10.31)岁,急诊手术45例,择期手术98例,分别为胃肠手术36例,肝胆手术34例,妇科手术31例,骨科手术24例,泌尿外科手术18例;对照组143例,其中男72例,女71例,年龄14~67岁,平均(44.37±10.11)岁,急诊手术44例,择期手术99例,分别为胃肠手术34例,肝胆手术35例,妇科手术32例,骨科手术25例,泌尿外科手术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完善术前检查、术前备皮等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手术室管理、手术室感染管理、规范性手术操作、改进术区消毒、严格无菌操作、完善术前护理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手术室管理 调节手术室室内温度为21℃,室内湿度维持在50%左右,定期检查手术室内的空气指标,在非限制区、半限制区与限制区作标记,严格控制其他人员的进出,医护人员也要避免不必要的活动。
1.2.2手术室感染管理 成立感染管理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主管护士组成感染管理组的组员,在组员的严格督促下,管理各项手术室感染指标,落实无菌消毒、隔离等制度,每月进行4次以上的随机检查,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补救,定期进行无菌感染知识的专业培训与强化性培训。
1.2.3规范性手术操作 外科医生的无菌操作规范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因此术中保护伤口在预防外科伤口感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术中全程规范性使用防护口罩与无菌手套,利用保护伤口的相关技巧,及时吸除术中伤口的分泌物与脓液,减少外科伤口感染的发生率。
1.2.4 改进术区消毒与严格无菌操作 手术区域消毒的范围一般为切口周围直径>15~20 cm,彻底消毒,避免出现盲区,必要时可使用皮肤保护膜、洁净袋、全层保护器保护切口,预防腔内消化液、细菌等污染切口,在切开周围可选择使用保护垫保护切口避免感染,空腔器官吻合前可选择聚维酮碘进行彻底消毒,关闭腹腔时应及时更换手套,切口缝合完毕后应用无菌强吸附性的敷料进行敷盖。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如腹膜关闭后,使用聚维酮碘液冲洗肌层、皮下组织、切口周围皮肤,用无菌纱布吸收完全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再使用无菌干纱布拭干,缝合肌层后,再次进行聚维酮碘液与生理盐水的冲洗,逐层缝合皮肤后,常规进行消毒后用敷料覆盖。
1.2.5完善术前护理 术前1 h剔除手术区的毛发,避免隐匿性细菌引起术后伤口的感染,医护人员进入手术室前更换好专用的拖鞋、洗手衣,认真全面地进行手和手臂的刷洗、冲净、消毒,戴好帽子、口罩,禁止携带手机,术前对手术器械进行彻底消毒、灭菌,避免手术器械导致的伤口感染。
1.2.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根据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药敏性、适应证等因素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抗生素滥用。
1.3观察指标
1.3.1外科伤口感染评定标准[3] 检查两组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C)等炎症指标,将CRP>6.5 mg/L、NAP积分>50、WBC>10×109/L、NC>70.0%的患者评定为外科伤口感染。
1.3.2外科伤口愈合标准[4] 术后伤口愈合良好为甲级愈合;术后伤口愈合欠佳,出现积液、血肿,但未出现化脓为乙级愈合;术后伤口化脓、需开放切口或进行引流管引流的伤口为丙级愈合。
1.3.3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 按护理满意度指标进行评分,其中工作责任心40分,手术室护理技术操作30分,服务态度20分,手术室环境10分,总分100分,根据不同评分进行满意度的分级:其中90~100分评定为很满意;80~90分(含90分)评定为基本满意;少于80分(不含80分)评定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伤口感染率结果
观察组伤口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伤口感染率比较[n(%)]
2.2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
观察组患者伤口甲级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伤口乙级愈合率与丙级愈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外科伤口愈合情况[n(%)]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3 讨论
外科切口感染是手术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不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成本与经济负担,而且降低患者的治疗疗效。切口感染严重的患者可并发全身炎症性反应、败血症,甚至引起死亡。相关研究[5]表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占院内感染(除重症医学科室外)发生率的1/5左右,且外科切口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是非感染患者的两倍以上。因而提高医务人员对外科切口感染的认识、加强外科切口感染的预防在减少外科切口感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手术室是实施外科手术的重要场所,是影响外科伤口感染的重要因素,手术室的护理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手术疗效与外科切口感染[6]。外科切口感染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病情康复,增加住院费用,虽然,影响术后外科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但研究[7]也认为外科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手术室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空气、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手术器械、用品、患者等因素是外科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原,其中患者因素约占1/2[8]。林卫红报道[9]指出,室内环境温度21℃、湿度50%时,患者伤口恢复情况较佳,切口感染率低。因此,加强手术室管理、手术室感染管理、规范性手术操作、改进术区消毒、严格无菌操作、完善术前护理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环节在降低外科切口感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显示,经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后,伤口感染率低至2.80%,显著低于常规护理,且预防护理干预患者的甲级愈合率也显著高于常规护理,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的护理满意率也显著高于常规护理,两种护理方式的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相关研究[10]显示,加强手术室管理与空气质量管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执行先清洁后污染的手术顺序,做好术前手术室消毒工作,改进外科洗手方法,使用多途径的方法进行切口保护,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本研究表明,加强手术室管理、手术室感染管理、规范性手术操作、改进术区消毒、严格无菌操作、完善术前护理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降低外科切口感染发生率,改善切口的愈合情况,提高护理质量。因此,手术室预防护理干预在外科切口感染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完善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外科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提高护理满意度。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169882.html